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6 毫秒
1.
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首先必须明确三个问题:国家侵权是否会产生精神损害,国家侵权造成的精神损害依现行国家赔偿法能否得到赔偿,国家赔偿法是否应规定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关于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有关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应明确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标准和计算方式,并做好具体的条文设计。  相似文献   

2.
论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是否应该在国家赔偿中建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问题一直是众人争议的焦点。本文在对精神损害作出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在我国的国家赔偿中建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阐述了如何确定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和数额。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与法制观念的增强,人们不断强化对精神利益的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重视对自身的价值、尊严和安全的追求,由此而引起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立足于民法的基本理论和现行法律法规,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对精神损害赔偿的含义及其范围进行了深入有益的探讨和较为科学的界定,揭示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确立的理论依据和及其所适用的范围。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新的民法典在建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时明确宣布,国家赔偿不仅包括财产损害,而且包括严格责任的精神损害赔偿,并把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以立法的方式加以明确和扩大,将严格责任原则导入精神损害赔偿领域,对遭受侵害的公民提供更多的救济途径,突出对受害人所受精神损害的关注,体现对人的尊严和人格的高度重视,这都是俄罗斯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最突出的特点,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5.
王延荣 《各界》2009,18(11)
本文是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称<解释>)公布实施后,通过审理张某某等人诉西宁某公司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一案,涉及植物生存状态受害人的配偶、子女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问题.<解释>对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主体及赔偿条件作了明确规定.对于侵权行为结果导致受害人处于植物生存状态时,侵权行为是否侵害了受害人的配偶、子女的配偶权、亲权等权利,配偶、子女受到损害是否属于精神损害,能否得到精神赔偿,<解释>未作规定.本文试图通过对精神损害赔偿立法的宗旨、作用及适用范围等方面的探讨,论证以人为本、权利在民的法律公平原则和建立保护特殊受害人的配偶、子女获得精神损害抚慰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国家赔偿法》尚未将精神损害赔偿列入国家赔偿范畴,我国国家侵权不实施精神损害赔偿必然产生不良影响,对精神损害予以赔偿,是加强民事权益司法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积极探索国家侵权实施精神损害赔偿的原则、标准和赔偿方式,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2000年12月19日法释[2000]47号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第1条第2款规定:“对于被害人因为犯罪行为遭受精神损害而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而在2001年2月26日法释[2001]7号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却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8.
论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剑 《理论导刊》2007,(6):88-89
在国家赔偿中实施精神损害赔偿是当今世界国家赔偿制度的发展趋势,也是法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我国国家赔偿法没有规定精神损害赔偿,现实中当事人因国家侵权而导致的精神损害又客观存在,这既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也不利于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更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国家赔偿中实施精神损害赔偿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9.
虽然我国现行的行政法律制度并未在行政侵权赔偿责任中确认精神损害赔偿,但违法的行政行为可以构成对公民名誉权的侵犯,并造成精神损害.在确立法治行政原则的现代社会,行政侵权赔偿中肯定精神损害赔偿,有利于平衡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在全社会确立民主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刑事法律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问题予以回避,而相关司法解释又作出禁止性规定.现行司法解释排除精神损害赔偿,不仅超越了司法解释的权限,有违法理,也破坏了法律的统一性,导致了法律间的矛盾与冲突.同时,对被害人及其近亲属显失公正,违背了立法原意,与公正、效率理念背道而驰.更可怕的是,会强化刑事责任替代民事责任的错误观念.笔者认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应当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并对此进行了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11.
朱盈盈 《学理论》2014,(7):116-118
国家赔偿法素被称为"人权保障之法",自国家赔偿法引入精神损害赔偿以来,各方学者对如何形成我国具体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进行了诸多探索。我国法律规定造成严重后果时方可请求精神损害赔偿,这也造成诸多案件不能依法取得精神损害赔偿的情况,而在可以索赔的案件中,请求与实际获得之间的巨大差距也不时拷问着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文章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探讨国家赔偿制度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适用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关于产品责任的法律规范,大多是关于产品责任的人身损害赔偿与财产损害赔偿方面的规定,在产品责任精神损害赔偿方面,无论是立法还是理论与司法实践上,都是比较落后的。本文试对这一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虽然我国现行的行政法律制度并未在行政侵权赔偿责任中确认精神损害赔偿,但违法的行政行为可以构成对公民名誉权的侵犯,并造成精神损害,在确立法治行政原则的现代社会,行政侵权赔偿中肯定精神损害赔偿,有利于衡平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在全社会确立民主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14.
韩梅君 《学理论》2012,(5):50-51
"震惊损害"赔偿制度源于英国法,是侵权责任法中颇有争议的话题。19世纪以来法律对"震惊损害"的态度有了明显转变,在一些案件中开始确认"震惊损害"的赔偿,我国尚未确立该种制度,因其有引起滥诉、虚假诉讼之虞,但因噎废食不是解决之道。英美法系上"震惊损害"赔偿制度对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具有现实借鉴意义:英美侵权行为法区分被告对直接受害者和间接受害者的不同注意义务;英美侵权行为法规定了请求损害赔偿较为宽泛的原告范围;我国在立法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2002年7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了《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的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下简称《批复》),该《批复》规定:“根据刑法第36条和刑事诉讼法第77条以及我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第一条第二款的规定,对于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精神损失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或者在该刑事案件审结以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相似文献   

16.
从责任的性质上划分,承运人的损害赔偿责任有三种:违约损害赔偿责任、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和缔约过失损害赔偿责任。这三者在责任的基础、归责原则、责任的构成要件以及责任的范围等方面各有不同。铁路客运承运人在承担上述责任时有其特殊性,其中在承运人的违约行为导致旅客人身伤害的场合,旅客主张违约损害赔偿责任的范围应包括人身损害和精神损害赔偿;承运人在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时除无过失损害赔偿责任外尚有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同时,在认定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时,铁路法的相关规定与民事一般法之间存在不协调与冲突的地方,有待进一步修改。  相似文献   

17.
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我国民法理论及民事审判实践中得到了迅速发展,公民的精神权益得到了民事法律的全面承认与保护。但是,同样是侵权,在国家权力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使其遭受精神损害的时候,《国家赔偿法》却没有相关的应予赔偿的规定,使当事人的精神损害无法获得法律的保护与救济。《国家赔偿法》在这一方面的立法缺陷,越来越凸显出它的不合理,也不符合民主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8.
当受害人提出精神损害赔偿时,对方往往以精神损害抚慰金已经包含在伤残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中来抗辩,并引用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只要我们认真对照法律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以及运用法理知识,就不难看出这样的观点其实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9.
刘雪苹 《学理论》2012,(2):65-66
我国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规定有一定缺陷,我国在附带民事诉讼赔偿中规定精神损害赔偿具有必要性。附带民事诉讼赔偿中进行精神损害赔偿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有三:注重补偿原则,公平合理原则;允许法官自由酌量原则。  相似文献   

20.
在非致命事故案件中,直接受害者以外的第三人单独就精神损害索赔面临诸多障碍。域外的示范性法律文件和司法改革已广泛认可对非致命事故中第三人的精神利益应予保护。生活安宁与乐趣的丧失构成对《侵权责任法》第22条保护的人格利益的侵犯。如果直接受害人在事故中严重受伤,其近亲属以及密切关系人有权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