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7 毫秒
1.
山东,中国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文化博大精深,而“仁、义、礼、智、信”应是其要义所在,“仁”为其首。何谓“仁”?孔子曰:“仁者,爱人。”于是,以爱的名义,我们就看到了今日齐鲁大地扶残助残的崭新气象;以爱的名义,我们就读到了无数个为残疾人服务的感人故事;以爱的名义,我们就正在无限地接近于“仁”。  相似文献   

2.
蒋庆先生提出,所谓"先进文化",即是建立在尧舜文武周公孔子道统上的儒家文化,也就是尚德尚仁的"君子文化",是把善和公正放在第一位的文化,而不是近代西方那种尚力尚利的"小人文化",不是把强力、霸权、功利、效率、欲望放在第一位的文化.蒋庆先生的观点是片面而偏狭的,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他没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儒家文化的基本特性,儒家文化的系统性、历时性和民族性决定了其不可能都是先进文化;二是他把善或道德当成评价文化是否先进的唯一标准,实际上,只有能够实现真善美利四种价值的最大化与最优化,才能称为先进文化;三是他忽视了儒家文化的社会功用性.其实,儒家文化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正负多种作用,决定了它不可能隶属于某种单一文化类型.  相似文献   

3.
马荣良  李静 《青年论坛》2005,7(1):140-141
综观<论语>一书,孔子不轻易许人以仁,就连对他最欣赏的弟子颜回,也仅仅说"其心三月不违仁",并不肯断言颜回已经达到了仁标准.但是,对被他批评为"器小"--既不节俭,又不知礼的管仲,孔子却以仁相许.在是否许人以仁的问题上,充分体现了孔子"经"与"权"相结合,既坚持原则又不排斥权变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赛艇手爱赛艇,冰舞者爱冰鞋,我们坐轮椅者,当然爱轮椅。轮椅如我们的心肝宝贝,功能已相当不俗,但因爱得深切,还望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版本修订"中至善至美,越来越好。当轮椅像一条美人鱼,在大街的人海中穿行,为了提醒忙于其他而忽视了让路的人稍稍注意,给轮椅一个  相似文献   

5.
一线报告     
《今日中国论坛》2008,(7):87-87
——曾有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联合向全世界宣言:21世纪人类生存必须汲取孔子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念已在联合国《人权宣言》和1993年世界宗教领袖的《世界伦理宣言》中作为准则。《儒家文化与市场经济》将其归纳为:以仁存心,以义取利,以  相似文献   

6.
赵恒君 《湖湘论坛》2015,28(2):119-123
关于儒墨两家思想比较研究,学界多有讨论和辩争,有主张二者是异名同实、本质为一的,也有认为原则有别的。对此,在立足前人之论的基础上,分析儒墨两家"仁爱"与"兼爱"的异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儒家讲"爱",发自人之内在性情,以"情"说"爱",由"爱"而"仁’;墨家讲"爱",以"情"为"理",由"理"说"爱"。儒家讲"爱",严于"利"之界限;而墨家"兼爱",则以"交相利"之"利"来诱导。儒墨"爱"之学说的差异使得儒墨两家不仅各趋一途,而且其现实性与理想性的亲和程度也大大影响到儒墨两家在后世的存续。  相似文献   

7.
辜鸿铭是中国反思现代文明之负面性的思想先驱。"优雅的中国人"是辜氏针对现代文明物质主义的弊病所设计的道德人格,主要包含"仁"、"礼"、"智"、"义"、"孝悌"五种道德品质。他以儒家义理阐释西方文化,既是对儒家文化的新释,又为中西文化的双向阐发提供了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8.
放大爱心     
“仁”是孔子儒家学说中最重要的概念,一部《论语》共有11000字,109次出现“仁”字,有58章谈到“仁”,孔子对“仁”的解释很多,并不完全一致,但其中一个重要解释是“仁者爱人”,换成今天的话,“仁”就是“爱”,我们可以认为“爱”是孔子学说最核心的概念,我们就从这个概念出发,讨论职场君子应有的爱。  相似文献   

9.
王宏海 《新东方》2013,(1):52-55
孔子认为仁是人自身的本质规定,表现为"仁者人也"和"仁者爱人"两个方面。以仁为本就是用"仁性"定义"人性",人性与物性有相同的一面,但是这不能定义人的尊严,也不能支撑人为万物之灵的圣神性。只有用"仁"定义"人",人才能够称其为社会人、道德人和政治人。《孝经》之开明宗义章"始于孝亲,终于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与《左传》"三不朽"之立德、立功、立言共同构成了以仁为本的内涵。通过对儒家经典以仁为本的多重印证,认为以仁为本的理论具有普世价值,在儒家文化圈,仁为立身之本、立国之本,是儒家治世的本质内涵,也是儒学演变的内在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0.
从儒家视角解读武德之“仁”、“义”、“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延 《人民论坛》2012,(11):162-164
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武德是武文化的价值内涵,是在儒家思想框架背景下的一种伦理体现。以儒家思想作为基本的视野框架,以武德中的"仁"、"义"、"信"作为基本的论述支点,探讨中国儒家文化体系中武德的要义;提出要吸取精华,摒弃糟粕,用辩证的方法重构新时期的武德模式。  相似文献   

11.
老子的仁学是以"与善仁"为旗帜的,其客观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为万物自然真性的运作而创设外在条件,主观的个人任务则是通过体道实践来培育个人公平的素养因子;而非以血缘亲疏为依归而投入具体爱的程度的行为,昭示真正的爱人是"不仁",让万物获得最佳的自身本性的发展,而不是控制万物,控制他人。这是我们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仁爱美德时,需要认真考虑的。  相似文献   

12.
"生生"观念是宋代理学本体论和境界观的重要内容.儒家仁学发展到宋代,形成"生"的哲学,仁的内涵由"爱"而演变为以"仁性爱情"为特征的"天地生物之心".以"生生之仁"为特征的万物一体境界,是理学家的共同追求,并形成宋儒特有的"气象".本文认为,理学"生生"观念不仅仅来自《周易》,而且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生生"观念与老子的"道"及老庄阴阳观念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其次是理学"生生"观念也吸收了道家自然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3.
郝志刚 《传承》2009,(4):98-99
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她文明的显著特点。中国的玉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结合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象征意义和道德功能。本文就玉文化和儒家文化相互关系做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她文明的显著特点.中国的玉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结合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象征意义和道德功能.本文就玉文化和儒家文化相互关系做以探讨.  相似文献   

15.
陈旭 《传承》2011,(14):52-53,73
信息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现代社会和生活,特别是改变了人际互动的方式。网络在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使人际和谐遭到了一定的破坏。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统中的伦理道德,建立了以"仁"为人际关系的核心,以"礼"为人际关系的整合手段等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这是统治中国漫长封建社会人际关系的主要指导原则和规范,其中有些积极的内容对当今网络社会人际关系的发展和调适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三言两语     
《当代广西》2013,(11):60
新闻与政治在本质上都是代表人民大众的意愿,政治称之为"群众",新闻称之为"受众"。因为有了这一点,二者有共性,可以联合。但具体运作中二者又都有自己的"私利",在新闻表现为"媒体利益",会违规、违纪;在政治表现为"集体利益",会谋私、腐败。当新闻违规时,政治就以人民的名义来监管它,发挥国家管理的作用;而当政治腐败时,新闻就以人民的名义来监管它,发挥舆论  相似文献   

17.
程寒 《中国残疾人》2017,(10):47-49
残联工作要以德为先 记者(以下简称记):济宁是孔孟之乡,中华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和“义”,请问,您怎样看待这两个字和残疾人事业的关系? 张修占(以下简称张):“孔日成仁,孟日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我理解这句话中的 “义”就是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残疾人事业,而“仁”则是我们最终的目标.把“义”做细、做深、做实,“仁”自然也就实现了.所以从我当济宁残联理事长的第一天起,就把这句话当作对济宁残疾人事业最好的诠释和最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宋朝人说,"仁宗皇帝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宋仁宗恭俭仁恕,可谓"畏天变"而"爱民力"的"儒者皇帝"。在仁宗朝,我们看到了不那么强势的、尊重制度与传统的皇帝,包容异见、接纳批评的政治风气与政治制度;仁宗治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星光璀璨的官僚群体,在这些因素中,无不蕴含着走出朝代更替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仁学和求仁之说在张栻理学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对仁的解释和如何求仁的问题上,张栻经历了一个发展和逐渐完善的过程,并表现为早期和晚期不同的仁学特色。张栻早期的仁学,直接来源于其老师胡宏,强调识仁,注重知觉言仁。张栻后期的仁学,得益于与朱熹的论辩,主要表现在《仁说》一文中。在《仁说》中,张栻强调兼能而贯通,真正沟通了仁和性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融合了以爱推仁和以公言仁以及知觉言仁。  相似文献   

20.
程朱理学渊源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徽州文化是我国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 ,其本质是典型的中国封建文化 ,其理性的内核是程朱理学。儒家文化孕育了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以来都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 ,从而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儒家文化的发展本身就不是铁板一块的 ,它经过了几个发展阶段。最初的儒家文化是以创始者孔子及稍后的孟子为代表 ,此期为儒家文化的经典阶段。到汉武帝时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正式确定了儒家文化作为中国封建文化核心的统治地位。由此发展到儒家文化的第二阶段。到了宋代 ,由于社会的进步 ,特别是佛教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