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为彝族古代全民族的族称是“昆”和“尼”,彝族族源以昆夷、古夷人为主,并融合其他族落。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为民族后,彝族的族称又统称为“尼”,即“夷”,通“彝”,成为今称。  相似文献   

2.
“和谐”是一种古老的思想资源,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以及其后的历史典籍.对此都有记载,而其最初的表述对象.都是对于声乐、音韵的描述。《左传.襄公十一年》中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晋书·挚虞传》中有,“施之金石,则音的和谐”。和谐思想在后人的阐述中.更是别具风采。“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没有祸.无所谓福;没有福,也无所渭祸”(毛泽东语),体现的是相反相成的道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语),体现的是相辅相成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温家宝语).则是对前面两种见解的概括。由此可见,和谐,并不是回避矛盾、抹杀差异,推崇单一、强求一律。而这种和睹思想的古代渊源,正是“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惠民县扎扎实实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送”与“用”,“送”与“建”相结合的原则,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极大地促进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4.
“吃粮”     
成语“钩心斗角”(“钩”亦作“勾”)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贬义词,人们经常用其来比喻用心机、互相排挤倾轧的行为。其实,“钩心斗角”最初不是指这种不好的行为,也不是一个成语。“钩心”和“斗角”是两个古代建筑学术语的并列拼合。“钩心”是一种建筑形式,“钩”是钩挂、钩住的意思,指屋顶建筑构件之间相互牵引或连接;“心”是指宫室房屋建筑的中心部位。“斗角”是另一种建筑形式,“斗”是碰撞、接触的意思,“角”指建筑物的檐角。当某一建筑群既有“钩心”又有“斗角”的时候,便称为“钩心斗角”了。  相似文献   

5.
一、传统文化在近现代的“两次危机” 传统文化在中国近现代遭遇到两次“危机”。这两次危机的产生,与其说是传统文化自身的危机,不如说是近现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误置”。  相似文献   

6.
《当代广西》2011,(17):59-59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东”与“西”这两个方位词,总是与“眷”与“秋”这两个季节词联系在一起的。在唐诗宋词中,“春风”总是被说成是“东风”,“秋风”又总与“西风”相关。如李白的诗句:“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清代的纳兰性德的诗:“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毛泽东诗词中“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都与古诗词并无二致。  相似文献   

7.
一边痛斥腐败现象,一边变本加厉捞钱;头顶各种荣誉光环,背地干出令人发指勾当……近年来,众多落马贪官表现出迥异的两面性,被社会称为“双面人”。 贪官们身上缘何同时出现“红与黑”?如何让“双面贪官”现出原形?“红”落“黑”出之后,又带来了哪些负面效应?本期刊发的《揭开“双面”贪官隐秘面纱》和《硕士高管的阴阳人生》两篇稿件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最近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论断。本文拟就其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一论断 ,围绕着跨越“卡夫丁峡谷”这一历史使命 ,进行一些有关的探讨。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重大命题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极具自身的民族特色 ,或者说 ,走过了一条不同于许多西方国家所走过的发展道路。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预计 ,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将首选在资本主义发达的英、法、德三国取得胜利。既然如此 ,像俄国、中国这样一些当时甚至还未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的国家 ,是不是更加与共产主义的幽灵无缘呢?并非…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离开故土涌向城市务工,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将子女留在农村,于是,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与其他城市孩子一样.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成长的状况如何?怎样确保他们健康成长?本文结合南宁市的实际,试着从以上两个方19.29%。  相似文献   

10.
中国崛起是必定的吗?中国成为世界强国不仅需要一般人才,而且需要较多杰出人才。但是,中国缺乏产生杰出人才的文化环境。两种文化——主要向前走的“做事”文化和存在往后看的“做人”文化——形成鲜明对照。中国文化产生的环境和体制埋葬了中国的爱因斯坦、盖茨、乔布斯……中国盛产人际关系自如的小聪明,出产学习能手的中聪明,缺乏带来国家和人类进步的大聪明。改善文化,减少小聪明、增加大聪明,为中国崛起所必需。 中国崛起成为世界强国是毫无疑问还是余虑未消?  相似文献   

11.
人类文化具有“理性”想象与经验理性的双重面向,但是后者才构成文化进步的实际内容。当今西方世界自身聚积着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更大力量,但能够承担这一使命的,不是试图以身份“理性”代替制度“理性”的新式想象,而是20世纪以来兴起的“人民”文化。不同于“身份政治”理论的解读,这种文化特别是在“二战”以来的最新发展,不是愈加远离而是紧密地与普通民众的生存斗争联系起来,互为养分。新中国的实践则提示,这种文化发展应更自觉地取向重赋政府权责而非“无政府主义”,在文化内容上不仅要“求真”,还要“求善”和“求美”,以此积蓄推动社会变革的更加深沉、持久和强大的力量。从此意义看,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说中国文化将彻底取代西方文化的最新进展,而是指前者更深刻和彻底地揭示了后者已开始转向的问题,能够在逻辑上支撑和引领后者共同实现全人类对现代文明形态既有想象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时事资料手册》2004,(6):93-93
从2003年10月开始.历时10个月的“中国文化年”在法国掀起了一股“中国热”。作为中法文化年活动的第二部分.2004年10月10日.“法国文化年”在北京拉开帷幕。历时近1年的“法国文化年”以“浪漫、创新而又以人为本”为主题,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陆续举办百余项活动。  相似文献   

1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家问题日益突出起来。与此同时,企业文化也成为了引人注目的话题。那么,企业家与企业文化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这里首先要对“企业”的概念加以限定。我们可以将企业粗粗地分为古典企业与现代企业。所谓古典企业,是出资者与经营者合二而一的企业,这时的企业家实际上是资本家。而现代企业的本质特征是出资者与经营者相分离的企业,因此,企业家包括了个人大出资者和高级经理人员,特别主要是指那些职业经理人员。 一般来说,企业家与企业文化密不可分,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企业家与…  相似文献   

14.
“大学”乃“大”与“学”之和。关于大学之“大”,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有过精彩的论述:“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那么大学之“学”与其他学问有何不同?大学之“学”又有什么丰富的内涵?我的认识如下:  相似文献   

15.
李树德  曾长秋 《求索》2013,(10):103-106
芬伯格深受马克思、海德格尔、马尔库塞等对技术批判思想的影响,试图在技术的本质和技术的价值两个层面来展开对现代技术文明的深刻批判,最终在“乌托邦”和“敌托邦”之间开出技术的激进民主化的第三条道路。这既为探索新的工业文明规划可能和技术时代人类发展新方向做出了重要贡献,又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的技术实践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参照。  相似文献   

16.
“天之骄子”与“村官”,这两个具有巨大落差的概念捏合在一起,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解决的新途径还是新农村建设的加速器?是权宜之举还是长效机制? “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在农村相对艰苦的条件下,对农业又不了解,究竟他们能在农村有多大作为?”近日,笔者带着这些疑问来到在2003年就开始公开选拔“大学生村官”的德清县,深入到乡镇社区、村,对这群“新”知识青年进行了一番探访。  相似文献   

17.
2014年11月10日《光明日报》刊发吴来安的文章,文章提及公益广告是时代文化的窗口,在当今精神文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亦不可低估。究竟要怎样创制才能满足公众的审美和兴趣?首先要讲“理”。一个画面,一个镜头,如果连道理都说不清楚,公众看过后不知道该广告要宣传什么,弘扬什么,又如何引导公众思维,实现公共利益?当然,“理”必须是公众都认可的“理”。公益广告的创制还需讲“情”。无情不动人,说清了理,没有打动人心的表现,依旧不能引起公众注意。  相似文献   

18.
何为“实年”,伺为“官年”?顾名思义,“实年”是实际年龄,30岁就30岁;“官年”是当官后登记存档的年龄,30岁可能是25岁,也可能是28岁。一位官员既有“实年”又有“官年”,似乎不可思议。其实,此事古今皆然,在某些地方甚至已见怪不怪。  相似文献   

19.
“文景之治”是中国古代社会出现的第一个太平盛世 ,它是在黄老“无为”思想指导下所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 ,故又称“黄老之治”。老子曰 :“执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就是说 ,明古之理 ,可以治今之事。[1] 今天 ,我们研究黄老之学与文景之治 ,并借鉴蕴涵其中的现代管理意识与领导方法 ,对于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 ,提高现代领导水平和管理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巨大的启迪性。一、黄老之学与文景之治所谓“黄老之学”是指战国时期形成的道家学说的两派。“黄”指黄帝之学 ,既讲道也讲法 ;“老”指老子学说。它是以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20.
李鹏 《台声》2011,(11):36-37
10月23日,台湾地区领导人候选人蔡英文在竞选总部成立造势大会上表示,如果她当选,“会与大陆持正常往来”,但任何两岸政治协商都要经过“公民投票”,程序也必须明明白白写在“公投法”。如果仔细推敲蔡英文的上述讲话,就会发现其模糊性和欺骗性不亚于她此前的多次谈话。至少有3个问题需要深究第一、什么是蔡英文所理解的“正常往来”?第二、两岸关系是否仅局限于“正常往来”?第三、不承认“九二共识”,何来“正常往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