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山东省850名民办和普通高校学生的网络依赖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民办大学生的网络依赖程度显著高于普通高校大学生;两类高校学生网络依赖存在显著的性别与年级差异;强迫症状与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能显著预测民办大学生的网络依赖程度。这提示我们,男生、大二学生应是民办高校网络依赖干预的重点对象,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时提供社会支持应是干预的有效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运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新疆警察学院的900名学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该学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常模,并且在性别、专业、年级上存在差异性。由此提出开展警察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以下建议: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性别、专业、年级的差异;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帮助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3.
对201名聋哑中学生和273名普通中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普通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得分均高于聋哑中学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有显著关系。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耻感教育作为一种心理和文化途径的统合体,它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德育模式,古今中外对耻感的研究都为其提供了实施的理论依据,理应成为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维度.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伦理价值取向和道德心理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他们的耻感淡化趋向正日益凸显出来.所以,加强大学生耻感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独立性、坚持性以及合作精神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应该积极倡导高校开展大学生耻感教育.  相似文献   

5.
刘跃宁 《工会论坛》2009,15(5):99-100
现在,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也在进行着相应的改革。高校辅导员面临改革心理压力增大,要应付心理压力而产生的职业倦怠,一方面,要主动寻求解决之道,进行积极的自我调节;另一方面,高校应帮助辅导员适应改革,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心理健康,使其更好的工作和生活。  相似文献   

6.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在心理原因就是择业自我效能感较低。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及实验法对女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进行调查和干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所处区域不同的女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差异不显著;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择业自我效能感的差异也不显著;同伴讨论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同伴讨论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女大学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高校中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探讨情绪和自尊对职业倦怠的中介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积极、消极情绪检核表、自尊量表和职业倦怠问卷,对北京市某高校175名中青年教师实施调查.结果发现(1)工作年限越长的教师情绪更枯竭、去人性化水平更高,成就感水平差异不显著;(2)积极情绪和自尊显著负向预测职业倦怠,消极情绪显著正向预测职业倦怠;(3)自尊部分中介积极情绪对情绪枯竭和低成就感的影响,部分中介消极情绪对情绪枯竭和去人性化的影响,完全中介积极情绪对去人性化的影响和消极情绪对低成就感的影响.研究结果验证了积极、消极情绪双变量模型,与情绪相比,自尊对职业倦怠的影响更直接,这为改善职业倦怠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山东省850名民办和普通高校学生的网络依赖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民办大学生的网络依赖程度显著高于普通高校大学生;两类高校学生网络依赖存在显著的性别与年级差异;强迫症状与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能显著预测民办大学生的网络依赖程度。这提示我们,男生、大二学生应是民办高校网络依赖干预的重点对象,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时提供社会支持应是干预的有效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萨提亚的家庭理论对2929名在校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开展调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较高。(2)家庭系统情境因素中的动态因素,包括父母职业支持、父母职业冷淡、亲子关系质量、家庭压力感和家庭正面感,均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有显著影响。(3)家庭系统情境因素中的静态因素中,没有因素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产生显著影响。(4)控制变量中,大学生的性别、专业、年级均对个体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有显著影响。结论:父母对子女择业给予支持与正确的关注、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及良好的家庭环境对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介绍经典Heider、Kelley、Weiner以及我国的胡湛的归因理论观点基础上,依据我国大学生学业、情绪、人际等方面的归因情况,提出教育者应在工作中了解大学生的归因特点,以调整学生归因方式为主题开展心理团体培训,在心理咨询中引导大学生积极归因,对教师进行归因知识的培训等方式将归因理论及其研究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以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分析我国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水平及影响因素,探究减缓职业倦怠水平的有效路径,有助于促进民办高校健康发展。运用SPSS21.0工具对全国7169名民办高校教师调查分析发现: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较高,情绪衰竭及成就感缺失问题较为突出;不同人口属性变量、人力资本变量、经济资本变量之间的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工作认同感、孤独感、离职意向能预示职业倦怠水平,其中工作认同感、孤独感均通过离职意向这一中介变量间接影响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整群抽取滇西北1488名高职院校女生施测,并和本科院校女生进行比较,考察高职院校女生性别角色现状。从社会多元文化、学校办学导向、学生自我意识等角度探讨高职院校女生性别角色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优化高职院校女生性别角色的教育对策:改变教育者对性别角色教育的漠视、开展多元化实践活动加强性别角色教育、以信息化方式推动双性化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重塑未分化者性别角色。  相似文献   

13.
高校大学生幸福感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调查1200名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GWB)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幸福感比例较高,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还是家庭、学业、人际、身体、性别等社会性因素。而且反映出客观因素可以通过主观因素间接地影响幸福感。研究认为,在高等院校普遍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把理性分析与对学生的深入了解结合起来,才能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以正面教育和积极健康为主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有效模式,使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引入更多的学术成果,达到科学育人的目的。本文以翔实的数据引发思考,探索了当前大学生的心理深层问题所带来的感受差异,并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和学校的高度关注,作者从近年来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出发,结合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阐述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今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向预防和教育的模式转化,并介绍了自己在心理教育中的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5.
以某公安院校207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问卷》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公安院校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公安院校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性别、年级、籍贯、专业和学习成绩差异不显著,但在具体得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精神生活质量的心理健康、生命质量和幸福体验维度上,学习条件感较好学生的得分都要显著高于学习条件感较差学生的得分。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公安院校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策略,希望相关研究结果对公安教育工作者以有益的启发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大学生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主观锻炼体验量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锻炼体验的积极幸福感得分较高,心理烦恼得分较低,而疲劳得分也较高。性别、专业、运动员与非运动之间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体育专业大学生有较高的积极幸福感和较低的心理烦恼,但也呈现出较高的疲劳感。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高职教育领导者、管理者提供管理依据。本研究对我院744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量表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数据经过收集整理,采用SPSSl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1.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有10%左右的学生具有轻度心理问题;2.敌对和恐怖是两个检出率较高的因子;3.在躯体化因子上,不同年级学生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其他因子得分上,不存在显著性年级差异;4.在每个因子上,不同性别学生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深入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不仅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对我国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袁作为测量工具,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为探索有中医特色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建设和谐校园,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学生良好心态。要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加强师德与公德教育,促进校园人际关系和谐;完善各种制度和体系,促进校园环境和谐。  相似文献   

20.
采用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46名警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校园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辅导、体育活动等心理健康干预手段对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效果。结果发现校园活动、心理辅导和体育活动是改善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影响效果有限。并在探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多种心理健康干预手段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