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树立荣辱观重在知耻、有耻--论羞耻感与荣辱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愈渐泛滥的不良的社会风气可见,荣耻不辨,耻感消解,确有“去羞耻化”(实质是去道德化)的倾向。“耻不从枉”,知耻而后正。知耻和知荣是一个问题的两面,知耻是对是否知荣的验证,仅有知荣,很可能只是追求虚荣而已。显然,在价值观的范畴内,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关键在于“知耻”、“有耻”,在于要有“耻感”。耻感作为对善的否定性把握,是对恶的抑止力和为善的激发力,是为善祛恶的内驱力。在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显露无遗的情况下,当应特别重视“耻感”的问题。耻感或羞耻心是人之为人的底线,是人格的基本点,人有耻感,是保持做人尊严的自因,因此,尊重和自重人格,也就是保护和激发耻感,从而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这是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条必要路径。  相似文献   

2.
曹治平 《前沿》2013,(1):56-59
底线伦理从人的有限性出发,强调一种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世俗道德,从一种"神性"的道德高标"退"守属人的道德底线。它是对"革命"道德和"动员式"道德的反思、解构与超越,主张确定合理的、普遍平等的道德义务;它是对道德虚无主义的阻击,主张培养伦理底线耻感,践行基本的道德义务;强调社会底线正义以及政府的相关义务,有助于社会转型时期的现代道德范式构建,实现社会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3.
“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这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珠玑名言。从古到今,中华文明始终都是通过强烈的耻感意识来维系基本的文化价值。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项羽无颜愧见江东父老,所有这些铮铮傲骨都源自中国文化的耻感意识。  相似文献   

4.
论知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国成 《今日浙江》2006,(11):22-23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讨论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提出并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对我们提高道德认识,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强化知耻之心,改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耻,一般指羞愧的心理感受,亦可指使人感到羞愧的耻辱之事。知耻,也就是知道羞愧和荣辱。它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这种道德感体现着人性的尊严,是社会正义的心理基础。禽兽没有羞耻感,完全依靠本能而生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提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把…  相似文献   

5.
“底线伦理”,即道德“底线”或基本规范,主要是相对于较高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来讲的。不管人们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或价值目标,都有一些基本的规则不能违反,有一些基本的界限不能逾越。比如不能强迫他人,不能杀人越货,不能坑蒙拐骗等,即把人当人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这种对“底线伦理”的认知与共识,寻求道德建设的动力和信心。  相似文献   

6.
伦理学上的“耻”是社会对个体行为的否认和贬抑,是一种负面的否定的评价,耻感就是羞耻感和知耻感。羞耻感主要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言行或品质不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和行规范而产生的一种否定的情绪体验。知耻则是对在认识理解耻辱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耻辱的自觉的规避和抵制和抗拒。道德耻感源于人格和道德品质的缺陷。耻感丧失则意味着个人为防止进一步过程而设置的最后防线的全面崩溃。  相似文献   

7.
论耻感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聪惠 《前沿》2008,(9):166-168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文化资源。我国耻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既是做人的标准,也是道德教育、道德养成和建成道德社会的基础。耻感是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它是道德自律的内在根据,亦是道德义务、责任、良心的特殊存在方式。耻感独具的内外兼修特性使它成为道德内化的重要环节。吸收耻感文化精华,树立正确的耻感观念,抓好耻感环境建设,对当代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涵盖了社会道德、公民道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针对性;但是就其道德要求的指向来说,则是把所有这些道德要求聚焦到一个“荣辱观”上来,集中点击两个字:荣与耻。这是不同寻常的。“八荣八耻”的内容体现着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归于个人的荣耻则是对体现三观的每个人的良心的激发。这种良心的激发,按照中国传统道德的理解,可以集中到一点,就是“知耻”。把道德要求集中于知耻,就是直击道德实践主体的主体意识,点击每个人“彻头彻尾地隐遁在自身之中”的良心。这是使人摆脱狭隘…  相似文献   

9.
罗诗钿 《理论月刊》2012,(10):160-164
当前,社会无耻现象有蔓延之势,不少有社会责任感的学者和教育者对此深怀忧患意识,并极力倡导耻感教育。然而,什么是耻感教育,耻感是否可教,如何开展耻感教育?学界并没有一个一致的意见。文章在澄清以上问题的同时,提出:必须根据耻感的道德层次开展耻感教育,根据耻感的形成机制开展耻感教育,重视反面教育在耻感教育中的作用,以提高耻感教育乃至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邹兴平  王芝华 《湖湘论坛》2008,21(1):83-84,105
中华民族有强烈的道德意识和耻感意识,但在目前我国社会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过程中,道德失范业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现代道德建设任道而重远。而道德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耻感的缺失,耻感教育已迫在眉睫。要从历史渊源、逻辑层面和现实需要等方面解析耻感教育是现代道德建设的基础,探讨如何加强耻感教育,以此促进现代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认为,道德意志是一个辨证的完整的概念,只有在对善和恶的扬弃即否定之否定的基础上才能形成道德良心,从而确立真正的道德信仰。因此,作为对善的愉悦的体验的"荣感"以及对恶的痛苦体验的"耻感"就成为道德意志形成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当前,我国的道德教育中,往往强调注重正面教育环节("荣感"的教育)而忽视负面教育环节("耻感"教育),道德教育耻感环节的缺失,不利于个体道德信仰的确立。中国古代先贤特别重视"耻感"在道德信仰确立中的作用,并形成了一整套道德信仰确立的"耻感"文化。研究和借鉴"耻感"以及中国"耻感"文化,从个体自我肯定评价活动(荣感)与个体自我否定评价活动(耻感)的辨证统一中能完整地理解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道德信仰确立的评价论机制。  相似文献   

12.
王佳 《时事报告》2006,(6):49-49
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这八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条基本道德底线,是新世纪新阶段的一部社会风尚规范,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提出了一个如何做人的问题。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一个心灵的“荣辱”底线,如何守护并提升这个底线,是我们在生活和实践中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刘璐 《现代领导》2014,(6):24-25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常以中文版《沉思录》译者的身份为人们所熟知,而作为一名写作和研究学者,几十年来他的“沉思”总是围绕着与中国社会有关的“道德”、“常识”、“信仰”和“底线”。面对当前的道德困境,何怀宏更相信向善的力量,他提出缓解“道德焦虑”的路径是.让本有的良知在每个人的心中苏醒,围绕着道德的底线凝聚共识。在他看来,对大多人来说,正直并不是那么难。  相似文献   

14.
王西冀 《当代广西》2006,(11):31-31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以“八荣八耻”为基本要求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明辨当前社会思想领域内的是非、善恶、美丑,促进良好社会风气形成,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我们通过学习和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就能知荣明耻,褒荣贬耻,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真正弄明白做人之道,做事之理,做官之责。做人要有底线做人怎么做,众说纷纭。我认为最基本的一条是要有底线。所谓做人的底线,就是做人最起码的要求,也就是做人的最后一道防线。泰山上有个黑龙潭,上临万丈绝顶,可谓风光无限。每年都有不少游客为了欣赏风景而失足掉落潭底。有人在绝顶边拉了一条铁链,名叫…  相似文献   

15.
《今日海南》2007,(1):18-18
良心“八荣八耻”集中点击人的 “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涵盖了社会道德、公民道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针对性;但是就其道德要求的指向来说,则是把所有这些道德要求聚焦到一个“荣辱观”上来,集中点击两个字:荣与耻。这是不同寻常的。  相似文献   

16.
适度公平就是底线公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我国,目前乃至未来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所谓适度公平其实就是底线公平。底线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所有公民在这条“底线”面前所具有的权利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指社会主义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关于“荣”、“辱”问题的道德评价体系和道德评价标准。胡锦涛同志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具体概括为“八荣八耻”,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八荣八耻”,不仅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  相似文献   

18.
陈青松 《理论月刊》2007,3(1):183-185
道德底线主要是指不管人们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或价值目标,都不能违反的基本的规则和不能逾越的基本界限,是维系一个社会必不可少的道德标准。面对现实生活中经常被突破的道德底线,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为今天的中国人提供了应当选择的荣辱观和道德操守,是当今中国社会必须遵循而不能逾越的社会道德底线。我们应当通过广泛深入的学习宣传教育、实行社会公德法纪化、建立严格的社会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强者带头示范等举措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守社会主义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19.
来信摘登     
《时事报告》2007,(4):63-63
莫把“恶搞”当时尚 2006年,恶搞大行其道,古典名著、标志性图像、影片、英雄人物等,都难逃成“恶搞”的命运,想恶搞的人进入了“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的“境界”。审视恶搞,其实就是一种扭曲甚至畸形的社会文化,颠覆着传统的文化道德。网络上的自由言论权是有限制的,有两条线不能突破:一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道德底线不能突破;二是法律的红线不能突破。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很多企业只有法律底线,没有行业底线和道德底线。在我们经手过的商账追收的案子中,最后能成功帮企业追回账款的不到一半。”多年从事“商账追收”业务的中贸友施信用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奎元在谈到“商业信用”这一话题时,似乎有一肚子的话要往外倒。他的表情,在痛心疾首之中,还夹杂着几许无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