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保证诉权与答辩权平等是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理想的民事诉讼程序应当保证这一原则得到落实。我国《民事诉讼法》在构建诉权与答辩权的关系时,实行答辩随时提出制度,被告可以随时提出答辩状而不会导致失权,其目的在于确保被告能够对抗原告随时变更、增加诉讼请求,答辩被视为被告的一项诉讼权利。《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颁行后,原告变更、追加诉讼请求的时间受到了限制,答辩状随时提出丧失了制度基础,其缺陷日益彰显,构建答辩失权制度是克服这种缺陷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民事诉讼法第38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当事人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应当在提交答辩状期间提出.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异议,应当审查.异议成立的,裁定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异议不成立的,裁定驳回.”既然管辖权异议应在答辩期限内提出,那么,提出管辖权异议是否应同时提交答辩状?对此有两种不同意见:一是对管辖权提出异议后无须再提交答辩状;二是管辖权异议与答辩状应同时提出.笔者赞同第二种意见. 第一,管辖权异议与提交答辩状都是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但其性质不同,前者是指一方当事人提出的,认为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对该案并无管辖权的意思主张,是为了避免和纠正地方保护主义而赋予当事人的一种诉讼权利;而后者则是为了反驳对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就实体权利提出的书面辩论.两者并非矛盾和排斥.民事诉讼法第38条对管辖权异议提出的期限只是规定“应当在提交答辩状期间提出”,并没有规定可以不提交答辩状,可见,提出管辖权异议并不影响提交答辩状.  相似文献   

3.
答辩状的设定同民事诉讼制度一样,行政诉讼中亦存在被告就原告的起诉提交答辩状的规定。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规定: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有关材料,并提出答辩状。2000年3月10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若干解释》)第26条第2款也明文规定: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交答辩状。依据上述规定,被告应当提交而未提交或逾期提交答辩状构成违法,应当承担不利后果。但是,行政诉讼法并未规定具体后果,且该法…  相似文献   

4.
突袭性民事诉讼问题剖析及立法防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突袭性民事诉讼在实践中的表现   突袭性民事诉讼是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不当行使诉讼权利而使对方当事人陷入猝不及防的诉讼状态之中,从而危及对方当事人充分行使诉讼权利以保护其实体权利的行为。   总结民事诉讼司法实践,突袭性诉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原告提交起诉状提出虚假的诉讼请求,而将真实的诉讼请求在庭审时提出。而这时增加或变更诉讼请求属法律允许,对被告来说则防不胜防,感觉不公正,但面对法律规定又无可奈何。   (二 )原告提交起诉状时不提交相应的起诉证据或提交次要证据,或提交与本案…  相似文献   

5.
民事被告答辩制度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世全 《现代法学》2005,27(4):93-99
民事被告答辩制度的完善,应当以答辩是被告的诉讼权利为基础。答辩所反映的被告与对方当事人、法院之间的诉讼关系,是答辩制度的本质所在。我国民事诉讼答辩制度应以答辩方式、答辩内容、不答辩的法律后果、答辩的救济程序等具体内容的完备为核心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6.
民诉法第38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当事人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应当在提交答辩状期间提出,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的异议应当审查。异议成产的,裁定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异议不成立的,裁定驳回。从此条的规定可以看出,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期间是提交答辩状期间,提出异议的主体是当事人。我们知道,广义上的当事人包括原告、被告和第三人。根据最高人  相似文献   

7.
举证时限,是指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提出证明其主张的相应证据,逾期不举证则承担证据失权法律后果的一项民事诉讼期间制度。民事证据规则规定的举证期限属于指定期间,由人民法院根据案件审理的具体情况确定。  相似文献   

8.
民事答辩状是否发送原告.民事诉讼法(试行)中并无明文规定,目前各地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中的做法也不统一。笔者认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讲,都应当发送原告。 根据民事诉讼法(试行)第五条“保障诉讼当事人平等地行使诉讼权利”的规定,在民事诉讼活动中,无论是民事原告还是被告,其诉讼地位、诉讼权利都是  相似文献   

9.
诉讼权利平等是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确立的一项基本原则。然而,在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双方当事人之间权利不平等的现象。本文笔者站在被告的立场上,以民事诉讼双方当事人在诉讼程序中权利的平等为切入点,以原告享有的撤诉权为视角,加以探讨,在原告享有撤诉权的情况下,被告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权利与之相匹配,从而达到原告与被告之间真正意义上的权利平等。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我们在审理涉及质量问题的买卖、承揽纠纷案件时,对被告针对原告的诉讼请求提出的抗辩是答辩还是反诉,往往理解不一。有的同志认为,只要被告提出质量异议就是反诉。有的同志认为,如果被告仅提出质量异议,作答辩对待,按质论价;如果因质量问题进一步提出赔偿要求,则视为被告提起反诉。请问,应如何正确区分答辩权和反诉权?江苏省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吴彬时志军吴彬对志军同志: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原告享有起诉的权利,被告享有答辩和反诉的权利。所谓答辩,是指被告或者被上诉人享有的对原告或者上诉…  相似文献   

11.
被告答辩随时主义与民事举证时限制度之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给被告,被告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被告提出答辩状的,法院应当在收到后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由于该条未对被告不及时提交答辩状的行为作出法律上不利后果的规定,常常被被告及其代理人用来作为诉讼袭击的盾牌。在实践中,被告一般极少按期向人民法院提出答辩状。有相当数量的被告或是担心由于过早地暴露自己的火力点,有可能会使自己在庭审中处于被动境地,或是出于玩弄诉讼技巧,向…  相似文献   

12.
浅议民事被告答辩行为之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13条第1款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彼告在收到之日起15日内提出答辩状。”由此可见,答辩是被告在审理前准备阶段的重要诉讼行为.就该行为的性质而言,我国传统观点视之为被告的一项诉讼权利①其行使的主要功能在于反驳原告之诉讼主张,维护自己合法权益进而体现法律之公平思想。但“权利说”近几年受到了质疑。针对实践中有被告不如期答辩而伺开庭阶段进行“诉讼突袭”现象所带来的庭审负担加重、庭审效率降低等弊端,有学者提出答辩行为“义务说”的观点②。…  相似文献   

13.
答辩,是被告针对原告起诉的理由和根据进行的回答和辩解。在民事诉讼中,答辩既是法律规定的一项诉讼程序,又是民事被告依法享有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由于审级不同,答辩可分为起诉答辩和上诉答辩两种。我国民事诉讼法(试行)第八十六条和第一百四十八条分别规定了各类民事案件所适用的起诉答辩和上诉答辩的法定期间。 在审理民事上诉案件中,由于法律规定被上诉人递交上诉答辩状的程序是在第一审人民法院进行,并连同上诉状、判决书及全部案卷材料移送第二审人民法院,所以,在上诉程序中保障被上诉人的答辩权利  相似文献   

14.
论民事诉讼中失权的正义性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失权即原有权利的丧失。民事诉讼中的失权是指当事人(含第三人)在民事诉讼中原本享有的诉讼权利因某种原因或事由的发生而丧失。这些诉讼权利之所以会因某种原因或事由的发生而丧失,是因为民事诉讼法在(广义的民事诉讼法)规定权利人享有这些诉讼权利的同时,也设置了这些诉讼权利行使和丧失的条件。因为任何一种权利的行使和存在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当其存在的具体条件不复存在时,失权的结果就自然会发生。民事实体权利是如此,民事诉讼权利也是如此。失权与时间有着内在的关联,所有诉讼权利的丧失均以时间的流逝即时限的届满为其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民事诉讼之理想所在,应是在求裁判正当、公平、迅速和诉讼之经济"。而民事诉讼失权制度(民事诉讼中的失权,是指当事人(含第三人)在民事诉讼中原本享有的诉讼权利因某种原因或事由的发生而丧失。)的建立,正是为了满足裁判正当、公平、迅速和诉讼之经济之要求,因此有学者认为,"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16.
论民事诉讼审前程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国审前程序的历史沿革 我国的民事诉讼在1982年前没有正式的立法.也就是说在1982年前是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之中,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除了第86条“人民法院对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和劳动报酬的案件,应当在受理后5日内将其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在收到后10日内提出答辩。其他案件的起诉状副本应当在受理后5日内发送被告,被告在收到后15日内提出答辩状”这个规定外,其他的审前程序的规定如法院对当事人诉讼的权利和义务的告知义务,合议庭组成人员的告知义务,法院认…  相似文献   

17.
一、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由当事人分担,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理被告承担。在民事诉讼中,谁请求什么,谁就应当提供证据。原告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首先应当负举证责任。经人民法院审理后,认定原告提供的证据确能证明其主张的事实,而被告却没有提供或者提供不出足以推翻原告诉讼请求的证据,才能作出原告胜诉的判决。否则,原告将败诉。被告在对原告的诉讼请求进行答辩,反驳或者反诉所主张的事实,  相似文献   

18.
民事诉讼法第113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在收到之日起15日内提出答辩状。”“被告提出答辩状的,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之日起5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这是  相似文献   

19.
杨光 《政法学刊》2004,21(1):26-28
答辩失权制度是审前准备程序的重要组成,被告应当在法定的期限内提出正当的答辩,否则导致原告起诉事实的自 认。强制答辩是基于诉讼平等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程序安定,对话,诉讼效率等要求。应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制,应建立起答辩失权制 度。  相似文献   

20.
关于民事证据失效制度的反思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证据失效制度的提出及其价值民事证据失效制度 ,又称民事证据失权制度 ①,也有学者称之为民事举证时限制度 ②,一般是指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或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没有向法院提出证据 ,在期限届满后不得再次提出 ,从而该证据丧失证据效力的制度。在西方 ,证据失效制度的提出和完善亦有一个过程。在漫长的封建法时代 ,德国民事诉讼法受罗马———教规式诉讼程序的影响实行书面审理主义 ,诉讼程序在双方当事人之间以向法院提交书状的方式进行 ,具有严格的阶段性。为了配合书面审理主义 ,当事人应当严格依据诉讼阶段提供相应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