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道德需要和道德教育是紧密相联系在一起的。道德教育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并进一步将这种认识内化为学生内在道德需要,外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道德需要的形成是核心。因此,研究道德需要问题,弄清道德需要的含义、功能及其层次性,对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谓道德需要,就是人基于对道德所具有的满足自我  相似文献   

2.
个体道德治理动力机制包括个体道德治理内部动力机制、外部压力机制和外部引力机制。个体道德治理内部动力的形成机制是由道德需要形成道德治理动机进而进行道德治理的过程。个体道德治理外部压力形成机制是在功利性道德治理需要基础上通过压力源的作用基于依从形成道德治理外部动机推动道德治理的过程。个体道德治理外部引力的形成机制是在外部诱因刺激下经依从、认同和信奉形成道德治理动机进行道德治理的过程。对于个体道德治理动力机制,只能通过创造条件改变相关因素来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促进个体道德治理动力机制的形成,而不能控制。  相似文献   

3.
理想人格的建构,实质是在日常伦理生活中探索成人之道,是对个体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深入追问。孟子对居仁由义的君子、浩然正气的大丈夫以及人伦之至的圣人形象的描绘,呈现了理想人格的基本样貌。理想人格是自由且独立人格的典范,也是道德人格的集中体现,内蕴感知是非的道德认知、推己及人的道德情感、坚毅不屈的道德意志、人皆尧舜的道德信念和达济天下的道德行为,是塑造青年人格形象的精神内核。新时代青年应在实践中涵育道德人格,以成就个体德性的道德自觉、成己达人的道德觉悟、担当大任的道德抱负,为社会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己力。  相似文献   

4.
"性善论"是孟子伦理学说的核心思想。孟子认为,每个人天生便有"不忍人之心",这一内在善性要上升为个人的"道德律",有赖于后天的培养。人们应该坚守自己的内在善性,不断地提升道德修养,才会有"皆为尧舜"的可能。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肯定了人的道德主体性,启发人们要有道德完善的自觉性。它为当代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德育思想和实践方法,对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发展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付安玲 《学理论》2012,(5):179-180
道德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双向互动和建构的过程。但实际上,我们往往只重视教育对象的服从和适应,忽视了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需要,这导致了道德教育过程中人文精神的缺失。我们要发挥酒神精神,对个体的道德生活加以引导,满足其个性化的需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提升他们的道德认识和判断选择的能力,并充分尊重其道德主体性和创造性,培养道德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6.
实现人的主体性建构即人民当家作主,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规定。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真正确立了人民在国家生活中当家作主的地位,确保按人民的意志配置和使用政治资源,最终实现公民现代主体性政治人格的全面塑造。  相似文献   

7.
建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迎春  王建新 《理论探讨》2005,46(4):134-137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尊重和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的过程,这是由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的客观要求。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以师生互动为基础、以主体性原则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为目的、以培育和优化学生道德接受机制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我们应当从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培养教育对象丰富多彩的个性、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系统、改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四个方面来建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8.
当下公民道德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公民道德人格的缺失。本文就此问题提出建构"道德主体"制度体系的设想,认为道德主体是社会主体在道德建设领域的体现,道德主体制度建构不仅仅是道德问题,更是法律问题和政治问题。道德选择权是一种保障公民参与社会道德建设的法律权利,是道德主体地位的基本权利表现。道德选择权的制度建构实现了道德建设的法律制度支撑,形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与法治建设的互动与协调发展,展现了道德建设"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具体制度设想。  相似文献   

9.
孙喜香 《学理论》2009,(9):162-163
市场经济在激发大学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的同时,价值取向多元化、金钱之上等价值观念也使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教育作为文化传承和心理教育的过程,必然包括自主建构和价值引导两个基本方面。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是自主建构和价值引导的辩证统一过程,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一辩证统一过程,对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主体性价值的论证,奠定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基石,也是当代中国以人为本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对人的关注和思考始终具有优先的和终极的价值。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把人的政治主体性的真正确认和建构作为本质规定,把确保按人民的意志配置和使用政治资源作为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11.
目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和关注.为了加强学生道德教育,教师必须具备完善的道德人格.而现代化进程使传统伦理精神和道德体系被消解,教师道德人格的形成受到一定影响,需要继续完善.首先,要从基本建构上完善.  相似文献   

12.
许晓飞 《学理论》2011,(35):270-271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以"主体性人格发展"为根本目的,明确这一问题,将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完善和实际效果的提高。由于历史传统和客观现实等多方面原因,主体性人格是当今社会缺失的人格,主体性人格的培养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主体性人格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较为密切,因而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培养和完善主体性人格。  相似文献   

13.
查芳灵 《学理论》2009,(17):60-61
尼采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是其批判西方基督教世界观的重要一环。在批判基督教文化设置的“偶像”——上帝及其理想人格的基础上,解构了基督教的道德价值体系。以“强力意志”理论为本体论依据,建构起新型理想人格,“超人”是此理想人格的范型,即将强力意志充分发扬和实现了的人,是强力意志、新的价值观念和酒神——狄俄尼索斯精神的理想化和人格化。  相似文献   

14.
因应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社会需要,社会治理将服务型政府建设推向了前台,以行动者现身的行政人员人格的独立性诉求及其建构日益凸显。传统的人格研究主要从属于心理学和伦理学研究范式,在社会历史的意义上都是一种静态研究。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行政人格研究有必要在借鉴心理学和伦理学研究的基础上,突破从内到外或从外到内的具体推导,纳入历史和现实维度,动态地从制度、组织、文化等角度分析影响行政人格建构的主要社会因素。从现有研究文献来看,这些社会因素可进一步归纳为关系(人身、权力)、工作(规则、效率)和信仰(信任、服务)。在人类社会治理的不同历史阶段,这些因素在行政人格的建构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在制度化道德的社会整合下,关系、工作和信仰因素发生了实质性变化,行政人格建构也将实现从“制度→组织→个体”之单环建构向“个体?组织?制度”之双环建构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道德自我是个体对自我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系统知觉。道德自我的迷失是现代性道德危机的症结之一。原始儒家的性善认同思想肯定人性中先天的善的禀赋,以性善强调人禽之辩,凸显人的道德主体性,并以性善推演向善、为善,这为现代道德自我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宣扬人性中的道德自足性、培育个体的道德主体性及提升道德实践功夫是塑造现代道德自我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焦金波  程春萍 《学理论》2009,(25):185-186
卢梭是自然教育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建构于自然教育理论之上,又贯穿其整个自然教育理论的始终。他关于道德教育要适应人的天性的发展和培养具有善良本性的"自然道德人"的教育目标,突显了人的自然主体性,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发展,初步奠定了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这对我们在实际道德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实施体现其主体性的教育方式,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与人格转型是双向互动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人格转型的目的是要高扬人的主体性,但又要防止人的主体性的过度张扬而导致人的异化。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尺度,来实现人格转型。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正处于心智走向成熟的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正处于形成和固化的关键时期。面对新闻媒体不断爆出的各种社会负面现象,大学生的道德困惑日益加重、道德需要和道德信仰不断弱化。作为国家和民族的生力军,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关涉到我国今后能否持久稳定繁荣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早日实现。文章从分析大学生德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索激发大学生道德需要、提升高校思修课立德树人德育实效的可行路径包括:德性培育和学校制度教化相结合;激发大学生的高层次需要;高校思修课德育工作要面向现实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9.
在以自由、平等和民主等为价值基石的现代国家建构中,公民是一个有多重蕴意的政治概念,它既包含着个体层面的主体性内涵,又是民主国家的基本构成单元与公共权力的终极来源。公民依托其身份资格的获得与角色行为的扮演而存在。其中,公民身份是静态的存在形态,是政治与法律的规定;而公民的社会活动、政治活动等均是以角色的形式出现的,两者既统一又不同。公民通过在行动中扮演角色而获得主体性。现代社会中工具化价值的过度扩张引发了公民主体性的异化,带来了公民主体性的衰落。因此,要重建公民的主体性,并探索出相应的实现路径,通过公民个体之自主性的获得与重建,促进公民在公共生活中的成长,最终成为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20.
诚信作为人精神生活的基石,是一个国家保持强大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支柱,其生成与发展源于时代变迁和社会结构转型。我国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诚信意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传统诚信秩序受到冲击,现实社会的诚信秩序陷入功利性、非理性、松散性等发展困境。建构与全球化相匹配的社会诚信秩序,应基于公共性、包容性、多元性、积极信任性等内在价值要求,从理念培育、网络建构、法制保障、氛围塑造等方面加以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