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TR IPS协议以及《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均规定了驰名商标(well-known trademark),并给以特殊法律保护。可以说对驰名商标提供特殊的法律保护已是国际惯例。新修订的《商标法》以及2002年9月15日实施的《商标法实施条例》对驰名商标保护作了规定。2003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布了《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对驰名商标认定采取了“被动认定,个案保护”的国际通行做法,从而使得我国驰名商标保护体系接近于完善。但是,中国加入WTO之后还应当按照国际标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有驰名商标法律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2.
驰名商标的异化及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驰名商标认定及保护制度在地方政府高额奖励、主管机关尤其是行政机关“惯性”思维以及市场主体的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之下已严重异化,其结果是背离了商标立法目的、商标权本质以及保护驰名商标的立法初衷,也在很大程度上诱发了企业的盲目、甚至恶意追求驰名商标认定的非理性行为,妨害了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因此,应当从纠正地方政府不当行为、完善驰名商标认定程序和规范驰名商标使用行为等方面加以治理。  相似文献   

3.
随着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化及我国驰名商标的不断增多以及围绕驰名商标的侵权和不正当竞争行为频繁出现,商标淡化问题也日益受到法律界和理论界的重视,对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也在日益增强。但我国有关商标淡化的立法却迟迟不曾出台,给我国反淡化的实践带来了诸多不便。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外有关反淡化的理论的研究,找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条约接轨的反商标淡化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4.
商标权是商标所有人就其使用的商标所享有的财产权,商标权的保护客体即为商标.但商标权客体的本质是商标所承载的商誉,即商标使用人通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系列创造性劳动而创建的该商标在消费者与其所标志的商品或服务之间的联系.认识到商誉为商标权客体的本质,对于理解驰名商标法律保护制度构建中所涉及的基本问题意义重大.以商誉保护为视角探讨驰名商标法律制度保护的本质,以及由该本质所决定的驰名商标的保护范围与认定驰名商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在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上仍然与国际法规有较大差距,现行《商标法》对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范围仍然较窄,力度远远不够。在驰名商标的认定主体、认定方式、认定标准以及驰名商标的特殊法律保护制度等方面,均应在立法上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论入世后我国驰名商标的认定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我国即将入世这一特定背景,对驰名商标的认定与保护进行4分析研究。通过对国内法与国际条约的比较,发现我国在驰名商标保护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应建立未注册驰名商标保护制度,联合商标和防御商标制度。论证了修改现行《商标法》的必要性,并对驰名商标特殊保护条款应规定的内容作了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7.
驰名商标能为其标示的商品和服务带来更大价值,也更容易遭到侵害.各国立法及国际公约因此对驰名商标给予特殊保护,我国对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法律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之中.在驰名商标的认定主体、认定标准、保护范围等方面与国际接轨,趋于合理.应加强完善驰名商标和域名或其他商业标志冲突的解决机制;在认定保护的效力上严格贯彻"个案保护"原则.  相似文献   

8.
从最高法院于2002年10月12日颁布的《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到半年之后国家工商总局相应出台的《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不难看出行政部门、审判机关在关于驰名商标的认定上存在运作方式、理念、认定标准以及操作的规则上的巨大差异。这种认定标准的多元化,不仅使得驰名商标的商标持有人、相对人、相关人以及消费者在对待驰名商标的问题上陷入不知所措,也使对驰名商标保护的意义和力度大打折扣。因此,为了使驰名商标在认定方式、原则上保持一致,寻找到一个确定的认定驰名商标的适格主体,明确在法院或工商局之间作出一个选择或者是对二者给出有效兼得意见,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驰名商标并不是一般商标分类中的一种,其制度设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解决以申请在先原则确定商标权归属的注册制度可能造成的实质性不公。然而,因对驰名商标认识的偏差和政府不当的政策导向等因素的作用,一些人不惜通过制造案件、进行虚假诉讼来获得驰名商标的认定。这不仅浪费司法资源,而且也扰乱了整个商标制度的社会功效,对中国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战略的顺利实施形成很大障碍。"康王"驰名商标纠纷案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为了规制虚假诉讼,法院应坚持正确的认定原则,统一认定标准,同时纠正人们在驰名商标认识方面的偏差,以使驰名商标回归常态。  相似文献   

10.
各国及国际公约对驰名商标保护的理论有三种,"引起出处混淆"理论、引起淡化理论和引起不正当竞争的理论。实践中各国也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了各种措施来保护驰名商标。我国在对驰名商标的保护立法方面存在一些缺失,应进一步明确驰名商标的涵义,建立对驰名商标的反淡化制度,建立联合商标和防御商标制度并且授予法院驰名商标的认定权,提高我国对驰名商标的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11.
驰名商标异化为我国独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导致驰名商标异化的原因有多种因素,但其后果则是背离了设立驰名商标保护制度的立法初衷,同时,危及到了商标保护的正当性。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已出台了相关的司法解释,以阻止驰名商标异化的加剧,但孤掌难鸣,还需要行政部门和相关立法的配合,以从根本上遏制驰名商标进一步异化,从而回归驰名商标制度的本质意义。  相似文献   

12.
自《巴黎公约》首次引入驰名商标的概念后 ,对驰名商标进行特殊法律保护已成为世界立法之趋势。其中之一就是商标反淡化理论。我国新商标法在驰名商标的保护上有了较大的发展 ,吸收了商标反淡化制度 ,本文从商标法的修订来分析商标淡化的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13.
驰名商标是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实力的标准之一,原因在于国家赋予驰名商标特殊的庇佑,使得企业将驰名商标看作经济市场地位和利益的有力保障。驰名商标内在的反淡化保护理论是其发挥特殊性的理论根源。在理论中对驰名商标保护的过度"浓化"使得驰名商标在认定方、认定标准等环节上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尤其在实践中,驰名商标企业会出现侵犯他人在先权利以及将"驰名商标"字样加于外包装等手段获取更大利益。立法应从权衡商标权利人、消费者、竞争者三方利益出发,对驰名商标的授予标准进行量化规定,以有利于提高驰名商标企业的综合水平。这不仅是对消费者负责,同时会提高企业竞争力,防止不正当竞争的出现,以期实现我国驰名商标制度的合理运行。  相似文献   

14.
入世以后,我国在认定和保护驰名商标方面,不断与国际规则、国际惯例相适应。《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的颁布,完善了我国驰名商标认定的有关规定,该规定对驰名商标的认定采用个案处理,被动认定的原则,这也更多地考虑了现实中具体的情况,也与国际惯例相适应。本文结合我国现行规定及相关国际条约,对驰名商标的认定做一肤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产权制度的规范显得越来越重要,驰名商标的认定就是一个关系重大的问题.一方面要结合国际上通行的巴黎公约,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Trips协议的有关规定,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我国的商标法.  相似文献   

16.
知识产权是当今社会最有价值、是活跃的生产要素。商标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驰名商标作为商标王国中的佼佼者,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体现,代表着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每一个驰名商标都是一个国家的巨额财富。正因如此,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对驰名商标给予特殊的法律保护。而且,驰名商标制度作为保护商标专用权的一项特殊法律规定,已经成为一些国际公约的重要内容。而目前,我国有关保护驰名商标的法律制度却很不健全。在实践中,驰名商标也是假冒侵权活动的“重灾区”。我国绝大多数驰名商标都遭受过冒牌货的侵害。这些侵权,给驰名商标企  相似文献   

17.
驰名商标是经过长期使用,在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并为公众所熟知的商标。目前我国《商标法》只规定了驰名商标的认定,而没有规定驰名商标的撤销。对驰名商标的撤销应从驰名商标的撤销机构,撤销程序,撤销标准来完善。  相似文献   

18.
由于驰名商标的巨额价值属性和超常创利能力及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使得其成为以营利为目的的假冒商标行为追求的对象,更易招致假冒、仿冒等行为的侵害。本文对驰名商标认定标准、方式和法律保护相关理论及现状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驰名商标的保护在我国始于 2 0世纪 80年代 ,经过十余年的保护实践 ,国家工商局于 1 996年 8月颁布了《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虽然《规定》对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做了规定 ,但在理论和实践上尚有不足之处 ,有待进行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20.
韩宁 《工会论坛》2010,16(3):79-81
驰名商标,也称为知名商标或者周知商标,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概念。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驰名商标不仅能给其所有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增强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但是我国目前关于驰名商标保护的法律制度并不健全,驰名商标所有者的权利极易遭到非法侵害。因此,只有健全我国驰名商标法律保护制度,才能更有效地保护我国的驰名商标不受侵害,从而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