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电子游戏作为一个新兴的富有活力的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在我国,游戏也从最初的"毒蛇猛兽"渐渐被人们所接受,影响着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如今,玩电子游戏已经成为很多人不可缺少的娱乐休闲方式.本文从传播学角度研究暴力游戏对青少年行为的影响,解析了暴力电子游戏产生不良后果的原因,综述了传播学关于暴力游戏影响的几个主要研究成果.并结合个案,分析当前我国电子游戏管理形势,抓住我国对游戏管理层面的缺口,以及游戏厂商过于功利性的缺点,提出了解决暴力游戏不良后果的防范方法.  相似文献   

2.
网络暴力游戏已经成为青少年的一种普遍娱乐方式,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根据"潜网"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培养分析"理论,本文试图破解网络暴力游戏成功"麻醉"青少年的秘诀.  相似文献   

3.
2010年1月20日《光明日报》刊登刀文的文章,近期,几起刑事案例暴露出少数青少年的冷漠与残暴,令人震惊。花季少年过早“凋零”,与网络游戏的暴力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流行不无关系。近些年来,青少年“涉黑涉恶”现象逐步蔓延,有些已具备黑社会帮派的雏形,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游戏的迅速扩张,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成为当今媒介化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从涵化理论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发现,社会与个人的心理因素成为网络暴力游戏涵化青少年的心理根源,从社会娱乐到精神麻醉,网络暴力游戏又发挥着重要的心理效能,而媒介竞争心理则是网络暴力游戏涵化青少年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5.
寓于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设计元素暗合了青少年好奇心强、争强好胜等显性心理特征,青少年极易误读暴力游戏中存在的人类"原始意象",文化规范理论从文化的规范性透析即网络亚文化对主流价值观的侵蚀的角度分析青少年犯罪与网络暴力游戏的关系,而社会控制理论则另辟蹊径地把原因解释为控制犯罪力量的薄弱,为理论论争提供了新的场域。  相似文献   

6.
当今信息时代,随着大众媒介的发达,其对暴力文化的错误宣扬和过分渲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暴力犯罪的发生,对青少年的危害更是不容忽视。表现暴力、犯罪行为的影视片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网络游戏成为暴力文化的另类鸦片。对此,我们必须净化文化环境,采取有力措施破革暴力文化,防范青少年犯罪,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法律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会无意识地带有传媒暴力,诸如过多的暴力镜头和犯罪过程的详尽刻画.这种传媒暴力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是吸引和猎奇带来的麻醉负功能,刻板印象和信任危机带来社会价值观扭曲,角色扮演和满足发泄欲望的模仿带来冲动犯罪,传播的不平等带来对已犯罪青少年再社会化的阻碍.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文化中的"异质"——暴力文化,在商业性舆论导向以及整个社会对之炒作的情势下,似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对处于文化需求高峰期、经验不足、辨别是非和抵制消极影响能力差的青少年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受暴力文化影响而发生的悲剧屡见不鲜。这就需要全社会通力合作,形成预防暴力文化侵蚀青少年的安全网,从多个渠道、多个方面对此问题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是现代社会中许多专家学者所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本文基于传统的攻击行为理论,如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结合现代学者的研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剖析了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的发生与其不良的社会认知因素(意图知觉、结果价值)、人格因素及消极的社会化动因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矫治措施,这对于抑制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马婧 《传承》2009,(16):112-113
法律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会无意识地带有传媒暴力,诸如过多的暴力镜头和犯罪过程的详尽刻画。这种传媒暴力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是吸引和猎奇带来的麻醉负功能,刻板印象和信任危机带来社会价值观扭曲,角色扮演和满足发泄欲望的模仿带来冲动犯罪,传播的不平等带来对已犯罪青少年再社会化的阻碍。  相似文献   

11.
媒介暴力研究的多重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暴力对受众行为与态度的影响日益显著,媒介暴力表述方式日趋多样化,媒介的暴力呈现与现实生活的暴力图景之联系也日益复杂。从受众与效果层面分析媒介暴力与攻击行为的关联,从内容层面分析影像时代媒介暴力的多种表达,从控制层面分析“暴力世界”的双重建构可以从多重视角勾勒媒介暴力研究的图景,梳理媒介暴力研究的相关论争,以便寻求媒介暴力研究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媒介暴力的传播,对青少年模仿暴力行为和学习犯罪技能具有示范性;直接刺激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欲望并降低对暴力行为的抑制;容易异化扭曲青少年群体的价值观念并影响其性格塑造。对此,应加强大众传播媒介的法律法规建设;严控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空间;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建构中华民族优秀历史传承且密切当代前沿发展的文化体系,为全体公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健康茁壮成长创造优质的社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3.
香港青少年暴力罪行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香港的青少年犯罪问题日趋严重,已经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香港政府属下的扑灭罪行委员会特委托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研究中心负责调查“青少年暴力罪行成因”。笔者主持了这项调查,现将调查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在网吧上网的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青少年受周围同学、朋友或广告媒体的影响接触网络暴力游戏,并很快沉迷于该游戏,导致其思想和性格发生变化。沉迷于网络暴力游戏的青少年多为学历较低的中专技校学生,他们明知网络暴力游戏对其成长不利,却不能从行动上控制自己,这和网络暴力游戏本身的设置、巨大的学业和就业压力以及青少年自身生理和心理不成熟相关。  相似文献   

15.
当前,国际国内环境空前复杂,各种思想、价值观及社会风险并存。青少年生活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容易受到不同思潮的影响和不同观念的碰撞。本文将网络暴力与青少年视为风险社会中的一个有机系统,考察两者之间的互动特征及规律,探讨青少年在接触网络暴力后可能产生的越轨行为,以及由此引起的身心危害及对社会安全造成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网络暴力进行有效控制的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校园暴力事件并不是平均的分布在各个学校,而是集中呈现在某一小部分学校和学生之中的丛生现象。丛生现象的出现使得对校园暴力的研究视角发生了转向,从群体归因转向了学校制度归因,即学校内部的组织结构、权力支配型的人际关系、学校管理的制度和规则等是导致校园暴力丛生的原因。应当设置学校安全的分层管理,从而有针对性的防治校园暴力。  相似文献   

17.
“网络舆论审判”作为国家机器缺场下的网络互动行为,在法理、司法程序、舆论传播等研究方向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但该现象身后潜藏的社会性生产机制尚待进一步探究。符号暴力的“动力/工具机制”用来剖析“网络舆论审判”体现了很好的恰适性:一方面,传统道德规范在维序社会结构稳定、编织社会成员行动逻辑的同时,同样可能在网络议题中以符号暴力的形式,指导民众在自我规训下投入“网络舆论审判”的建构与再生产;另一方面,凭托于网络社会之扁平化、脱域性等空间特性,“网络舆论审判”可能在信息技术的符号化实践中流变为僭越法理、消解权威的失范行为展演。针对“网络舆论审判”于政治制度、空间秩序以及社会心态等领域所展现的风险特征,亟须将其纳入国家社会治理体系进行多维度的制度规范引导与文化矫正干预。  相似文献   

18.
校园暴力既是国际社会青少年犯罪的特殊类型,也是青少年受害的主要因素,它威胁着象牙宝塔的神圣和安全,也对处在心理生理发育期的青少年造成了极端负面的影响。对青少年不良行为施予社区矫正,既能立足于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同时也能推进我国少年司法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孙召路 《青年探索》2005,(3):47-49,54
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有着怎样的吸引力?它对青少年的社会化究竟会带来哪些影响?它的背后又能告诉我们什么?等等。带着种种疑问,利用寒假,花了数十个昼夜,笔者来到了全市大大小小的几十家网吧,并以垫付上网费用、赠送小礼品和请客宵夜等交换条件,与一些青少年网络游戏痴迷者掏心、交流,结交了数十位网友,请他们填写调查问卷,并在对其中具有典型性的113名青少年网络游戏痴迷者的实际情况分析后,发现他们的心灵世界和行为表现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孤独、冷漠、固执、非人性化和暴力倾向增加的现象,常人难以理解和把握,犹如信息高速公路上的独行客…  相似文献   

20.
“信仰失范”这一概念指的是由于信仰体系的缺失、缺陷或失效所导致的社会中个体感受到的人生意义上的虚无主义的社会现象。青少年中存在的信仰失范问题与当前的社会转型、工业化——市场经济导致的信仰的“物化”有着深刻的关联。抑制青少年群体信仰失范的基本途径是使他们能够建构一个健康、积极向上而又切实可行的信仰体系,使他们感觉到人生充满了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