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9 毫秒
1.
报应理论被称为是一种回溯性的惩罚理论,包括神意报应、道义报应、法律报应等理念.尽管报应论自身存在不可回避的缺陷,但因为它重视对正义的追求,尊重人的自由,所以,至今它还能源远流长并保持活力.  相似文献   

2.
王芳 《长白学刊》2009,(4):90-94
在传统刑事司法报应正义理论范式下,被害人的权利救济问题被边缘化乃至被遗忘。随着被害人权利运动的兴起,全球范围内的以沟通、协商、和解、赔偿为特征,以保障被害人权利为目的的恢复性司法运动昭示着刑事司法理念从报应正义到恢复正义的范式嬗变。分析其理论范式、制度表达、价值归属及本土化图景对于我国的刑事司法创新与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刑法修正案(八)》规定的刑事禁止令折射出我国刑罚体系从报应一元论向报应和预防一体论的转变.在西方刑罚史中,刑事禁止令曾遭遇的生态困境为我国提供了借鉴经验,其风险评估模式为我国刑事禁止令的实施提供了理论进路与制度基点.我国刑事禁止令的理论进路应从个别预防论中的人身危险性预测转向以风险管控为目标的人身风险性评估,并在此基点上从评估、监控、干预三个环节完善我国刑事禁止令制度.  相似文献   

4.
康德的刑罚论和黑格尔的刑罚论分别表达了他们的刑法思想。康德和黑格尔的刑罚论以正义为价值追求,以报应为理论主线,其理论精髓仍然有益于当今的刑法理论和刑法实践。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刑罚目的深受儒家思想的濡染。儒家思想崇尚德主刑辅,注重道义报应;法家思想提倡重法威慑,强调一般预防。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谁主沉浮”成为道义报应与一般预防在各个朝代此消彼长的动力源泉。中国古代刑罚目的观注重道义报应,凸现刑罚之正义价值;强调一般预防,追寻刑罚的功利精神,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对道义报应与一般预防的过分注重,对法律报应和特殊预防的忽视,使之缺乏了刑法的真正价值和精神。  相似文献   

6.
李川 《求索》2006,(10)
刑罚目的对刑罚的认识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借鉴西方完善多样的刑罚目的理论对完善我国刑罚目的非常重要。西方两大法系的刑罚目的理论可综合为报应论、预防论和一体论,其内部又有各自不同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7.
确立合理的量刑根据是研究量刑过程的起点。量刑应当以报应的需要为基础,兼顾个别预防需要,即量刑应当以犯罪的严重性为基础,兼顾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报应的需要是量刑的主要根据,个别预防的需要是量刑的次要根据,量刑根据的层次性为分阶段量刑提供了理论基础。量刑根据的确立量刑是法官根据一定的事由和标准对犯罪人决定刑罚的活动。这种事由或标准即刑法理论上所说的量刑根据或者量刑基准、量刑基础。量刑根  相似文献   

8.
1   佛教传入之前,中国宗教思想中就存在报应观念。这种观念究竟出现于何时?学者多认为《易·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①之言便是传统报应观的源头,我不赞成此说。对《文言》,学术界一般认为是战国至汉初之作,而且片言只语,似不足以展现传统报应思想的形貌。我认为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春秋时期已经产生完备的善恶报应观,尽管当时只出现“报”,尚无“报应”这一词语。善恶报应观在春秋时期得到人们的普遍信仰,这种观念的基本内涵是:个人行为的善恶将引起不同的结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左传》中,我们看到这样…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范围内,责任主义与刑事政策是量刑的两大支柱。在刑事政策目的观主导下,责任主义在我国刑法中未受到很大重视,以致我国量刑理论研究从根本上无法深入。从报应与功利相融合的一体论出发,以德、日刑法责任主义原理下责任刑与预防刑两大量刑情节体系分类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刑罚根据论及其对量刑活动的影响,可以得出:从法定刑到宣告刑,其本质是在刑罚根据论指导下将影响量刑的情节重组归类的过程。以"报应限制功利"的刑罚理念架构"责任限定预防刑上限"的量刑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0.
高校校报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慧 《前沿》2006,(12):239-241
在多元媒体高度发展的今天,高校传统的办报模式受到严峻的挑战,其存在的问题日益阻碍它的发展。高校校报应转变办报的思路,在报纸定位、报道策划、内部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使之成为师生满意的报纸。  相似文献   

11.
累犯制度是我国刑法中一项重要的刑罚裁量制度。通过分析累犯制度的正义性根据和目的性根据,即报应和功利,笔者认为报应优先、兼顾功利是我国累犯制度应有的理论根据,并提出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不可荒废其一。  相似文献   

12.
"恶善报应"是中国各民族民间童话故事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本文系统地考察了民间童话故事中"恶善报应"的层次结构,并从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多侧面、多角度的分析评述.  相似文献   

13.
刑罚本质问题是刑法理论的最基本的问题之一。方孔先生认为刑罚的本质是动物性,这种理解无疑是肤浅的,对刑罚理论的发展也是极为有害的。只有从历史发展进程和人类理性视角出发,分析报应刑论和目的性论的分歧和利弊,才能真正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即刑罚的本质是并合主义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历来重视历史科学,对许多历史事件做过精辟的评述,对我们今天研究苏联剧变很有启发。历史是有自己的发展规律的,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不会灭亡的。虽然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跳越阶段,但所缺的必要条件必须补上。政党及其领袖在行动之初订下宏伟的预期目标,但最后的结果往往离目标甚远,甚至相背离。这里决定历史发展结局的不是预期目标,而是群众的行动。用出现叛徒来解释革命失败的原因,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如果一个政党的全部本钱只是知道某某公民不可靠这一件事,那么它的前途就太可悲了。历史存在某种报应规律,锻造报应工具的正是压迫者自己。  相似文献   

15.
吴坤埔 《前沿》2011,(6):64-67
对刑罚必要性的考量不能仅以法律为立足点,更要站在哲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国家独占着刑罚权,刑罚的必要性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取决于报应的正当性和预防的功利性。本文分析了自然法学派代表人物的国家观,着重从国家的理论起源来讨论刑罚存在的必要性与正当性。  相似文献   

16.
1989年是《公安大学学报》创刊的第五个年头了。回顾已走过的四年探索历程,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在科学高度发展、注重现实问题的理论研究、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现代,学报应该更自觉地做好“三个服务”,即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现实斗争服务。学报的服务工作,是通过它作为科研成果信息载体的功能来体现的。学报为教学服务,就是要为教学部门提供教学和管理所需要的新信息。公安高等院校为肩负保卫人民民主专政重任的人民警察队伍培养输送生力军。学报应密切配合教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刑罚正当性主要指刑罚存在的根据、合理性。刑罚的正当根据是对人们为什么需要刑罚和刑罚在多大程度上合乎理性这一问题的回答。传统的理论争辩出现在报应主义与功利主义之间,即便并和主义也过于机械与片面。文章主要从有代表性的古典刑事学派与近代刑事学派中关于刑罚正当性的探讨展开,结合分析我国刑罚,阐述了并和主义中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8.
刑事被害人求偿制度变革的伦理分析与立法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规范总是随着制度正义观的嬗进而嬗进。刑事被害人求偿制度的变革概莫能外地表征矫正正义的进化:从报应性正义走向修复性正义。报应性正义驱使下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弊端重重。修复性正义的勃兴使得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悄然诞生。我国应确立全国性的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彻底代替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尽快制定单行的《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法》。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止犯减免处罚的根据,无论是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的刑事政策说、责任减少说、违法性减少说、危险消灭说和合并说,还是我国刑法理论中的综合说和主观犯意说,其基本刑法思想无不印痕着西方刑法哲学新、旧派对立统一的思想运动轨迹,因之,上述学说均未能科学回答中止犯减免刑罚的根据的问题。事实上,主客观相统一的刑法基本原则是中止犯减免处罚根据的理论基础;行为人主观上撤回犯意与客观上的中止行为二者的有机统一,应是对中止犯减免刑罚的法律事实根据;预防与报应的双重需要又是中止犯之刑罚减免的刑事政策根据。  相似文献   

20.
恢复性司法是指与特定犯罪有利害关系的各方共同参与犯罪处理的司法模式 ,具有恢复性、个人参与性、社会性、前瞻性和灵活性等特征。恢复性司法模式与传统报应性司法模式有很多不同特点 ,它把犯罪人的悔恨、忏悔和被害人的宽恕作为重要因素。恢复性司法的运作模式有社区恢复委员会、量刑小组、赔偿、社区服务、被害后果陈述、被害人犯罪人调解 ,家庭小组会议等七种类型。恢复性司法活动在司法实践中取得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