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中国犯罪心理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对于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至今没有达成共识。不同的犯罪心理学书籍在所谓的“狭义犯罪心理学”和“广义犯罪心理学”之间徘徊,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对犯罪心理学本身的不同理解,也有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考虑,例如,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曾介入马加爵案.黄勇案,杨新海案、邱兴华案等近年主要恶性案件犯罪心理分析,因此也赢得了“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的美誊。面对这些典型性恶性案件。李教授试图以自己的方式给出解答,并通过“图像”向社会回馈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8月4日下午,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雪克来提·扎克尔主持召开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和自治区人大代表座谈会,声讨“7·28”“7·30”严重暴力恐怖犯罪分子的罪恶行径。 7月28日、30日,连续发生了莎车县严重暴力恐怖袭击案件和喀什市宗教人士遇害案,给各族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给各民族大团结造成重大冲击,是对各族人民的又一次严重犯罪,也是对各族人民欠下的又一笔血债。座谈会上,代表们先后作了发言,一致严厉谴责、愤怒声讨暴力恐怖犯罪行径。本刊现刊登代表发言摘要。  相似文献   

4.
犯罪心理学是当前公安高校心理学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也是目前一些公安高校开设的唯一一门心理学课程.随着社会治安和犯罪形势的不断变化,要求警察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公安高校承担着培养未来警察和提高在职警察的双重重任,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成为公安高校的核心工作之一.而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担负着实施心理素质的重任.本文以教学改革为入手点,结合犯罪心理学教学对心理素质的实施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5.
犯罪心理中的侠义与广义问题困扰着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作为学科概念的犯罪心理学和作为犯罪心理学最基本概念的犯罪心理必须明确。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确定的,犯罪心理学的定义不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犯罪心理是对犯罪心理现象本质特征的概括,它反映出犯罪心理现象的内在联系。可以有不同种类的犯罪心理,但是不应有广义与狭义犯罪心理之说。  相似文献   

6.
冯昀 《辽宁人大》2007,(11):44-44
律师出身的高宏伟沦为“创锛恶魔”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2007年,此案作为我省“第一号公案”宣布告破。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博士导师罗大华分析,从高宏伟的犯罪过程来看,他的犯罪属于比较典型的侵财型犯罪,但又不是完全的物欲型犯罪,定义为复合型犯罪较为贴切。笔者不是什么心理学家,但我个人认为,高宏伟之所以从一名律师、  相似文献   

7.
古敏 《公安学刊》2005,(5):F0004-F0004
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组长,犯罪心理学学科带头人,三级警监。中国警察学会特邀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  相似文献   

8.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受学科发展状况、研究的目的和学科话语霸权的影响。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历来有狭义说和广义说之分,无论是狭义说,还是广义说,都有一定的合理之处,其分歧主要源于学科发展取向上的不同。考虑到当前学科发展状况和规范学术用语的需要,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立足于狭义说并兼顾广义说。  相似文献   

9.
对犯罪心理学研究取向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关于心理学研究"危机"的议论逐渐多起来;母体的"危机"对其分支学科必然带来影响,这促使了人们加强对犯罪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反思。心理学研究的"危机"主要反映在研究对象上没有严格区分物质和精神、"物性"和"人性",在研究方法上沿袭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也需要明确它的学科性质是偏向于社会科学的中间科学和带有浓厚人文色彩的边缘科学。因此,在研究方法上,不能拘泥于自然科学式的实验室实验研究的方法,而应更多地采用社会科学的以社会为背景的实践检验方法;既要注意到人的生物性方面,更要侧重研究人的社会性方面。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原则、研究方法和具体的研究方向问题。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犯罪是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对其形成问题的原因分析,学界有不少论述,可谓见仁见智。其中很多的分析,都离不开心理学方面的方法。通过描述国内外对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分析的理论,在结合全面实证调查基础上,根据青少年的社会化理论,对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亲情满足失衡、个性认知失衡和多种需求失衡所导致。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犯罪心理学无论作为一门课程,还是作为硕士研究生的一个专业方向,均始于政法高校。而公安高校犯罪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也是在参考和借鉴政法高校相关做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学校性质和培养目标不同于政法高校,公安高校需要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犯罪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教学体系、导师队伍建设、质量监控等方面突出公安特色。  相似文献   

12.
心理学理论历来关注犯罪研究,它对犯罪行为的研究特色主要体现在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方面.心理学家倾向于对犯罪行为进行精确的定量研究.近30年以来心理学对影响犯罪的因素进行了一些研究,涉及智力因素、人格因素、家庭因素、同辈群体、学校因素、情境因素、动机因素和决策因素等.其中有关犯罪行为发生的动机因素和决策因素是近年来的研究重点,反映了学界在看重犯罪倾向与犯罪环境的互动作用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个体在犯罪机遇面前的理性决策问题.  相似文献   

13.
谭文芳 《求索》2005,(7):116-118
解释学与现象学、实证主义一道成为西方心理学方法论的“三大势力”,对心理学特别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从解释学的发展来看,经历了狄尔泰的理解心理学、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本体论解释学思想,以及利科的结构主义解释学和拉康的后现代精神分析学。解释学的方法论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即:将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视为欲解释的文本;支持了人文科学倾向的心理学的发展,促进了精神分析理论与治疗方法的新发展;强调了心理学研究的系统性和动态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犯罪动机概念内涵不清、应用混乱的状况,文章对犯罪动机概念提出本质和界定方面的质疑。犯罪动机是犯罪行为发生、发展和完成的内部起因;预期的犯罪目的是犯罪动机的根本属性;犯罪动机不是犯罪行为的共同属性,而应该是犯罪心理学的通用概念;犯罪动机概念应修订为犯罪的动机,可划为犯因性动机、一般性动机、无意识动机和有意犯罪动机、模糊犯罪动机、无意犯罪动机两大类。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灭门犯罪呈多发趋势,本社记者从最近 在华东政法大学召开的“第七届中国犯罪学高层论坛”获悉;2004年至2009年之间,经媒体披露的该类案件只有10起,而自2009年之后,案件数量明显增多,仅至2010年两年间就发生了9起弑亲灭门案,  相似文献   

16.
杜根定律     
《时事报告》2012,(12):79-79
D·杜根是美国橄榄球联合会前主席,他曾经提出这样一个说法:强者未必是胜利者,而胜利迟早都属于有信心的人。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杜根定律”。  相似文献   

17.
江苏“两抢一盗”主要特点有:犯罪总量具有高发性,影响犯罪的因素复杂化;犯罪活动具有流动性,周边区域的治安一体化;犯罪过程具有突发性,发生案件的时空动态化;作案手段具有多样性,实施犯罪的行为恶性化;犯罪主体具有多元性,相当比例的案件外来化。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两抢一盗”犯罪将处于不断增多、持续高发的态势。公安部门对“两抢一盗”犯罪要坚持以正确的严打观为指导,始终保持对“两抢一盗”犯罪的高压态势;坚持以破案攻坚为核心,严厉惩处“两抢一盗”犯罪分子;坚持以治安防控体系为基础,有效提升防范和控制“两抢一盗”犯罪的整体水平;坚持以情报信息为主导,不断提高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阶段青少年犯罪的状况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为第十九届国际警察高度专业化研讨大会交流论文。文章首先对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变化中出现的三次犯罪高峰作了简要回顾。继而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少年犯罪数字增大、比例过高并“居高不下” 的事实为依据,探讨当前社会转型期中国青少年犯罪的变化特点:在青少年犯罪方面,初犯年龄提前,女性犯罪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流动人口违法犯罪主体;在青少年犯罪类型方面,除传统的类型外,绑架、雇佣杀人、涉枪案件、盗窃机动车、计算机犯罪等日渐增多;在青少年犯罪形态方面,团伙犯罪突出,出现了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随后,文章对跨世纪的中国青少年犯罪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总体预测:一般案件不会大幅度增加,重、特大案件继续上升,侵财及性犯罪是主要犯罪类型,暴力性犯罪、团伙犯罪、跨国犯罪更趋严重。根据我国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文章进一步阐述了标本兼治,教育和预防为主、惩罚为辅的预防及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9.
他看似文质彬彬,却在10年内连续杀死包括妻妹、妻子、两个女儿在内的四个亲人; 他至死对父母怀有深仇大恨,并为没能杀死他们深感遗憾; 他为一个“霸道”的女人痴狂,在一段孽缘中迷失自我; 一个家庭的悲剧,给整个社会敲响人伦警钟; 血腥杂乱的凶杀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杀人动机? 犯罪心理学教授剥茧抽丝,从死刑犯看似成立的“杀人理由”中不断否定肯定,推演出其内心深处隐藏的真正杀人动机。  相似文献   

20.
受严重忽视学生主体性特点的传统教学理论的影响,笔者在较长时间的犯罪心理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曾一度将注意力过分投注于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内容的丰富性、知识组织的系统性等方面,也就是高度注意了犯罪心理学本身的知识逻辑,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过程中所具有的规律性心理需求机制———心理逻辑。诸如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基础、认识需求、认识特点、学科价值认同水平等方面。这种重课程知识逻辑轻学生心理逻辑的片面性教学意识,实际上强化了教师角色在犯罪心理学知识传承中的“独白”作用,削弱了师生围绕共同课题,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