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由思想、自由表达思想是找到和传播政治真理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对自由的最大威胁是民众的无动于衷.言论自由是当代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价值体现,那么就有必要弄清楚什么是言论自由的“言论”和“自由”,言论自由的边界在那里,言论如何才能自由?本文从言论自由中“言论”的界定出发,指出言论自由的双重性质,并通过学习和借鉴美国司法实践中对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解释的历史,设想一种在言论内容区分基础上的言论自由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2.
杨钊  皮立城 《法制与社会》2012,(17):132-133
言论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没有争议的。但是关于这种基本权利是否应该受到限制则存在两种立场——绝对主义立场和相对主义立场。本文结合言论自由的发展历史对限制言论自由的这两种立场进行评述,并谈谈对限制言论自由这一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王辉 《时代法学》2014,(6):77-85
言论自由是一项基本人权,但作为公务员这一特殊群体,其言论自由与一般公民的言论自由相比具有特殊之处。随着我国民主法治进程的不断加快,在法治视野下如何对公务员的言论自由进行科学规制逐渐引起重视。民主法治国家要求公务员的言论自由既要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障也要受到一定的限制。笔者认为法治视野下公务员言论自由的行使应受到公务员与所在机关的法律关系、公务员忠诚义务、公务员中立义务等因素的限制。同时对公务员言论自由的限制理应符合比例原则、双阶理论和双轨理论等标准的约束。  相似文献   

4.
自1960年代开始,美国言论自由开启了从经典时期向现代的转型。在色情作品、仇恨言论和竞选经费三个领域,言论自由分别与性别平等、种族平等和财富平等正面相遇。通过把"平等"价值引入言论自由这一转型,使色情作品、仇恨言论和竞选经费从单纯的自由问题变为平等与自由间的平衡;同时,为了促进平等,它还强调法律和政策应告别形式中立,必须向弱势群体有所倾斜。这一转型相当于一场言论自由的"新政",终结了言论自由的洛克纳时代,重塑了言论自由的范式和议程,并对当代言论自由的发展产生持续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微博是网络社会新兴的交际和信息集散的重要方式,一经出现,便得到广大网民的青睐。其价值在于它体现了公民言论自由的追求,成为公民自由表达的平台。作为一种新的言论载体,微博在言论自由的同时,又存在着危及隐私权的问题,有可能导致信息泛滥、谣言蜂起,有着负面的影响。在一个追求法治的国家里,言论自由必须依法实现,用法律来构筑言论自由的边界。因此,在保障微博言论自由的同时,又必须使其接受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6.
章琦  王炜 《法制与社会》2011,(12):281-282
言论自由有助于人们探求真理,建立和维护民主政治和促进社会进步,更有助于维护和促进个人的自我实现与全面发展。但言论自由从来都不是绝对的,有必要对言论自由进行合理的限制。在面对言论自由和其他利益之间冲突的问题上"利益衡量法"是普遍采取的一种分析和解决冲突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表达自由是一项重要的宪法基本权利,该概念是由言论自由演变发展而来的。表达自由不是绝对的权利。由于表达自由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对表达自由的合理限制使遵循一定的原则成为必要,在当代的宪政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合理限制表达自由的法治原则、法益衡量原则。  相似文献   

8.
网络言论自由是言论自由在互联网上的一种延伸,是宪法所保障的一项基本公民权利.它极大地丰富了传统言论自由表达的形式,拓展了人们表达言论自由的空间.由于网络技术起步较晚,我国对于网络言论自由的保护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本文通过对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保护与限制的价值分析提出了完善我国网络言论自由法律制度的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9.
商标的历史非常久远,但把商标作为财产保护却迟至19世纪。美国宪法中的“知识产权条款”不是商标法的立法基础。但在美国,公民、法人享有的商标权和言论自由都有其宪法基础。在商业领域,商标戏仿指的是把他人的商标作为批评、调侃对象的行为。戏仿在商标权与言论自由之间制造了一种紧张关系。一方面,商标所有人希望借助现代商标制度防止他人对自己标志的擅自使用;另一方面,第三人又希望借助言论自由的保护,对他人的商标进行最大程度的利用。如何解决商标权与言论自由之间的冲突,构成了司法实践中的难题。商标不同于传统财产、应受一定程度的限制这一属性并不能为戏仿提供言论自由的保护。在实践中,美国法院探索了“可替代的其他充分的传播手段”、“非商业性言论”等进路来解决商标权与言论自由的冲突。“可替代的其他充分的传播手段”标准无法解决戏仿的对象是商标本身而引起的问题,“非商业性言论”标准面临的困扰是无法划分商业性/非商业性言论之间的界限,为此,美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引入了“合理使用”标准。  相似文献   

10.
言论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自由,而政治言论自由则是言论自由最核心部分,各国宪法都对其加以确定和保障,我国宪法也不例外。通过与美国对政治言论自由保障的比较分析发现我国宪法对言论自由的规定过于简单、缺乏明确性,这使得我国公民的政治言论自由得不到有力保障。要切实保障公民的政治言论自由,首要的是完善宪法对政治言论自由的规定,在法律中明确公民行使言论自由的范围、种类和限度并尝试在立法中对言论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11.
自由、知情权和公共话语--透明化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总被引:61,自引:0,他引:61  
一 导 言言论自由既是目的 ,又是手段 ,言论自由不仅是政府不可剥夺的公众的基本权利 ,同时也是实现其它基本权利的手段。通过言论自由可以对政府进行必要的控制 :新闻自由不仅可以尽可能的减少政府权力的滥用 ,还可以促使政府更好的满足公众的基本诉求。 1 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有力的证明了 ,饥荒不可能在一个言论自由的国度出现。〔 1〕因为并非食物总体上的缺乏导致了饥荒 ,更主要的原因在于贫穷地区的穷人缺少获得食物的途径。而言论自由可以将这些问题曝光 ,问题一旦曝光 ,舆论和公众都无法再容忍政府对这些问题无动…  相似文献   

12.
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的主体及其法律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言论自由的主体是自然人 ,出版自由的主体是自然人和法人 ,新闻自由的主体是法人。法律应当对言论区别不同类型给以相应的保护 ;对出版自由 ,法律既要保护 ,又要限制 ,但二者的界限尚有待明确 ;法律对新闻自由在保护的同时 ,要注意它与公民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与公众人物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采取不同的调整手段。  相似文献   

13.
西方社会自17世纪始就开始了对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的探讨。这些思想主要集中在约翰·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约翰·斯图亚特·密尔的《论自由》和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的《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另译《言论自由与民主》)等经典书目中。三约翰(如果加上约翰·洛克的《论宗教宽容》则是四约翰)及其经典著作,构成了一条“出版自由→言论自由→宪法第一修正案→政治自由”的完整而清晰的发展线索,形成了西方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体系核心。可以说,三约翰的思想在内容和基本理论精神上存在着一脉相承的谱系关系,但又有着学理上和和实践中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
言论自由作为一项宪法基本权利,是一个社会极为重要的品格与价值.但言论自由并不是一项绝对化权利,而是一种可克减权利,其行使受到名誉权的限制.近年来,我国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中“诽谤”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公民的名誉权,但与此同时, “诽谤”的滥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民的言论自由.究其根源,即是在对“诽谤”的认定中,言论自由是否应当被纳入考量范围.据此本文基于言论自由的视角,从法理上平衡名誉权与言论自由的需要,法律上言论自由条款的神圣地位,事实上顺应国际潮流的趋势三个层面论证了“诽谤”的认定离不开言论自由的考量.  相似文献   

15.
言论自由的刑法研究已落入窠臼,一是多从限制言论自由的角度出发,缺少"限制之限制"的思考,二是局限于刑法领域,缺乏对言论自由的宪法关怀。而唯有坚持刑法的合宪性解释,才能在言论自由和刑法法益之间求得平衡。理论上,罪刑法定的实质侧面为刑法的合宪性解释提供可能性,宪法与刑法之间的密切联系则是刑法合宪性解释存在的必要性;现实中,以侮辱罪、诽谤罪为例,需要综合考虑言论自由的对象、内容,平衡宪法权利与刑法法益。唯有此,刑法才能更好地保障言论自由。  相似文献   

16.
言论自由是宪法赋予每一位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是民主法治社会的基石,这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但是,任何权利和自由都不是绝对的,言论自由也存在着内在的制约.本文是从公民言论自由的内涵出发,借鉴世界主要国家对言论自由的保护与限制,进而探索保障及限制言论自由的三大主要原则.最后重点突出了对官员、大学教授、明星等公众人物言论自由的严格限制,以便公民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  相似文献   

17.
因特网与言论自由的保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作为言论自由的一种新形式,因特网对传统的言论自由保护原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基于因特网的发散性、互动性和难以辨认性,传统上限制言论自由的基础发生了变化,实践中限制言论自由的难度也有所增加。为此,各国普遍建立了专门的因特网管理和协调机构,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以规范和保障因特网上的言论自由。在因特网时代,对言论自由的保护应当适合各国的国情。当前,我国正处于信息化的浪潮之中,为了迎接因特网的冲击和挑战,我们应当加强对因特网技术以及因特网与言论自由保障问题的研究,政府应直接参与因特网上言论的交流,并加强言论自由保护方面的立法。  相似文献   

18.
因特网与言论自由的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忠 《法学论坛》2002,17(1):13-18
因特网上的内容是言论 ,属于言论自由保护的范畴 ;在因特网上 ,限制言论自由的基础发生了变化 ,限制言论的可行性问题显得极为突出 ;因特网上言论自由的保护应当考虑一国国情 ,加强对网络技术的研究和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 ,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9.
武宝生 《政府法制》2014,(24):22-24
美国富人区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在美国富人区生活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决的"焚烧国旗案"(Texas v.Johnson,1989)的细致解读,展现了美国宪法判例中将"表达性行为"也纳入言论自由保护范畴所引发的一系列法律和政治难题,由此成为自由派和保守派的争论焦点.就法律问题而言,最大的争议在于最高法院对州政府使用"治安权"来干预与言论有关的行为应当采取怎样的审查标准.这些法律技术的争议反映了自由派与保守派对言论自由的不同政治立场.自由派把言论自由视为美国宪法的最高价值,因此对任何限制言论自由的行为必须采取严格审查,而保守派看来,国旗应当理解为公民宗教,超越于思想市场的范畴,不应采取严格审查标准,而应接受人民对这些问题的朴素看法.这样的争论涉及现代自由主义思想的根本困难,以及美国信念在自由主义问题上陷入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