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易新涛 《前沿》2007,14(12):48-50
在国家利益的驱使下,1931-1937年苏联对中共的政策伴随着中苏关系的变化和苏联对华政策的调整而演变。"九.一八"事变后,苏联仍然抨击国民党,但要求中共结成下层统一战线,反蒋反帝,武装保卫苏联。1933年初,苏联要求中共在广泛的基础上创建反日本帝国主义统一战线。1935年7月进而要求中共与蒋介石国民党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这种政策的转变,有效地指导了中共制定适时的政策,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从而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刘超 《思想战线》2022,48(4):48
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国家建设范式曾备受推崇。清末时期,革命派曾主张要将现代中国建设成为种族与文化上均质的民族国家,但为了不至于中国分崩离析,最后向支持五族君宪的立宪派妥协,从而使更具包容性的五族共和成为民国初年的国家建设方案。然而国民党并不真正接受包容性的国家建设,而是倡导建设种族与文化单一的民族国家,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更是试图进行国民整合,将多民族人口整合为高度同质的人口。中国共产党则认识到建设容纳多民族共存的统一国家不仅完全可以实现,且更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在国家建设方案上拥抱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了团结国内各个民族,增进各民族对新中国的共同认同,中国共产党强调国家的人民属性,建构了一套超越民族同时又联结各民族的“人民”话语,同时在政策层面尊重并保护各族人民的民族地位和政治权利,从而成功进行了建设人民国家的实践,实现了对民族国家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陈炳基 《台声》2000,(2):36-39
中国人民经过艰苦英勇的浴血抗战8年,付出了极大代价,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人民渴望着从此中国能走上和平、民主、建国的新局面。但是蒋介石坚持独裁、打内战的方针,迫不及待地抛开和平的假面具,撕毁1945年秋与中共签定的停战“双十协定”,撕毁1946年初与中共等其它党派签定的“和平建国纲领”等五项协议,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全面内战。美帝国主义为实现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方针,撕破调停面目,采取扶蒋反共、助蒋内战的政策。美蒋相勾结把中国人民又推进灾难的深渊。蒋介石为进一步取得美国的支持和援助,签定“中美友好通商航…  相似文献   

4.
姜建芳 《求索》2012,(8):108-110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其人数尤以回族为最。抗战期间,中共高度重视对回族同胞的团结争取,特成立专门机构,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出台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民族政策,有效地团结了回族抗日。这些宝贵经验,对当今建立和谐社会、处理民族关系、搞好统战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白继萍 《传承》2013,(12):130-131
苏联是一个以多民族为主要特征的联邦制国家。它是名为联邦制而实为集权制国家,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几乎没有自主权,这加深了它们对联盟中央政权的对立情绪;列宁之后的苏联历届领导人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上的重大失误,更加深了加盟共和国与联盟中央的矛盾;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为民族不满情绪的发泄提供了条件。苏共控制力量削弱后,长期的历史积怨如火山爆发,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相似文献   

6.
苏联是一个以多民族为主要特征的联邦制国家。它是名为联邦制而实为集权制国家,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几乎没有自主权,这加深了它们对联盟中央政权的对立情绪;列宁之后的苏联历届领导人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上的重大失误,更加深了加盟共和国与联盟中央的矛盾;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为民族不满情绪的发泄提供了条件。苏共控制力量削弱后,长期的历史积怨如火山爆发,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国共产党认为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是进行全面的民族战争。1937年,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它是我党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反对国民党片面抗战的基本路线。抗战时期,中共在全面抗战路线的指导下,大力开展了争取国民党进行全面抗战的活动。1938年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公然宣称“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加紧了对国民党的政治诱降,同时以主要兵力投入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蒋介  相似文献   

8.
抗战取得胜利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有了中共作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先锋模范作用将中华民族固有的民族精神引入科学的轨道,并注入了时代精神的精华,从而铸造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抗战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使全民族焕发出足以战胜强敌,改变中国前途命运的伟大力量。  相似文献   

9.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了"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战,也得到了美国、苏联等大国的援助和支持。而同为世界大国之一,英国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到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近年来,学界的主流观点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英国在远东地区实施绥靖政策,纵容日本的侵略扩张,对中国抗战几乎没什么贡献,甚至  相似文献   

10.
《传承》2013,(6):5
85年前,在中国人民饱受磨难的时候,在中国革命最艰难的关头,来自中国各地的140多名中共代表,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在俄罗斯人民和国际组织帮助下,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险阻,远涉万里来到莫斯科,召开了中共六大。中共六大在党的建设和发展、在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征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中共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境外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侦查讯问教学应构建以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根本的,以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为一体的教学体系,突出技能培养,强化教学训练环节,使培养对象在掌握侦查讯问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够根据不同的讯问对象,开展针对性侦查讯问工作,顺利地完成讯问任务。  相似文献   

12.
西部开发中民族文化保护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泽 《思想战线》2002,28(1):11-15
西部开发作为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建设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基础工程。西部开发也为传统文化的更新、转型提供了机遇。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则是西部开发中民族文化保护、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文化语境。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存现状及近年来实施的保护措施 ,印证着这个文化变迁进程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日益临近,备战奥运的各项准备正在紧张有序的展开。尤其令人欣喜的是,奥运比赛场馆建设、交通路桥改造、街乡环境整治等均已取得相当大的进展。与此同时,奥运安保、奥运宣传、素质教育等  相似文献   

14.
探讨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的原则、思路和方法,建议对我国精神损害赔偿数额依以下标准确定:侵权行为一般,致人严重精神损害,未造成人身伤亡的,赔偿数额在500元至5万元人民币之间确定;侵权行为恶劣,致人严重精神损害,造成受害人精神障碍等疾病,影响其正常工作、劳动和生活的,赔偿数额在5万元至15万元人民币之间确定;侵权行为恶劣,致人严重又长久精神损害,造成受害人丧失大部分(含全部)劳动能力或死亡的,赔偿数额在15万元至30万元人民币之间确定,最高赔偿数额是50万元人民币。然后,以上述酌定赔偿数额乘以当地上一年度精神生活系数,在最高赔偿限额内计算出当地精神损害赔偿数额。  相似文献   

15.
战场环境是警察执法战斗的依托和舞台,也是战术运用的客观依据。在警察执法战斗中,警察战斗力的使用是不能脱离战场环境的,因此战场环境对警察战斗力及其使用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是对警察战斗力构成的影响:即对参战人员的影响,对武器装备的影响,对人与武器结合的影响;二是对警察战斗力使用的影响:即对战法选择的影响,对战场情报信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集体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个体价值定位的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个体价值定位经历了一个从个体依赖到逐渐获得个体独立的演变过程。集体主义也随着个体价值地位的演变,呈现出新的时代内涵,开始由传统集体主义向新集体主义过渡。  相似文献   

17.
股东大会地位定位的不同,将导致处于公司治理结构核心地位的公司经营管理机构的构建方式及其指导理念产生巨大的差异.百余年来,日本对此问题进行过激烈争论:股东大会地位强化论:股东大会无用论;投资者保护集会论等几种代表性学说甚至在基本立场方面都极为不同.我国公司法理论建设可从中汲取一定的理论经验,在构建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公司法立法时,应参考投资者保护集会论的理论构成.  相似文献   

18.
警察临战案(事)件具有突发性、对抗性、危难性的特点,其所面临的公众都不是单一的,而是比较复杂的,只有合理地加以分类,准确把握目标公众的性质,了解他们的特点和要求,采取正确的,有针对性的公共关系策略,才能实现警察临战公关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法宝。在解放思想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矛盾,主要有:解放思想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矛盾,解放思想与统一认识的矛盾,解放思想与弘扬传统的矛盾,解放思想与求真务实的矛盾以及解放思想与循序前进的矛盾。必须学会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化解这些矛盾。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写在我们党的旗帜上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对于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将会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坚持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努力坚持马列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的统一,是高举旗帜最厚重的理论底蕴,也是使党的旗帜永远保持鲜活色彩的根本保证。 (一) 旗帜问题至关紧要。高举旗帜,历来是马克思主义所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1875年3月,恩格斯在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著名活动家奥·倍倍尔的信中,就德国当时两个工人党(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的合并阐述了他与马克思的意见。他指出:“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