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北京市新生代农民工手机使用行为的调查,从信息的使用、短信的利用和技术手段的利用三个层面,详细描述了新生代农民工与手机之间的密切关系,指出手机对于他们而言,不仅仅是一个信息资源、技术资源、工具资源,更是一种社会资源,他们利用手机拓展了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建立了新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2.
过往针对青少年和手机的研究,较多关注病理性的成瘾行为,而对更常见的习惯性手机使用及后果探索有限,少有量化研究大规模考察手机使用对青少年睡眠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2298份全国青少年的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数据,考察我国青少年的手机使用和依赖情况,以及对睡眠、记忆的风险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我国青少年的手机依赖程度较轻,但也对睡眠和记忆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是影响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风险因素;男生比女生、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易依赖手机,女生比男生睡前使用手机更多;手机使用与手机效能是影响手机依赖的因素;减少睡前手机接触,能降低手机依赖对青少年睡眠和记忆的负面风险。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手机对青少年睡眠的影响,为青少年发展和媒介使用评估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不同类别青少年群体手机使用状况纵、横向比较的实证调查及资料分析,来探讨青少年手机使用呈现出的状况和其中的心理观念、价值特征等日常生活方式的变迁。结果发现:青少年手机使用的普及率不断提高,娱乐性日益明显,风险机会逐渐抬升;未持手机青少年更容易作出积极的自我评价,初、高中生中手机持有者未表现出机会成本优势;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手机的影响呈递增趋势,且手机的使用受知识水平、生活环境和经济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手机时代青少年思想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互联网的流行与传播一样,手机作为信息传播新媒体,青少年群体使用得更 为活跃。在校园,手机已经对这些正处于发育时期的学子在思想观念、价值取 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方面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如何正 确认识手机文化的特点以及它产生的影响,对于做好当前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 作,引导他们走健康的成长道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黄晨 《警察技术》2013,(2):36-39
通过分析手机通话记录,能够客观真实的获取通讯工具持有者(机主)的生活习性、社会关系,为公安业务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从管理信息系统角度出发,通过对软件工程(VB+SQL)的系列研究,编程实现话单分析系统.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7,(17)
<正>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约九成五台湾青少年拥有智能手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台湾青少年沉迷手机世界。台湾金车文教基金会最近对台湾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学生进行一项"青少年手机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62.5%的青少年使用手机时如果没电会感到恐惧不安,60%的青少年没有手机会觉得很无聊,初中生尤为严重。青少年在周末每日平均花费5.3小时使用手机,玩手机游戏占3小时。青少年最常使用的手机功能分别为音乐电影、社交媒体、电玩游戏。  相似文献   

7.
手机作为信息传播新媒介,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个性心理发展等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本文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为样本,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关于"手机建团"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手机建团"作为手机系统化应用和功能开发的一次崭新尝试,所涉及的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待思考和破解,但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对于团的工作有着积极意义和探索价值."手机建团"是经济、社会、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青年人群是流动性最大的群体、手机新功能开发和应用的主体,也必然成为手机系统化应用的"先锋"."手机建团"与团的各项业务有很好的兼容性,可以为团的工作提供系统的基础支撑,促进共青团工作业务整合,提升团组织服务青年的功能,有利于共青团工作创新."手机建团"的最大意义在于其反映出共青团工作规律,而把握规律、不断创新是今后共青团工作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9.
手机图像具有拍摄的方便性和隐蔽性等特性。手机图像若能证实案件真实情况,并满足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就能当作证据使用。而由于手机图像以影像信息反映事实并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符合视听资料的本质特征,应当归类为视听资料。手机图像的提取、处理与储存必须符合一定的规范才具有证明能力。手机图像当作证据使用时,必须进行严格审查...  相似文献   

10.
随着3G网络时代的到来以及手机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定位技术得到不断的完善与发展。精确定位在侦查中以及紧急事件中的应用、“模糊定位”在社交网络中的应用既为我们带来了机遇与便捷,也隐藏着一定的问题。因此,以犯罪侦查学为视角,专题研究手机定位技术的应用以及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于预防手机定位技术在侦查和社交网络应用中的危害性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1.
手机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之一,记录并储存了使用者相当一部分的信息。当前使用手机的人群极为广泛,这为开展手机信息侦查工作提供了条件。将手机信息应用于案件侦查,是侦查机关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侦查的重要手段。利用手机信息开展侦查工作,应注意手机信息的时效性,注意与其他可用信息相结合,注意手机信息取证过程中的合法性,注意辨识手机信息的真伪。  相似文献   

12.
刘毓 《前沿》2012,(18):105-107
作为新兴的媒体,手机已经成为社会交往中的重要载体和沟通手段,而随着互联网络从实验室向手机终端的延伸,手机网络开始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而在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中,大学生是最为重要的群体之一,他们因此而产生的网络道德以及个人道德行为的改变,都将影响到社会的发展.本文基于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的视角,对时下手机网络道德问题进行了调查,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重塑手机网络道德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疫情期间各地开学时间延后,青少年的寒假也随之拉长。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随着大中小学陆续启动线上教学,一些青少年更容易“名正言顺”地与电子“三件套”—手机、电脑、iPad为伴,本是网络教学,却一不注意就切换到游戏直播界面。一边打卡网课,一边观战直播关好房门、给手机充足电,下午2点半网课开始前,广州某中学髙一学生宋俊(化名)已经做足了准备。一边打开电脑网课在线打卡,一边将手机调至静音、进人直播观战页面。  相似文献   

14.
手机是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个人通讯工具之一。灰色市场是向消费者提供手机产品的一个重要渠道,灰市手机也是受到较多关注的一个话题,手机灰色市场是灰色市场乃至灰色经济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本文以中国大陆手机灰色市场为例,研究了中国大陆手机灰色市场的现状,分析了手机灰色市场存在的原因以及形成渠道,探讨了其造成的影响以及抑制灰色市场的后果。研究结果表明,灰色市场的利弊不能一概而论。运用政府手段对手机灰色市场进行抑制消灭将对进口国总福利水平造成削弱,因此建议以市场自我调节手段决定手机灰色市场的存在与否。  相似文献   

15.
中国手机犯罪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手机犯罪指的是一切与手机相关的违法犯罪活动与不良行为。目前我国已经出现盗窃、抢夺、抢劫、造假、诈骗、走私、卖淫、敲诈勒索等各种类型的手机犯罪。在预防手机犯罪的问题上,运用三级预防理论对实践和理论研究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邢莉 《青年论坛》2009,(1):44-46
通过对于青少年网络素质培养的研究,找出青少年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显现出来的优点与不足,分析青少年使用网络的各项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找出青少年网络素质培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实现对于青少年使用网络的行为进行有效正确导向,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信息时代手机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手机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心理发展.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文章尝试从高等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等方面提出一些对策来解决手机对大学生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趋利去弊,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徐彦 《青年论坛》2011,(2):52-56
中国已经步入第六媒介时代。这个时代,手机不仅仅是方便快捷的上网工具,同时也是时尚潮流和流行文化的代表符号。手机上网对于大学生而言更是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为了准确掌握当前大学生手机上网的实际情况,预测大学生手机上网将会带来的社会变化以及人际关系,笔者在2010年7-8月,对杭州、宁波、厦门、重庆、西安、沈阳等高校的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结合访问情况,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此次调查得出三个方面的结论:一是手机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方式;二是现有的手机上网条件决定了大学生对手机上网的喜好;三是大学生对手机上网的认知处在理性实用的范畴之内。  相似文献   

19.
“手机黄毒”已成为网瘾之后又一坑害青少年的大毒瘾,中国科学院博士李强因好朋友的儿子被手机黄毒害得离家出走,发誓要揭开手机色情网站的幕后推手。历时半年跟踪调查,他写了三份报告递交给国家有关部门,举报了100余个手机淫秽色情网站,最终引发了声势浩大的手机扫黄行动。  相似文献   

20.
如何认识和使用手机媒体是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具体体现,也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重点关注的新课题。当前,在手机媒体环境下,一些大学生价值自觉失范、社会行动迟滞、媒介素养缺失。我们应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加强舆论环境、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德育模式的创新,努力追求媒介素养培育的"非课程化"、"情境性"和"社会行动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