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论我国实施行政公开的现实条件及其立法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瑞 《长白学刊》2002,(5):30-32
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已具备了施行行政公开的政治基础、经济环境、法律条件和群众基础,加入WTO更为此提供了契机。但是,还仍然存在着诸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观念滞后、行政公开法律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因此,进行行政公开立法已成必然。  相似文献   

2.
陈雪琴 《前沿》2007,(3):118-120
现代行政法的发展是以保护人权为首位,而行政公开是保障人权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我国在行政公开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为限制政府权力滥用,维护公民权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还必须从制定相应法律、平衡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权、完善说明理由制度和确立相应的救济制度等方面确保行政公开的确立,以真正向公民权利至上发展。  相似文献   

3.
行政公开是现代法治的必然要求。行政公开是一项基本的行政程序制度,不仅包括行政机关行政决策和行政执法及其程序公开,而且应包括行政机关在履行职权过程中产生、收集、整理、使用、保存的涉及经济、科学和社会各方面信息的公开。目前有关行政公开的具体规定散见于一大批法律、法规之中,我国应加紧由立法机关制定《行政公开法》,同时制定公民隐私权保护法以防范行政机关滥用个人信息。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行政公开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行政公开制度的建设任重道远。当前,应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完善立法,实现行政公开的法制化;二是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行政理念;三是完善人事行政公开制度,提高公务员素质;四是建立健全以权力监督制约为核心的行政公开监督机制;五是设立专门机构,确保行政公开有效运行;六是完善电子政府,发挥因特网的重要作用;七是加强对行政公开的理论研究,畅通公开的救济渠道。  相似文献   

5.
刘颁 《人民论坛》2014,(8):123-125
政府信息公开是现代民主法治国家的共识,也是实现公民行政知情权的必然要求,更是建立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保障,其实现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标志。政府信息公开体现法律公平公正的价值品质,人民主权原则是政府信息公开的宪政基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制度方面完善都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林巧 《前沿》2006,(1):101-104
行政指导程序对行政机关规范行使行政指导行为,切实发挥行政指导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考察发达国家关于行政指导程序的法律规定,提出我国在制定行政指导程序时应制定信息公开、民主参与、制约及监督的程序规范。  相似文献   

7.
论行政公开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与实施,依法行政、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透明政府的观念深入人心。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必须认真推行政务公开制度”,从而为在我国建立行政公开制度并以此推动依法行政的进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建立和完善行政公开制度在我国努力推进依法行政,大力发展民主法治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建立与完善行政公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公民参政议政权的实现,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相似文献   

8.
行政公开原则概括为行政机关的议事活动及其过程分开和行政机关制定或决定的文件、资料、信息情报分开。行政公开的方式有旁听、报道与传播、刊载和查阅。实现行政公开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建立、健全一整套与之相匹配的法律制度,包括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情报信息分开制度、行政会议分开制度和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等。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深入推进,行政会议公开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公民知情权的保障不仅限于对行政会议文件资料的公开,不同类型的行政会议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公民权益。行政会议公开,有坚实的理论支撑,相关立法和地方文件在行政会议公开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通过尝试提出具体规定行政会议公开的程序、保障公民救济权方面的立法构想,以进一步推动我国行政会议公开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0.
李延  杨建生 《前沿》2005,(12):136-138
行政民主法制化是对“民主法制化”在行政领域的具体要求。行政民主法制化体现在民主的行政决策、行政公开(包括政务公开、行政听证、行政咨询与建议)、行政监督等制度中,以参与、程序、公益和效率为原则,依法保障公民的行政民主权利。  相似文献   

11.
我国推行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主要是行政结果类信息的公开,而非行政过程中的信息公开。美国的相关制度对于推进我国行政过程中的信息公开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美国的信息公开制度肇始于1966年制定的《信息自由法》。《信息自由法》确立了主动公开的原则,并列举了免于公开的情形。该法的原则及其具体规  相似文献   

12.
杜娟 《前进》2006,(2):48-49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掀起了促进政府透明化的改革浪潮,政府行政公开成为其中的热点和趋势。随着中国成为WTO的成员,政府行政公开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注意。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需要我们建立和完善一套切实可行的行政公开制度体系,确保公民知情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日本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是指在保守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公民、法人及其他团体获取行政机关文件等信息的法律规范。日本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主要是日本国会于1999年5月7日通过、5月14日颁布的《关于行政机关拥有的信息公开的法律》(以下简称《行政信息公开法》)。该法分为总则、行政文件的公开、行政复议等4章44条,对行政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申请、争议处理等做了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14.
WTO规则为其各成员方制定了若干基本原则,透明度原则是其中重要一条。加入WTO就意味着要按照WTO的“游戏规则”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增强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因此,健全和完善我国的行政公开制度是政府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行政关系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法治化与公众行政参与制民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前政府信息公开与参与式行政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现实困境,我们应立足两者之间平衡与互动的辩证关系,从转变观念、完善制度、构建新模式等方面破解困境并开创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行政法治理念的内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行政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行政法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行政法治的内在要求和基本原则的概括和反映,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行政法治理念的内容包括法治行政、服务行政、公开行政、民主行政、公正行政、诚信行政、效能行政、责任行政八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论行政公开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毅 《前沿》2005,(5):147-149
行政公开制度是现代民主国家的一项基本制度。行政公开制度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在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 除涉及到国家机密、商业秘密或者自然人的个人隐私外, 一律公开。即必须将公共部门的公共权力的运行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相关的情报资料以及公共权力运行的过程与结果向相对人和社会公众公开, 使相对人和社会公众知悉, 把公共权力运行的全过程置于社会公众的广泛监督之下, 从而保证公共权力的公共运行。行政公开作为一种直接、快捷、广泛、低成本的行政管理方式,能够有效地减少行政管理的中间环节, 变“暗箱”为明…  相似文献   

18.
行政信息公开中公众参与的缺失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努力提升行政信息公开中公众参与的程度,是我国政治民主化发展的需要,也是真正实现行政信息公开、建立透明政府的重要保证。然而,目前我国的行政信息公开在内容、方式以及监督等方面公众参与都呈现缺失状况。明确行政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和权利主体,拓宽公众参与行政信息公开的渠道,以及提高公众参与行政信息公开的能力成为完善我国行政信息公开中公众参与机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知情权是一项重要的基本人权和民主权利,行政公开是知情权得以实现的主要途径。它不但需要来自外部的监督和制约,也需要源自内部的程序设置,必须要有一个严密的法律体系来规范各方面的行为,以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得到落实。  相似文献   

20.
适度公开侦查原则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适度公开侦查原则是行政公开法治原则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长期以来所强调的侦查秘密原则存在固有的价值缺陷,该原则过分强调侦查程序的工具合理性而忽视了价值合理性。确立适度公开侦查原则具有其深刻的合理性基础,它是民主政治的法律程序制度落实,确立该原则有利于监督和制约侦查权力的运行,有利于防止权力滥用和侵犯公民权利现象的发生,能够确保公民知情权在侦查领域中的实现,促进侦查程序正义性价值目标的实现。适度公开侦查原则要通过立法加以确立,立法内容上要对侦查公开对象、事项、方式等问题予以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