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两个人权公约"与我国人权宪政体制的整合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加入"两个人权公约"使我国面临着人权宪政体制与"两个人权公约"的整合问题.在人权宪政理念上,需要对关于人权的传统主流观念重新审视;在人权宪政规范上,以加入"两个人权公约"为契机,修正我国宪法公民基本权利的某些条款,重构我国的人权宪政体制;在人权宪政的运作上,对两个人权公约采取保留、克减措施,发挥我国宪法解释机制的功能,同时,以宪法的司法化为前提,以"两个人权公约"作为我国司法审判的直接依据并建立宪法判例制度.可以预见,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必将促进我国宪政人权制度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人权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要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人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人权与发展是和谐社会的两大巨轮,彼此依存、相互促进;人权既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的手段;而通过以人权为基础的发展方法,发展实质上成为扩展人权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利比亚卡扎菲政权的倒台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安理会决议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主权的内涵及其与人权关系的广泛讨论。主权概念从起源到发展,以及近来在"保护的责任"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而主权与人权并不是对立的,而应是辩证统一的。我国应明确表明一国主权不容他国恣意践踏的立场,并在促进人权保护的合作与交流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张西林 《法制与社会》2010,(24):155-156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是我国制定的第一个以人权为主题的国家规划,是一份落实"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推进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性质的政策文件。制定实施《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明确未来两年我国政府在促进和保护人权方面的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并将这些目标措施落实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各个领域,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和执政、行政各个环节。颁布人权行动计划的意义在于,体现政府对人权保障的重视;到强化政府保障人权的观念,规范政府的执法行为,更好地保障人权。对于提升全社会尊重和保护人权的意识,全面推进人权事业发展,推动现代化事业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人权的含义、发展历史及我国发布人权行动计划的意义等方面,对人权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现代法学》2019,(3):23-3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特色人权话语体系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人权话语体系建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背景来看,西方人权话语曾一度左右国际秩序与人权话语"西强中弱"态势。从理念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建构的指导理念;从原则来看,主体性、平等性、差异性、开放性原则是建构的原则;从内部构造来看,人权话语构造结构、逻辑、诠释与途径是构造的内容;从表达来看,多方合力表达关系、人权符号与人权话语转换是建构的表达;从功能来看,提升中国特色人权话语体系国际影响力、促进全球人权治理与促进概念人权向制度人权转化是建构的功能。就论证内部逻辑构成来说,其背景、理念与原则是总纲性内容,而人权话语构造结构、诠释与途径是具体内容,人权符号与人权话语转换则是表达功能,从而有机形成了中国特色人权话语体系逻辑构成关系。  相似文献   

6.
克减条款最早来源于《欧洲人权公约》,而《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则最早出现克减一词,我国于1998年签署此公约,西方各国都有关于克减的条款,因而我们有必要介绍人权克减这一概念。2007年8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配合其它应急法律法规基本构成了我国行政应急法律的完整体系。尽管其没有明确"人权克减",但是这些法律法规无不涉及到人权克减。然而对于人权克减的标准,哪些权利是不可克减的,以及如何从法律上规范,我国法律还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人权精神的危机与拯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延平 《法律科学》2006,24(6):22-32
在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中,人权普遍性的展开与人权精神的衰微是同步的。作为现代化产物的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都在从根基上侵蚀着作为人权内核的否定性原则和批判性精神。拯救人权,有赖于一个超越现代性的视野,需要暂时剥离实证人权法理学的迷雾,进而对人权的现代历史性、政治工具性作出整体性反思和平衡性降解。  相似文献   

8.
区域人权保障机制阙如而次级区域人权保障机制竞起,造就了当今亚洲人权发展的"碎片化"格局。多元政治、文化和宗教传统并存且共性较差,是亚洲区域人权保障机制至今难以成形的重要内因,也决定了亚洲效仿欧关走"顶层设计"的路径行不通。亚洲应在"模块式"整合的基础上,率先建立以特定权利为保障对象的专门性人权保障机制。以功能性合作促进制度性合作,以模块式发展带动整体式发展,此谓"外合"。亚洲区域人权保障机制的诞生还依赖于各国国内人权的一体化保护,此谓"内生"。中国应积极推动亚洲区域人权合作,掌握构建亚洲区域人权保障机制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9.
联合国对法官人权教育的重视是与法官职业的特殊性分不开的。2004年"人权入宪"促进了我国法官人权教育的发展。但是,我国的法官人权教育在定位、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必然要求今后法官人权教育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利益"与"道德"为内核的二元统一人权本质观是李步云先生在人权本质问题上的基本立场与态度。该本质观认为,离开利益讲人权是没有意义的,也不可能正确理解人权问题上存在的种种矛盾与冲突的实质,同时指出支持和认可人权的伦理道德观念的核心是人道主义。利益和道德作为人权本质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辩证统一、互为支撑、不可分割。二元统一人权本质观是对权利本质观范畴的拓展,不仅是对人权理论基本范畴的完善与发展,更有利于深化人们对人权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介绍了罗伯斯比尔关于人权的基本观点后,分析了罗伯斯比尔人权观中存在的内在矛盾,并结合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背景着重探讨了导致罗伯斯比尔人权理想和人权实践形成巨大差距的原因。本文认为造成罗伯斯比尔人权观的悲剧既与其思想中存在的民粹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密切相关,也与那时的人权是一种人权革命后的人权和革命中的人权这一事实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论环境权的人权属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环境权的属性问题一直是法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 ,可谓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从权利本原的角度入手 ,阐述目前我国研究权利特别是环境权的范式存在的误区 ,提出应从唯物主义的立场揭示环境权的自然权利属性。同时 ,对人权的历史发展中概念、性质、主体和内容的变化进行剖析 ,推断出环境权符合人权的构成要件 ,在精神实质与价值内涵上与人权存在固有的联系 ,是一项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人权。  相似文献   

13.
《Criminal Law Forum》2004,15(3):361-364
  相似文献   

14.
和谐人权:中国精神与人权文化的互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延平 《法学家》2007,3(2):27-35
根植于冲突与对立的传统人权观已不能应对现代社会文化多元的挑战,人权原教旨主义者的坚守、人权政治学的庸俗实用化、人权法理学的技术性进步都在戕害着人权本身固有的批判精神.以发乎和谐的中国精神化育西方文化本位人权观,并不是对其价值的抛弃或取代,而是对其精神的拓展与提升.基于和谐的人权不仅会使西方人权观超越其历史局限性而赢得其普遍性,也会使中国精神超越其民族性而赢得其世界性.  相似文献   

15.
温静芳 《河北法学》2007,25(4):7-10
米尔恩把本书称作一部人权哲学著作,在中文版序中他提到作为理解世界和人类状况的一种尝试,哲学探究不限于任何一种文化和文明的传统.从根本上讲,它是一种人类的探究,任何人都是可以投身于其中的.这里唯一的要求就是苏格拉底的那种"刨根问底"的执着.重新审视米尔恩提出的低限人权,并试图开放出米尔恩的努力所伴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Netherlands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 Human rights due diligence is today a key aspect of the internation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debates about corporate accountability for human rights abuse. It...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responds to the subversion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discourse by corporations. It begins by placing such subversion in three contexts: the ascendance of human rights as the dominant discourse of contemporary moral and political life; the emerging challenges to human rights posed by other-than-natural-human entities; and ambiguity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gal subject and the human being.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in order to resist corporate human rights distortion it is important to reclaim the language of the human for the natural human being, despite complex philosophical and definitional challenges attending the designation of the term ‘human.’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by re-attending to the implications of human embodiment for human rights theory it might be possible to re-invigorate the protective potential of human rights for vulnerable human beings and communities against powerful disembodied legal persons (corporations).  相似文献   

18.
作为偶像崇拜的人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权既不是一种世俗宗教,也不是一种形而上学。认为人固有天然的尊严之类的主张尚可争议。人权不能被建立在人性基础上,而应建立在人类的历史和经验,如大屠杀、世界大战、奥斯威辛集中营、柯利马劳改营这样的基础之上。人权说明什么是对的,不说明什么是善的。人权只有作为一种关于“什么是对的”的“稀薄”理论才能博得全球认同。一种保护人权的普遍政治制度与道德个人主义是相容的。在一个全球社会,人权最低限度的共识在于这样一种基本直觉:对你来说是痛苦和羞辱的事情对我必定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