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付建 《电子政务》2013,(11):23-28
利用文献解析和现象归纳法,在指出既有研究对网络伪舆情概念界定局限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网络伪舆情的概念;利用分类阐释法进一步分析指出,网络伪舆情表现为伪数据、伪帖文、伪新闻、伪评价和伪标签等,网络伪舆情不断增加是网民寻求改变的社会性动因和网络提供改变可能的技术性动因的结合,网络伪舆情的出现和增加对网络言论生态、网民社会认知和网络社会治理形成了消极影响;提出了网络伪舆情的治理路径,即应通过政府表率性行为、惩治性举措以及网民自律性活动推动网络伪舆情消减。  相似文献   

2.
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网络舆情热点是网民思想情绪和群众利益诉求在网络上的集中反映,是网民热切关注的聚焦点,是民众议论的集中点,反映出一个时期网民的所思所想.互联网在为社会个体自由表达个人意见、参与公共事务讨论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为一些有害信息和杂音噪音提供了传播渠道,网络舆情热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对网络真情热点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和谐的网络环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网络舆情信息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考察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的脉络、作用主体和特点,并以方舟子遇袭事件为典型案例,描述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随着事件出现、衍生、审判、终结而孕育、喷涌、转向与衰减的发生和发展的变化过程;剖析了当事人、网民、媒体、警察与司法机关、利益或声誉相关者等多方主体在舆情演变中的作用;并揭示和分析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的重要特点:新媒体引领、当事人作为、媒体聚焦与同化报道、舆情指向变换等。  相似文献   

4.
诸多突发事件在网络的参与下演变成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的“草根性”使得每个普通网民能够参与到各项社会议题中,从而形成网络舆情。非常规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情,通过作用于非常规突发事件所涉及到的媒体、政府、相关组织机构、网民和事件主人公五大主体,来实现对整个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发展进程和最终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侯捷 《中国青年研究》2012,(2):101-103,113
一、校园网络舆情的内涵舆情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舆情是指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简而言之,舆情就是指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1]。广义的舆情通俗地讲就是社情民意,是指社会各阶层民众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所持有的情绪、态度、看法、意见和行为倾向[2]。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指网民或者  相似文献   

6.
网络舆情给社会管理和政府治理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引导网络舆情已成为政府的必备技能并反映了政府治理水平。网络舆情的产生和演变是舆情事件、网络空间、网民和政府等要素互动和博弈的结果,其传播过程一般历经形成期、扩散期、爆发期和消散期,其演进受到多种助推因素的影响。提高政府信息透明度,畅通官民互动的网络沟通机制,构建媒体联动格局,充分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导向作用,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构建引导网络舆情的协同模式,积极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是引导网络舆情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7.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媒体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新兴社交媒体的出现,反华势力利用各种媒体进行网络舆情渗透的现象经常发生。反华势力进行网络舆情渗透的主要途径有:"培养异见分子",利用自媒体渗透;利用流媒体渗透;利用手机APP应用传播负面信息;开发破解防火墙软件,诱使国内网民接受相关信息。反华势力进行网络舆情渗透的主要形式有:借个别群体性事件和部分腐败案件进行反华炒作;借突发事件造谣生事,破坏稳定;歪曲事实真相,攻击国家领导人;在言论上"形左实右",居心不良;在意识形态上借"公民社会"的理念攻击中国"民主""人权"。必须严格管控反华势力的公众账号,注重重大舆情和敏感舆情的信息公开工作,针锋相对地揭露其意识形态渗透的真相,构建当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8.
以微博微信为标志的自媒体,颠覆了社会舆论单向度传播的传统模式。网络推手传播负能量的谣言在微博微信上滋生蔓延,引导着网络舆情走势并左右和误导网民对事件的认知、判断与解读,产生了网络舆情负效应。积极传播正能量化解网络社会戾气来铲除滋生谣言的土壤达到标本兼治,需要通过自律、他律及技术保障"三位一体"防控模式,创新自媒体平台上舆情治理实效性策略。  相似文献   

9.
基层干部身处舆情汹涌的网络时代,及时掌握舆情动态、科学引导网络舆论,是其治理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基层干部要不断提升网络舆论驾驭能力,了解网络舆情动态、识别网络舆情风险,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动权、话语权。对此,基层干部应学网懂网用网,秉持疏胜于堵的基本原则,以平常心面对网络舆情;学会科学研判,主动分析和把握网络舆情走向;与网民形成双向交互的良性沟通,在互动中引导网络舆论走向。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的飞跃发展,既孕育着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正是诸多挑战带来"副产品"。为此,本文根据网络舆情传播特性,通过建立Lotka-Volterra模型,对网络舆情的演进过程做出了合理预测。本文考虑了政府和网民在网络舆情中的相互影响,建立两者间的竞争模型,预测竞争中可能产生的结果,寻找竞争中政府与网民间平衡点的位置,为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发展过程中的干预行为提供依据,同时为衍生舆情的产生提供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以网络为载体的舆情表达呈现激增态势。然而,在具体工作中,目前主要推行政府主导的网络舆情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是一种被动反应的模式,在工作理念、策略等方面存在一些偏差,导致网络舆情工作成效不明显。例如,漠视网民的舆情表达自由而片面强调舆情管控,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民围绕监督事件持有的态度,发表的观点等信息集合,就构成了网络监督舆情。网络舆情中掺杂的信息真假难辨,网络监督中的网络舆情发展往往难以掌控,这就需要网络舆情引导部门,从网络舆情实际出发,适时干预,恰当引导,实现网络舆情的有效、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13.
自媒体时代,网民几乎能够代表大多数社会公众的情绪态度,能够体现社会民意,对网络舆情简单防范和回避显然是不理智的。基于此,将网络反腐舆情汇集成型,以更加平等、更具个性、更加多元的方式传播开去,可以形成强大的舆论热潮。  相似文献   

14.
涉警网络舆情应对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光明 《公安研究》2011,(6):55-59,83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我国网民数量的激增,网络舆情这一代表当今我国社情民意的声音已愈来愈强大,成为建设和谐社会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引起了党政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公安机关要正确看待网络舆情,密切关注网络舆情,牢牢掌握舆情导向,建立舆情预警机制,夯实舆情建设基础。  相似文献   

15.
舆论场具有较强的马太效应,使得热点事件能够吸引极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网民则会跟随其后"蹭热度",导致"热"者愈"热"。"蹭热度"现象模糊了舆情事件的真实内涵、扭曲了舆情引导的正确方向,对当事人或社会发展都具有不良影响。对此,应立足网民诉求,重视民生舆论;提升决策水平,拓展公众参与渠道。唯有如此,才能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构筑健康和谐的网络生态。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大,网民将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暴露"在网上,各种社会力量"汇聚"到网上,形成民间舆论的集散地,社会实情与网络舆情之间的互动格局正在形成。近几年,我国突发的公共事件频繁发生,如"非典"、西藏"3·14"事件、汶川大地震、新疆"7·5"事件等。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过程中,各种难辨真伪的消息相伴而来并迅速传播,形成网络舆情危机,容易引起社会恐慌和不稳定。因此,正确认识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危机,探索其治理路径,对于提升各级政府的舆情危机治理能力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政府决策和政府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突发危机事件中,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将成为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体现.各级地方政府要重视民间舆论场,及时回应网民的合理诉求;要善用政务微博,把党和政府的正确舆论向大众传输,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还要求同存异团结“意见领袖”,提高网民的素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呈现频发之势,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纷纷采取措施加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和规制。对于我国而言,充分借鉴发达国家治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国国情,加强政府信息公开,重视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倡导网民道德自律,注重网络舆情监控技术的研发和升级等等,才能有效提升治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网络舆情能够影响网民的情绪和价值理念,对一些公共决策能够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关注网络舆情发展,从而作出科学的公共决策。云治理模式有助于对网络舆情的有效监管,能够为政府公共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如何科学应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使之转化为助推反腐倡廉工作的"正能量",已成为一项新的时代课题。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的发展新趋势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反腐倡廉迎来技术性变革,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兴平台成为反腐倡廉的重要渠道,因而应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发展的新趋势,切实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研判和处置工作。引导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从非制度化走向制度化网络舆情最初是一种非制度化个体行为。网民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