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刘晓莉 《中国人大》2010,(13):39-39
"海盐文化、渔村文化、海洋神话传说……这些都是我国海洋文化中的瑰宝。"全国人大代表、东南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所长陶思炎建议,尽快启动"中国海洋文化资料抢救工程",对我国海岸、海洋文化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2.
“文化台独”的形成及其欺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娄杰 《两岸关系》2007,(9):12-14
"文化台独"是"台独"势力割裂两岸文化联系,凸显"台湾文化主体性",为实现"台湾独立"服务的文化分裂行为。它在台湾当局推行下愈演愈烈,具有突出的  相似文献   

3.
当前"台独"派鼓吹台湾是一个与中国无关的"海洋国家",使得其"海洋文化"的提倡,带有"去中国化"的明显企图。然而当代台湾的"海洋文学"却说明:台湾的"海洋文化"仍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一种地方表现形态,无论是汪启疆海洋诗中的"以海为田"理念,吕则之塑造的融合海洋性格和陆地性格的人物形象,东年透过海洋对民族历史和精神特征的省思,或是夏曼·蓝波安和廖鸿基表达与海洋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的创作,都不离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具有丰厚的中华文化传统根柢,是以其海洋特色为中华文化、中国文学整体做出的一种丰富。  相似文献   

4.
刘墨 《两岸关系》2001,(11):3-4
冠以所谓“台湾独立”之名的分裂活动,从一开始就是在台湾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领域中同时进行的。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台独”势力的发展,台湾文化领域中的分裂活动趋于猖獗。李登辉背弃一个中国原则后,同样也在文化领域进行分裂活动。去年5月台湾当局新领导人上台后,分裂活动已经遍及台湾各个文化领域。有人称之为“文化台独”,也有人称之为“去中国化”或“脱中国化”。两种概括,都指的是服务于“台独”政治目的的文化分裂活动。  相似文献   

5.
发言摘登     
《政协天地》2012,(1):24-28
苏文菁——发挥海洋文明作用推进福建文化繁荣八闽大地形成的各个亚文化区域,包括闽商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等,是中国海洋文明的载体。但是,目前福建文化及文化产业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影响力比较小、没有形成固定产业链和省级品牌、缺乏内容创新等问题。建议整合资源、统筹规划,以省级政府名义,"捆绑"福州、泉州、  相似文献   

6.
杨照 《同舟共进》2011,(9):13-14
台湾从1968年开始实施"九年国民义务教育"的同时,也在积极推动"复兴中华文化运动"。"复兴中华文化运动",名为"文化",精神实质却是政治的,对应的是1966年在大陆开展的"文化大革命"。"文革"大范围地破坏中国传统文化,与共产党敌对的国民党,很自然地采取了完全相反的立场,要"复兴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7.
台湾“去中国化”的文化动向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当前台湾出现一股从文化上"去中国化"的思潮和动向,本文通过对其"理论"和实践的分析,并以"台独"人士自身的言论来揭示这种文化动向的政治实质,指出"它实质上是一种政治动向,其目的是通过文化上的‘去中国化'达到在政治上从中国分裂出去的目的."并就如何正确对待这一动向提出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何苏秋,台湾巨涛视听制作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长期从事电视记录工作,积累了大量台湾少数民族珍贵资料。何苏秋多次呼吁台湾当局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并根据自己所拍摄的录影资料整理出"台湾文化影音资产——台湾文化资料库企划案"等。  相似文献   

9.
刘建林 《台声》2014,(8):60-60
中国历来有不惧死亡、秉笔直书、记述史实的传统,鲁迅先生称之为中国的脊梁。台湾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个人,身处战火纷飞的岁月,却将一腔热血倾注于一部鸿篇巨著《台湾通史》。他是一个热爱祖国、恪守祖国传统文化、保存台湾文献的智者,身上洋溢着深受传统文化浸染的执著精神。他就是今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祖父连横。他以言立志,在追寻精神高地的路上,不断探索,笔耕不辍,耗尽心血,无疑是鲁迅先生口中的"中国的脊梁"。  相似文献   

10.
马雁军 《今日海南》2016,(12):56-58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厚重的历史文化、独特的黎苗文化、鲜明的生态文化、浓郁的海洋文化、现代的时尚文化……如此多彩绚烂的文化,一股脑集聚、绽放在海南这样一个"兹有奇绝冠平生"的美丽之岛,不仅展示着海南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为海南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厚土壤和无限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1.
在台陆生群体是伴随着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成长起来的新兴的、特殊的跨界流动群体.随着陆生在台学习时间的延长,对台湾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感受也愈加深刻和丰富.整体而言,陆生群体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对大陆社会主义制度的认知也更趋理性和客观,对台湾政治体制更为包容,对台湾以社会管理制度为基础的软实力持肯定与欣赏的态度,也切身体会到两岸文化、教育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两岸的差异和特殊性既给陆生带来新鲜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的社会适应造成困扰.  相似文献   

12.
虽然我国大陆地区《公司法》目前已做出新的修订,但通过与我国台湾地区关联企业立法的比较,发现大陆地区新修订相关立法中仍存在缺漏。针对于此,大陆地区公司法中应借鉴台湾地区立法体例单设“关联企业”专章,并明确界定关联企业,肯定关联企业法律地位及完善保护从属公司债权人和少数股东利益法律制度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振兴中华、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有着根本的指导作用必须把实现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21世纪对台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包括加紧做好武力解放台湾的一切军事斗争准备;必须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加强海峡两岸及国际间科技文化交流,积极争取各国人民的理解和道义支持,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在祖国统一中的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台商大陆投资对两岸关系发展的推动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商大陆投资在两岸关系发展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它在客观上提升了两岸贸易的依存度,推动了两岸人员往来与两岸航运的发展,以及两岸其他方面的交流。台商大陆投资创造了两岸关系稳定发展和交往沟通的有利条件,造就了两岸经济互补互利、共同繁荣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15.
Tse-Kang Leng 《当代中国》2002,11(31):261-279
Cross-Taiwan Straits economic interaction is a political as well as an economic issue. General trends of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globalization that are weakening the role of the nation state should promote a focus of shared 'civilian governance'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WTO entry will provide opportunities as well as challenges for cross-Strait economic relations. In anticipation of this dynamic, the new government in Taiwan is attempting to design a new national security web to guarantee Taiwan's 'economic security' in coping with Taiwan's increasing economic dependence on mainland China. As one key agent of globalization,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the urban areas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may potentially improve relations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As decentralization and privatization on mainland China proceed, major cities have developed closer interaction and systems of accountability with the civil society. From a prudent perspective, developing functional cooperation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at the urban level could be a first substantial step to confidence building between these two economies.  相似文献   

16.
以贸易引力模型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实证检验并测算了大陆各省市(自治区)与台湾双边贸易的流量与潜力,结果表明:大陆各省市(自治区)的GDP、人均GDP和吸引台资额,各省市(自治区)与台湾之间的绝对距离,以及"两岸贸易热络区"等解释变量,是影响两岸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但影响程度各有不同。由于双边贸易的紧密程度(贸易依存度)不同,大陆各省市(自治区)与台湾的贸易潜力也不一样,对台出口和自台进口的发展空间也存在差别。因此,海峡两岸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加强经贸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消除双边投资和贸易的制约因素,实现两岸经济的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7.
台湾青年在大陆求学、就业或生活的整体适应情况与满意度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调查显示,在大陆的台湾青年社会适应性主流是客观理性、积极向上、主动作为的,多数台湾青年对自己在大陆求学或就业的整体满意度较高;超六成被调查者表示能主动适应两岸文化差异,并能客观理性看待大陆政治体制。但两岸政治生态、价值观念、文化氛围、社会发展程度及社会结构的差异,大陆惠台政策重制订轻落实的制度缺失,台湾青年自主择业或创业难度大,身份尤其是户籍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等问题也对他们的社会适应造成困扰。"主动调整"成为当前大多数台湾青年在大陆求学、就业或生活的首选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马英九以大陆为主要对象的“国家安全政策”中,“软实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他企图以政治价值观的漫洇,推动大陆民主化;以文化、教育理念的扩散,输出价值观;以“活路外交”塑造“民主台湾”、“文化台湾”的形象,最终达到对大陆实施“软制约”、“软制衡”的目标。虽然,由于岛内外种种原因的限制,马英九的“软实力”思想尚未对大陆产生明显的影响力,但这一切是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实施的,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融资困难是大陆台资企业生存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69家珠三角台资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除了企业内部融资外,大陆台资企业可选择的融资渠道主要包括向台湾、大陆以及第三地的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融资。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台资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十分强烈,不同的经营方式,对于台资企业融资渠道选择的影响也不一样。受制于多方面因素,多数台资企业倾向于向大陆境外资本市场(尤其是香港资本市场)融资,导致融资渠道的“单一化”。解决大陆台资企业的融资问题,关键在于扩大资金来源,减少和消除融资障碍,使融资渠道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台资企业投资经营的资金需求。  相似文献   

20.
在现行“一国两制”构想用来解决台湾问题遇到阻力的情况下,本文深挖国家结构形式的理论资源,提出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台湾问题的新构想。新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借鉴联邦主义的某些做法,以期建构一个两岸同胞均能接受的国家统一模式。该构想扩大了“一国两制”的包容量,增强了“一国两制”的适用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