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三三审理法     
江苏省淮安市纪委监察局始终把提高机关自办案件质量作为努力方向,不断探索案件审理工作的新思路,总结出通过“三个对照”,强调“三个重视”,实行“三个负责制”的审理工作新方法。“三个对照”:一是案件的调查报告与被调查人的错误事实见面相对照,看调查报告认定的错误事实与被调查人的错误事实见面材料有无出人;二是错误事实见面材料与有关证据材料相对照,看证据材料与见面材料是否一致,有无证据不齐或见面材料发生遗漏;三是被调查人的陈述与证人证言是否相互印证,对于经济案件,还要看被调查人的陈述和证人证言是否有账、票、…  相似文献   

2.
五、什么是诉设证据?它有哪些特点? 查明案件事实,分清是非责任,是人民法院审判民事案件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要查明事实,必须靠证据加以证明。证明,就是人民法院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按照法定程序,运用证据来确定案件事实是否真实的一种诉讼活动。不管是当事人提供的,或者是人民法院收集、调查来的,凡能直接或间接地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材料,都是证据。诉讼证据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材料,即证据理论上所称的证据的客观性。每件民事纠纷都产  相似文献   

3.
九、证明标准:或然真实与真实教师:“下面,我再讲一下审查判断证据的步骤和方法。虽然不同司法人员在不同案件中对证据的审查判断过程有所不同,但是一般来说都应该包括以下三骤。第一步是单独审查,就是单独地审查判断每来源、内容及其与案件事实的联系,看其是否真Z其是否合法,看其有多大证明价值。单独审查可件事实的时间顺序进行,也可以按照案件事实的进行。第二步是比对审查,就是对案件中证明同事实的两个或多个证据进行比较和对照,看其内的案件情况是否一致,看其能否合理地共问证明实。如果发现有矛盾之处,那就要认真分析,…  相似文献   

4.
<正> 关于什么是行政诉讼证据,在我国法学理论界说法较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几种:一是认为,“从《行政诉讼法》第31条所确定的证据种类来看,行政诉讼证据是指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一切材料和手段。”并且主张“把一般证据同可定案证据区别开来。一般证据是指诉讼法中所规定的各种证据,即能够用来作为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一切材料或手段。可定案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可定案证据必须具有客观性、相关性和合法性这三个特征。二是主张“行政诉讼证据应是指被诉行政机关在行政程序中,以及其他当事人和人民法院审判人员在诉讼程序中依照法定程序收集的,经法  相似文献   

5.
<正> 人民检察院对刑事案件审查起诉时,要求搞清“三个过程的事实”,即:发现案件过程的事实,侦查取证过程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过程的事实。这三个过程的事实是判断案件来源是否可靠、侦查取证是否合法、巳掌握的犯罪事实是否符合客观真实的依据。这三个方面,既相互联系形成统一的案件整体,又各自有其独立的作用,无论那个方面出了差错,都会影响对案件事实的认定,甚至使对案件的定性发生变化。搞清这三个过程的事实,对于查明案件真实情况,认定被告人是否犯罪、罪轻罪重,有着直接而重要的意义。一、搞清发现案件过程的事实,即案件来源的事实。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  相似文献   

6.
一、刑诉三阶段案件证明程度统一的概念所谓刑事案件的证明程度;是指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实现证据确实、充分的量度、幅度和状况。办理刑事案件所应达到的证明程度在侦查、起诉和审判三个诉讼阶段是否应统──致,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是一个不甚明了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这三个诉讼阶段,案件的证明程度应当一致,即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案件所达到的证明程度应是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案件所应达到的证明程度(注:这里系指提起公诉案件实际达到的证明程度;不是指起诉时移送的主要证据复印件所达到的证明程度),检察机关起诉案件的证明程…  相似文献   

7.
证据事实论     
陈闻高 《政法学刊》2005,22(3):35-37
事实需要具备"三性"条件,具有证明案件真相的能力,才能形成证据事实.证据事实、要件事实和程序事实等都是法律事实而非案件的客观事实.证据范围及其体系要素的关联性,体现于认知的经验性中.证据事实的认知性,表现了案件事实中的法律主观性和经验性.证据材料是证据信息的物质载体,也是认识证据事实的凭借物.  相似文献   

8.
数据电文的证据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吕国民 《法律科学》2001,(6):99-107
数据电文作为一项证据 ,必须能被法院认可为具有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力 ,一项数据电文是否具有充分证据力 ,应从其客观性、相关性、合法性三个方面去考察。我国数据电文证据立法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将数据电文作为书证 ,还是作为视听资料。  相似文献   

9.
刑事证明中,刑事证据根据其证明作用可分为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和证明取证程序的证据.前者主要证明案件事实是否成立,后者则主要证明证据的来源是否清楚、收集程序是否合法,以及从证据形式上判断与其他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有无关联.证明取证程序的证据,是伴随着其他相关证据而产生的,可称为“伴生性证据”.  相似文献   

10.
论证据相互印证规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瑞华 《法商研究》2012,(1):112-123
在我国刑事证据法中,证据相互印证规则主要在三个领域发挥作用:一是用来确定自相矛盾的言词证据的证明力,二是用来审查案件是否达到法定证明标准,三是用来判断被告人供述是否得到补强。作为一项旨在对证明力加以限制的证据规则,证据相互印证规则强调无论是证据事实还是案件事实,都要根据两个以上具有独立信息源的证据加以认定,注重证据信息的相互验证,避免仅凭孤证定案,这有利于防止伪证、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然而在目前以案卷为中心的裁判方式下,法院很少关注证据的合法性问题,证据相互印证规则的适用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人证?《法学词典》上有这样一个定义:“物证的对称。泛指通过特定人的有关陈述对案件事实所作的证明。”这个定义包括两个内容:第一,人证是指特定人的陈述;第二,特定人陈述的实质是证明。那末,被特定人的陈述所证明的事实是什么呢?这就是证据,就是特定的人通过陈述提出的可以用来证明案件事实和有关事实的证据。由此来看,人证有两义:一指特定的人作出的证明(陈述);二指特定的人提出的证据(事实)。陈述和事实之间  相似文献   

12.
人民检察院管辖的刑事申诉,是指对检察机关诉讼终结的刑事处理决定或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裁定不服的申诉。复查刑事申诉案件,要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根本原则,依法办案,有错必纠,认真、细致地审查案件所涉及的证据,做到不枉不纵,切实维护申诉人的合法权益。受理刑事申诉案件后,总体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审查案件材料:据以定案的证据是否确实充分;适用法律是否正确,处理是否适当;证明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之间是否存在矛盾;申诉人是否提出了足以改变原处理结果的新的事实或证据;原办理案件中有无违反案件管辖…  相似文献   

13.
论死刑案件的事实审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死刑案件的事实审查是确保把死刑案件办成“铁案”的前提。当前,仍有个别司法人员从有罪推定的视角来审查案件事实,指控什么就认定什么;有的把轻罪事实作重罪事实认定,罪行严重当作“罪行极其严重”等等。纠正这些不当做法,是当前刑事审判工作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审查死刑案件事实应把握如下方面:死刑案件的犯罪事实必须属于“罪行极其严重”;案件事实必须定型、同一,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和惟一性;案件事实必须是经庭审质证、认证后推断认定的法律事实;案件事实要靠证据来证明,没有证据就没有事实,证据不足就是事实不清;审查案件事实要全面细致,既要审查犯罪事实,又要审查与案件有关的非犯罪事实;要正确发挥审判委员会对案件事实的审核把关作用,提高审判委员会评判证据、推断案件事实的方式、方法和能力。  相似文献   

14.
证明标准问题之司法实务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证明标准是指证据与事实之间的联系应当达到何种程 度才能认定案件事实,也就是法官认定案件事实的 最低证明要求。可见证明标准问题是司法实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过去我们无论在立法,还是在司法活动中都很少有意识地去关注这个问题。但是,从司法过程来说,法官审案必须首先要查明事实,而事实是否查明必然就有一个评判标准和界限的问题。可见,无论我们关注与否以及关注的程度如何,证明标准问题都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于司法活动之中。笔者最近查阅了134个案件(其中刑事60件,民事 63件,行政 11件),对司法…  相似文献   

15.
刑事案件事实是指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对案件大致特定法律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导致必须用证据加以证明的法律事实。刑事案件事实内部因其所涉诉讼利益的不同形成刑事案件之本体事实与程序事实宏观分化,本体事实包括定罪事实与量刑事实以及相应的微观划分,程序事实以重大、一般与其他为基本结构并可以进一步细化。对于不同层次案件事实因其证明价值不同应采取从最高到低度的四级证明标准进行分层证明。  相似文献   

16.
论证明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证明责任,也叫举证责任,是指司法机关或当事人应当收集或提供证据以证明案件事实的责任。它是解决案件事实由谁证明的问题。证明责任包括收集、提供责任、调查责任和判断责任三种。本文所要论述的主要是指收集、提供责任,后两种责任很明显是由司法人员进行,没有什么争论,所以不需要论述;而前一种责任在法学界中意见分歧,争论激烈,必须予以论述。明确证明责任,有助于司法人员和当事人明瞭各自的职责,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收集和提供证据,从而有利于准确、及时地查明案件事实,以惩罚犯罪,保护好人,解决纠纷,教育群众,顺利地完成诉讼任务。  相似文献   

17.
第一,根据《刑诉法》第四十五条规定,证据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是人们主观想象猜测或捏造出来的虚假东西,它必须与案件事实有某种联系,并用以证明案情;证据还必须具备法律规定的形式和必须是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运用的。因此,无论是立案前的初查,还是立案后的侦查、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各诉讼过程中,依法获取的材料,只要是与案件事实有关联的客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直接证据?有四种意见:(一)“直接证据就是能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二)“凡是能够单独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称为直接证据。”(三)直接证据即“能够单独、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四)“直接证据就是能直接指出所调查事实的证据。”  相似文献   

19.
正一、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对文检鉴定工作的影响(一)新刑事诉讼法的实施对文检鉴定工作的合法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应当指出的是新刑事诉讼法在证据一章,开篇就对证据的定义进行了修正,指出证据是可以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而旧法对证据的定义进行界定时,采用了事实说,指出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这样单纯强调证据的真实性,容易导致意识上过分侧重证据的真实性价值,而忽略了证据的合法性价  相似文献   

20.
刘剑 《检察纵横》2003,(1):34-35
什么是案件的“事实”?法官无法亲眼目睹发生在过去的事实,那么法官通过已知证据所认定的案件事实是否能等同于客观存在的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