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给我省发展高新技术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发展高新技术是把我省建成中西部经济强省的必然选择。这是因为 :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强劲实施 ,对陕西发展高新技术有强大的推动力 ;陕西有雄厚的科技力量 ,是发展高新技术的内在潜力 ;国内外以高新技术开发落后地区的实践为陕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只有高新技术跨越式发展 ,才能尽快缩小东西部差距。陕西发展高新技术的思路要求 :首先 ,要抓住重点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次 ,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工农业 ;第三 ,要用高新技术提升乡镇企业 ;第四 ,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优势产业和拓展资源主导型产业 ,建设陕西特色经济等等。为此 ,要加快企业成为科研主体的改革 ;加快科研院所的企业化转制步伐 ;放开投融资渠道 ,解决制约西部发展的投资短缺的瓶颈问题 ;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科技人才投身到西部技术创新的主战场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沿用Robert和Xavier的模型,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把异质性人力资本纳入到动态比较优势分析的框架中。笔者发现异质性人力资本明显与有经济增长率成正比,投入成本与最优增长率成反比。同时,本文采用RCA指数来测算绍兴的比较优势,发现现阶段服装和纺织产业属于绍兴的支柱产业,但医药和高新技术产业是绍兴最具有潜力的产业。最后,通过GMM-SYM估算得出,异质性人力资本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动态比较优势提升有明显的帮助,研发投入、外商投资和经济规模并不能在短期内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动态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3.
知识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第一支柱的经济 ,人力资本及其发展、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世纪之交 ,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冲击和机遇 ,我们需要对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新的认识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陕西区域产业布局及重点产业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西地域禀赋差异明显,从产业分工优势出发,关中可依靠高新技术及其辐射作用率先发展,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模式;陕南立足绿色产业,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陕北发挥能源优势,走节约能源、高效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三大区域错位与互补发展。  相似文献   

5.
增加资本形成、提高技术水平、培育人力资本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它们通过影响生产结构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恰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影响上述各种要素,对区域经济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效应,主要概括为三种效应:首先,它是区域经济总量增长的一部分,称之为“总量增长效应”;其次,它对技术进步的带动和示范作用,称之为“技术进步效应”;最后,它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影响,称之为“产业带动效应”。通过对2011年山东各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经济总量增长、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得到:在山东,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总量的增长效应体现明显,但产业带动效应并没有完全发挥。  相似文献   

6.
台湾高新技术产业近 2 0年来发展迅速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十分重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 ,并力求政府政策的制定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 ,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本岛科技产业的发展。台湾政府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成功经验 ,对广东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高新技术产业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世界各国产业发展的重点 ,是带动传统产业发展的助动器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战略任务之一。如何加快发展我市高新技术产业 ,如何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如何以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工业经济的发展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研究发展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关键。本文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如何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军事变革的日益深入,军事人力资本存量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国军队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研究军事人力资本流动的特点,对合理配置与使用军事人力资本,实现人力资本的价值和增值,促进军队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技术产业税收促进政策的不足及调整措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秀平  孙强 《工会论坛》2007,13(3):54-55
税收促进政策等相关措施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着很强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判断,进而找出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完善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促进政策,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高新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新产业集群化发展中有一定的经验,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陕西省高新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战略应从集群自身功能的完善、政府职能的定位和建立有效的资本运作机制采取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2.
信息产业与人力资源开发:美国的成功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末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重要原因是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提高和改造了传统的工业部门,同时美国又赋予了人力资源的开发以新的生命力。信息产业与人力资源开发互动发展,促进了美国经济发展,这是值得中国发展信息产业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创新与产业集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科技园区中各组织之间的联系促进产业的集聚,而产业集群促进技术创新。由于形成机制的先天缺陷、忽略技术环境的构筑、产业群产业雷同等,我国的高新区在发展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建议制定引导和鼓励产业集群的政策,建立区内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培养区域创新文化。  相似文献   

14.
扎根理论下的印象系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意产业为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促进了旅游产业链的延伸。以质性研究之扎根理论为方法论指导,对张艺谋主导的旅游文化创意典型实例"印象系列"进行研究发现:"印象系列"的旅游文化创意具有"名人效应牵引→文化创意为产品→利用符号意义创造旅游产品价值→实景就地展演为知识产权保障"的发展轨迹和特色。从张艺谋"印象系列"特征中归纳此类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在政府主导和支持下,通过创意者"天赋"对高社会知名度文化主题进行创意生产并使其旅游商品化的新兴行业,该创意生产需要高科技手段和高资金投入为支撑,并通过原生地展示来保护该创意产权。  相似文献   

15.
尽管经济学家已从宏观层面推断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但以贝克尔、明塞尔为代表的人力资本微观分析,尚不足以构成理解宏观经济变量关系的微观基础。单从个人投资角度解释人力资本的形成,只能说明人力资产存量的变动及其潜在的价值增值功能,不能解释人力资本形成的根源及其投资与收益关系的实质,更不能说明人力资本主体为什么以及如何取得要素价值增值收益的。本文用经济活动二重性的分析范式,从历史与制度因素出发,论证了人力资本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的产物,是生产方式转变的产物,是“利益协调机制”与“效率优化机制”相协调统一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因素 ,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为我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迄今还没有完全走出转化难、发展慢的恶性循环的怪圈。必须寻求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新的有效途径 ,尽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7.
京津冀经济区服务业发展的非均衡性与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津冀经济区服务业的未来发展要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出现的新趋势,应尽快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能级、突出特色,制定京津冀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具体措施。通过加强区域规划,调整服务业结构,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改变京津冀经济区服务业发展的不均衡状态,以从整体战略布局上推动京津冀经济区服务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在制定高新技术发展政策时要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扩大其服务管理职能,并建立和完善包括财政、税收、金融、知识产权、人才开发和激励等政策支持体系,以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美国的企业购并浪潮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个不同以往的、综合性的环境影响框架。它包括直接的推动力量,主要是股票市场的景气和行业冲击、行业演进,还包括更宏观的推动因素,即发达的资本市场、产业创新能力、反垄断法以及企业观和购并理念。根据这个框架,本文解释了德国和日本在1990年代之前和之后的购并发展变化,以及中国企业购并的发展。并指出中国企业购并要实现真正的繁荣需要克服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20.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蓬勃兴起、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的时代,人力资源开发要有新思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是能力建设;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是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效率;人力资源开发的方向是人力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