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布依族现有人口254万(据1990年普查统计数字),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南、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地区,贵阳市郊区。其余,散居于贵州各地及邻省云南、四川的部分地区。 布依族的族称是根据这个民族多数人的自称“布依”定名。按布依语,“布”是人们共同体的意思,也包含“民族”的意思。“依”即“夷”,“布依”意即夷族,源出“南夷”。 布依族旧称“仲家”,这是从另一部分布依族自称“仲布”的汉译得名。“仲家”族称见载史乘始于《元史》。鉴于民国年间个别方志对“仲家”释名含侮蔑之义,引起部分地区布依族群众对“仲家”族称反感,该族称现已废止不用。  相似文献   

2.
布依族人民过去没有统一的称谓。解放前曾被称为“夷族”、“土家”等。1953年,在我省首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布依族代表提出:“仲家”、“夷族”、“水户”等是解放前统治阶级歧视布依族人民的称呼,要求人民政府通过一定的合法程序统一改用能代表本民族意愿的固有的民族名称。布依族代表们的这个要求,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协商解决布依族的统一称谓问题,贵州省人民政府于1953年8月24日邀请全省的布依族代表在省民委举行会议。会议通过充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凡是用本民族的语言称自己的民族为“布依”(译音)  相似文献   

3.
“布依”是Bux qyaix的汉字译音(本文中的拼音文字系布依文)。用此汉字音译作为本民族的民族名称是1953年8月贵州省布依族代表会议决定的。 笔者参加了主办这次代表会议筹备工作和会议全过程。并起草了有关文件,对布依族民族名称的议定和有关情况有所了解。30多年来,关于布依族族称出现在书面或口头上的形式,笔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现将个人的认识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夜郎的族属问题,解放后文学界时见纷争,但涉及到布依族族源的却不多。中央民族学院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少数民族简况》、云南出版社出版的《民族工作手册》,均既承认布依族是“骆越”演变而来,也不否认是当地土著民族的后裔;《辞海》的布依族条说布依族“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国家民委教育司编撰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和贵州布依族简史编写组编写的《布依族简史》等,都沿用《辞海》这一观点。近几年来,史学界已  相似文献   

5.
《传承》2016,(2)
民族形成的标志,历来众说纷纭。比较汉族族称演变和壮族族称演变历史,可知族称作为民族形成标志具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使用族称作为民族形成的标志必须是本民族内部的自称,一些民族没有自称的族称记载,没有统一族称的民族也可能已经形成等局限性。反映自我民族意识的族称是民族形成的标志,但并非唯一的、必须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布依族是贵州的世居民族之一,其在秦汉以前自称“濮越”或“濮夷”,东汉六朝称“僚”,唐宋称“蕃蛮”,元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称“八蕃”、“仲家”、“侬家”、“布笼”、“笼人”、“土人”、“夷族”等。1953年,在征求本民族人民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经国务院批准,统一命名为布依族。  相似文献   

7.
市依族民间戏剧文化,是指布依族的布依地戏、布依花灯戏、布依彩调戏、布依八音坐唱戏、布依傩戏为主体的总称。建国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布依族民间戏剧文化得到社会的公认和发展,布依戏确立为一个独立的剧种,屹立于祖国戏剧文化之林。布依族民间戏剧是布依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是布依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武术、美术、说唱艺术等发展的硕果。 布依族民间戏剧文化、无论是布依戏或是布依花灯戏、布依彩调戏等,均有其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有较为稳定的戏剧化曲调,有近百个民族剧目和移植节目,也有一定的虚拟表演程式和与此相应的戏剧角色及行当,是布依族民间音乐、舞蹈、表演和谐的统一体,在我国诸多的戏曲中是独树一帜的。布依族戏剧文化活动,在布依族聚居地区相当盛行,深受  相似文献   

8.
一个民族的族称应该是确定的、准确的、没有歧义的。然而民族族称是一个历史范畴。族称,特别是他称,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我国各民族族称的含义是什么,演变的历程及其原因何在,大多数民族因史无文字,没有信史可依,汉文史籍中对此多语焉不详。因此,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所难免。  相似文献   

9.
纳西族有二十三万人,分布在云南省的丽江、宁蒗、永胜、中甸、德钦、鹤庆、剑川、兰坪、贡山和四川省的盐源、盐边、金矿、木里、巴塘以及西藏自治区的察禺、芒康等县,其中以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境内为最多,约有十七万人。纳西族的名称较复杂。自称、互称和他称共有十多个。解放后本民族的土司头人,曾利用这种情况自立名目,造成混乱,在有些学者笔下,也往往将不同称谓混为一谈,引起歧议。本文针对这个问题,从纳西族的社会历史和语言的角度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10.
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认为,只要有国家存在,就有民族存在;只要有民族存在,就有民族问题存在。贵州有没有民族问题?回答是肯定的。本文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贵州民族问题的长期性 我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历史上就居住着苗、布依、侗、彝、水、仡佬、土家、回、瑶、壮、白、满等十多个民族,还有些待识别未定族称的人们共同体。少数民族的数目仅次  相似文献   

11.
谢山 《贵州民族研究》2007,27(6):116-119
布依族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布依族传统体育是布依人民千百年来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它作为一种综合文化现象,包含了一个民族的伦理价值、民族性格、审美情趣等,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动形式和纯朴自然的内容,既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展现,又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布依族的多元文化孕育了布依族传统体育,是布依族传统体育起源、发展和生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清代布依族吸收它族文化的过程与民族认同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编纂的地方志在有关西南民族的记载中,往往强调他们语言、习俗方面的汉化,甚至有关于科举的记事。特别是18—19世纪以后,很多编纂资料总是强调居住在贵州的布依族比其他民族吸收了更多的它族文化。 但是他们的历史并非那么简单。在乾隆、嘉庆、道光时期,由于大量的汉族客民迁居到西南各省,商品经济又有空前地发展,这些新的因素无疑给对当地少数民族社会、特别是对他们的民族认同意识给予了以深刻的影响。以清代贵州布依族的历史为例,下文拟探讨清代西南少数民族的汉化与其民族认同意识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族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近代以来才有的民族学名称,泛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民族。但是,这个族体已存在数千年之久,其族称的形成与发展也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大约在5000年前,当中华民族开始形成时,其族称为“华”。汉朝以后,开始出现“中华”的族称。至19世纪末,作为近代民族学术语的“民族”概念传入中国后,“中华民  相似文献   

14.
布依族多居处于河谷平坝地区,依山傍水是其显著特点,因此过去有所谓“水仲家”之称。由于优越的自然条件,作为农耕民族的布依族以稻谷的种植为其主要内容,从而稻作文化在布依族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过去,学术界曾从整个百越史的角度揭示了布依族悠远的稻作文化源流。然而,对布依族的稻作文化木身似乎没有人进行过比较系统和全面的论述。这对完整地认识布依族文化面貌无疑是一个缺陷。笔者不揣浅陋,就布依族稻作文化试作探讨,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5.
布依族纺织文化与社区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力 《求索》2010,(7):71-73
布依族纺织文化作为布依族的一种生存方式,在乡村区域共同体基础上长期传承累积而形成。布依族纺织文化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内容丰富,不仅对于布依族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在为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针对布依族纺织文化在社区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借助传统民族文化,寻找布依族农村社区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在祖国大家庭里,布依族和各兄弟民族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这宗珍贵的民间文学遗产,是布依族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以本民族丰富的语言,世世代代口头创作、口口相传下来的,她绚丽多姿,为整个中华民族古老灿烂的文化增添了奇光异彩,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丽的明珠。 布依族民间文学,有神话、古歌、传说、故事、叙事诗、歌谣、童话、寓言、戏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民族名称的对外转译,是一个比较微妙的问题:各民族的族名拼译得正确与否,既关系到是否利于国内的民族团结,又关系到是否便于国际交往。侗族族称的英文译名问题亦不例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直接涉及侗族或有侗族人参与的各种国际交往,特别是学术交流活动,渐多起来;过去不曾为人们注意到的侗族族称英译方面存在的某些问  相似文献   

18.
布依族是我国文化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在共同缔造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的同时,在科学技术方面,也有过一些发明和发现。可惜没有文字记载,有的已经失传了;有的则零散地流传在民间。然而我们可以从语言学这个角度来进行探索,不难发现布依族先民在科学技术领域中,也有过不少的贡献。例如天文这门科学,虽然在地理环境和观测条件的限制下,布依族先民仍能在长期的观察比较中,对宇宙天体的运行和变化,积累不少的知识和经验,并把它运用到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来,对促进本民族的生产发展和文明建设,都起过  相似文献   

19.
语言和文化是紧密联系着的,它不仅是传递和积累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且还是民族文化的记录者和保存者。 语言是一个民族构成的主要要素之一,它维系着全民族的每一个成员,因而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特性。布依语是布依族的重要标志,它随着布依族的形成而形成,发展而发展。它的历史和讲这种话的人们(即布依族)的历史一样长远悠久。它记载了布依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的所有图景。布依族所创造的各种人文现象,以及能被布依族人民  相似文献   

20.
夜郎为彝说     
从地域分布、族称、宗教崇拜与民族传统意识分析夜郎的族属关系问题,指出古代夜郎与族具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