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6 毫秒
1.
工业文明所催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已越来越显示出它在理论上的虚妄性与在现实中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破坏性;而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的理想浪漫主义色彩在现实上却具有非常强的不可操作性。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对于生态文明的构建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自然观出发,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两种生态观的价值、思维和限度做出阐释与比较,充分挖掘并吸收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资源,并借鉴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有益成果,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3.
熊芳 《探索》2011,(1):161-165
马克思的感性自然观从感性活动的两个向度看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在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完成,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和"人的精神的无机界"。同时,从感性活动内在矛盾的展开看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认为人与自然的片面关系根源于感性活动本身的内在矛盾,是这一矛盾的展开使感性活动中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发生疏离、对立,导致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片面发展,并最终将使之得到克服。马克思的感性自然观为我们从哲学上回应当代生态危机问题所提供的方法论启示在于:人们持有一种人与自然相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相统一的"感性中心主义"生态观以及拥有是其所是的规定性,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4.
吴宁  马瑞丽 《学习论坛》2008,(12):32-34
人与自然的关系理应是和谐统一的,但是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态价值观的缺失是造成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为此大多数人主张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呼吁建立以生态价值为核心的新型价值观。生态价值观肯定自然本身的价值,是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超越。探求生态价值的可能性旨在为生态价值观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人类中心主义的症结在于这一看起来天经地义、毋庸置疑的常识观念在面对现实与历史问题时陷入了种种困境。人类中心主义采取一种主体主义的模式去定位人与自然关系,这严重局限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应当是确立在共同的生活世界基础之上的主体间性关系。人类中心主义所持的强烈的工具性及功利性态度使得生态价值难以转换为生活世界的内在价值,直接妨碍了人们理解自然与生活世界的内在关系并形成一种健康成熟的生活态度。人类中心主义作为立论前提的实践活动本身就需要作出深刻反省。实践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人类所具有的实践能力并非人类的特权,而是人类的职责。反省人类中心主义其实也是对“现代性”的反省,更是对西方中心主义的自觉批判。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可持续发展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观,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观必将把人类发展带入困境而难以自救.唯一的出路就是抛弃人类中心主义,承认自然界的固有价值,在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和谐发展观.  相似文献   

7.
《世纪桥》2021,(3)
马克思"自然观"本质上是生活自然观。它从生存论和主客体互动关系的角度对自然的本质、内涵、发展规律与价值向度进行了历史性的解读和科学诠释,从而彰显其鲜明的批判性、革命性、科学性和生活性。马克思"自然观"通过对"现实的""感性的"人的生活前提的批判性审视,以人的实践活动为中介,在"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互动过程中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生成的历史逻辑。这一互动过程所使自然分化的"天然自然""人工自然"和"人造自然"构成了人类生活场域的空间架构,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则蕴含了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活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8.
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危机的“罪恶之源”。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根源是主客二分的机械主义世界观,在这种世界观影响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两大转变:“自然之子”走上“自然主人”;和谐转向冲突。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创建生态文明是实现人和自然更高层次的和谐统一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本质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慧丽 《求实》2014,(3):9-12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科学地阐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前提是尊重自然规律,倡导人、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反对将自然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客体或者对象。立足于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当代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道德原因在于,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和"发展至上"思维方式的负面效应。我们需要在中国生态文明道德建设中树立尊重自然规律的理念和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许多学者纷纷把研究的兴趣转向环境哲学,企图进一步从理论上解释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环境哲学分为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两大学派。其中自然中心主义者主张应当把伦理学的视野从人扩大到一切生命和自然界,认为生命和自然不仅具有外在价值,而且具有内在价值,强调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特殊作用。支撑自然中心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的框架,可以总结为三个问题,即"自然价值"问题、"自然权利"问题以及"生态伦理主体"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是毛泽东人学思想当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人的本质理论是毛泽东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构成,是毛泽东阶级分析法的理论前提。毛泽东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对中共党史及新中国史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2.
原生自然是指原本存在的自然,供给人生存条件和资源,二者存在供需关系。通过人的行为而改变了的自然是人为自然,人通过劳动将自然物制成物品,二者出现了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原生自然对人类的供给和容纳人类的供给是无限的,供需完全可由市场调节。随着人改造自然的加深,原生自然向人为自然转化,无限自然向有限自然转化,市场调节的作用受到限制,需要由政府宏观调控来解决。  相似文献   

13.
张云飞 《理论学刊》2012,(4):85-89,128
统筹兼顾,是事物所具有的整体和部分、均衡(平衡)和非均衡(非平衡)的辩证法在发展观上的具体运用和在方法论上的创造性发展,也是我国生态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提升.它不仅具有明确的生态指向,而且具有直接的生态价值.在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将统筹兼顾确立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维,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在科学发展观论域中,人的创构逻辑是科学的逻辑、思想的逻辑、生态的逻辑和现实的逻辑四位一体的合成。它们分别与自然—社会文明中的科学人、思想—制度文明中的文化人、全球文明中的世界人创构以及未来文明中的未来人的创构相互适应。科学发展观是人的创构逻辑的重大创新,是对全球文明的宝贵贡献、对未来文明的重要开启。  相似文献   

15.
盖光 《理论学刊》2005,42(3):66-69
现实生存的人是在生态系统中从事着生命体验活动的人。人与对象世界关系的把握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同时也关系到生态系统的有效与合理的循环。当下,我们应在生态性视域中来思考人类在何种意义上建立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在这种定位中完善生命的体验和追求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化是一种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形态,它通过内在机理的方式制约着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从而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进而促进人类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生态文化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重要的价值追求,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基础,对当代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鲍德里亚在《生产之镜》中关于现代自然观的产生,以及马克思与这种自然观的内在联系的讨论。沿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路,鲍德里亚认为,现代自然观建立于匮乏的基础上,这也是马克思哲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这种自然观是一种支配自然同时也是支配人的理性观念,是生产之镜式的认识,构成了现代资本主义合法性的基础。要颠覆现代资本主义,就需要颠覆现代自然观。  相似文献   

18.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不是现代科学观中的"我-它"关系,而是感性地表现为"我-你"、"我-我"的存在状态。对此,学术界往往解读为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批判或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残余。然而,当我们在理论上将其置于哲学存在论变革的视阈下,在实践上将其纳入私有财产积极扬弃的运动中,我们发现,这实际上已经是唯物史观的表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被表达为人与自然在劳动中的对象性生成,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活动构成一部交互生成的总体性历史;人与自然的统一是现实生活的任务,现实生活为自然界的解放同时也是人的解放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19.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黑格尔理性形而上学的批判,马克思用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性批判了黑格尔以抽象理性思辨为基础的主体性、以历史生成的主体性批判了黑格尔超历史的主体性,凸显了主体性批判的哲学之维.通过对资本形而上学的批判,马克思分析了资本的本质和起源,揭露资本的主体性不仅表现为资本对整个世界的支配力,而且表现为资本逻辑运作的实质在于异化劳动对人的统治,凸显了主体性批判的经济学之维.通过对粗陋的共产主义和政治的共产主义的批判,马克思分析了私有财产的两个对立面和双重本质,阐述了人类获得解放的政治组织形式——真正的共产主义,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凸显了主体性批判的政治学之维.马克思主体性批判的三重维度之间相互映现、内在贯通,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体性批判的独特范式.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寻求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三重维度的和谐,其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得以确立的前提,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赖于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确立。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不仅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使重塑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成为一项极其迫切的重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