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云 《传承》2010,(21):112-113
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新公共管理运动,引起了西方各国政府行政管理的变革,导致公共企业民营化运动和管制的放松,对我国国有企业的管制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公共管理与行政法的变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范式和工具 ,使政府的社会角色、政府和公民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革。这种变化对行政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经济全球化促进行政法全球化、放松管制促进行政法律形式多样化、追求效率促进公务员政治化和企业雇员化、顾客至上促进行政行为的民主化。  相似文献   

3.
公共管理中的绩效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映桃 《桂海论丛》2006,22(5):50-52
西方国家绩效评估实践表明,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是新公共管理运动强力催生的结果,反过来它又有助于后者目标的实现;但囿于后者以管理主义为理论指南,从而使前者打上了管理主义的烙印。因此,借鉴新公共管理运动时期绩效评估的经验,克服其现实局限,构建当代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理论框架,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公共管理与治道变革--政府公共管理创新的治道变革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政府全方位治道变革的过程.本文以江苏和武汉新近实施的公共管理创新,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公布的婚姻登记条例为例,说明了2003年发生的政府公共管理创新对于政府治道变革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吴长剑 《青年论坛》2007,(6):124-126
从某种意义上说,21世纪中国公共管理面对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区域公共管理的挑战.而区域性公共物品治理是区域性公共事务治理的核心问题.通过理论分析,私有化模式、国家化模式、自主组织模式和区域联合治理模式构成了区域性公共物品治理的多元化模式.坦率地讲,多元化的供给模式或者说"多中心"的治理理论应是引导中国未来区域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变革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6.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危机管理的要义就是根据公共危机事件的生命周期规律,通过“防、测、报、抗、救、援、建、改”八个环节开展公共危机的预防与处理工作。其管理机制的建设必须与我国政府的职能转变与管理方式变革相适应,以“有限政府”、“多中心治理”、“服务型管理”等先进理念为指导,着重加强建立常设性的危机管理专门机构、建立高效的危机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组建专业的危机救援队伍、增强社区危机自救能力、制定危机管理的相关法律等五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传统公共行政的权利运行方向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订和实施政策,对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与此不同,公共治理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其实质是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合法性认同基础上的合作。政府的角色不是划桨而是掌舵,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政府管理的水平和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但公共治理还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重视公共治理模式的变革,促成了政府职能与角色的重新定位以及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关系的变革,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公共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新公共管理运动对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论述了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管理理念以及人们对它的评论。笔者认为新公共管理运动关于社会化、市场化以及分权和竞争的理念对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与国内社会双重转型的背景下,中国公共管理正在历经路径转变,即从“发展主义”转向“以人为本”。针对“发展主义”带来的失衡和以往形成于同质社会的一整套管理模式,中国公共管理的路径选择应以人为逻辑起点,构建全面、均衡、协调、可持续与可治理的社会。中国公共管理最终将从经济建设的管制型公共管理转变为均衡发展的服务型公共管理,从政府单独治理型公共管理转变为社会共同参与治理型公共管理,从为民做主的权力本位型公共管理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权利本位型公共管理。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公共管理体制的变革和重构就成为政府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选择。而公共管理体制嬗变的过程必然要受到政治文明的规制和导引,体现和宏扬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价值。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将促使政府公共管理从善政走向善治,并实现政治文明的实质提升。  相似文献   

11.
论公共管理方法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公共管理实践活动中,采用科学的公共管理方法,是顺利实现公共管理目标,提高公共管理绩效的一个重要前提。因此,了解公共管理方法的内涵、特征及其对公共管理实践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公共管理方法的发展趋势,无论是对公共管理方法本身的发展还是对公共管理实践的前进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2.
李细坤 《湖湘论坛》2007,20(3):58-59
政府公共投资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稳定发展的有力支撑和保障。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公共投资效益不显著,甚至出现了许多与政府公共投资相关的经济犯罪行为,究其根源,是我国公共投资项目管理制度不合理。本文在综述国内主要的项目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项目管理模式的变革历程,并进一步分析了目前我国公共投资过程中的项目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代建制是我国公共投资项目管理发展趋势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从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看第三部门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永明 《前沿》2007,(3):145-147
新公共管理反映了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的发展趋势。西方国家的第三部门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政策法律空间、群众基础等条件。本首先提出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然后介绍了新公共管理运动和第三部门;最后分析了西方发达国家第三部门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发展的过程和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的变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由于若干因素导致市场失灵,以及公共产品供求双方的推动,使得政府所直接生产的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范围大幅度扩张。但过度的垂直一体化使得公共产品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成本上升,并造成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和质量低下、政府规模膨胀及严重的财政支付压力。因此,推动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的变革,最终在公共产品的生产上形成政府、私人和非赢利组织的伙伴关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新公共管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 70年代末 80年代初以来 ,伴随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西方各国进入了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改革的时代 ,作为这场改革运动的标签与口号 ,新公共管理迅速成为公共行政学研究领域的新动向。本文试图在借鉴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总结新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且力图客观认识其成就与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公共教育的发展,出现了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等多元化公共教育管理主体,市场机制和企业、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等多样性运行方式也出现在公共教育管理中,教育行政体制面临挑战,因此,发展公共教育管理体制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从公共教育管理的责任、教育价值实现及教育目的达成及其公共教育利益主体的特点来看,增进、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是发展公共教育管理体制的价值取向,公共教育管理主体的认定及其公共教育管理方式的选择等都应体现这一理念。  相似文献   

17.
汪忠胜  覃坚谨 《传承》2008,(8):110-111
传统认为政府是公共产品的天然提供者,如何最有效率的提供公共产品,一直是学界和政府行政实践所关注的问题。上世纪后期西方国家面对政府失灵的困境,特别是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新起,人们希望在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上打破政府包办,引入市场和社会参与,通过竞争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民营化改革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传统认为政府是公共产品的天然提供者,如何最有效率的提供公共产品,一直是学界和政府行政实践所关注的问题.上世纪后期西方国家面对政府失灵的困境,特别是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新起.人们希望在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上打破政府包办,引入市场和社会参与,通过竞争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民营化改革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慈善组织形象与公共危机管理密切相关,加强公共危机管理必须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慈善组织形象。当前,我国正处于公共危机频发和高发的社会风险凸显期,存在诸多影响公共危机管理的慈善组织形象问题。突出表现为:专业救援不足,危机意识淡薄;形象认知弱化,危机信息不畅;沟通互动缺乏,危机调处力低;监管流于形式,危机善款失序;责任落实困难,危机应对失范;政府管制性强,危机自处力弱。必须从提升人员能力素质、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创新沟通协调机制、优化款物追踪机制、健全组织问责制度、完善法律监督体系等方面加强慈善组织形象塑造。  相似文献   

20.
公共治理范式是对传统的管制模式的一种反思与发展,它试图超越传统的国家管理模式,并已然成为一种新型范式。面对"管制疲劳"的出现,公共治理的崛起成为必然。作为回应性、参与性,主张协作与合作的公共治理在公法领域有其具体的体现。由于中西法治环境的差异,英美国家的公共行政改革早已掀起,而在我国,公共治理的空间有其自身特色。中国法治下独特的公民社会、社会自治组织及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国情究竟能给予公共治理多大的空间,其未来在中国的发展方向会走向何处,这是一个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