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五十二病方》"婴儿病痫方",是中医学史上有关"痫"的最早记载.《黄帝内经》中与痫证相关的病名多达9种,突出患者痫发时躯体动作异常的特征.唐代《备急千金要方》首次提出癫痫的病名.至宋代《幼幼新书》列癫痫专条.历代医家对于癫痫病因的认识,多责之于"热""惊""痰",临床上多为诸型交错互见.癫痫病位在脑、肝、心、脾、肾.气机失调贯穿癫痫全病程,而痰热互结是癫痫的关键病机,此外,风火相盛、气虚生惊、邪毒入络、瘀血阻窍是癫痫的常见病机.发作期以心肝失调、逆气上冲为主,休止期脏腑失和、邪气潜伏,恢复期脏腑气血基本调和,余邪未尽.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虽以六经分证,但其病机变化主要落实在有关脏腑,对五脏各有不同治法。其治肝法包括疏肝理脾、温肝散寒、养肝通络、柔肝缓急、凉肝解毒、制肝安胃等法,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 一、疏肝理脾法:以四逆散为代表方,主治肝郁气滞导致肝脾不和、腹痛泄利或四肢逆冷者。四逆散的创制使后人认识到肝病易影响脾胃之一斑。自丹溪倡“六郁”后,更视肝气郁滞为肝病现律之一,以疏肝为主的治郁法应用尤广。诸如《局方》逍遥散、《景岳全书》  相似文献   

3.
尿酸性肾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肾亏虚为本,湿浊痰瘀为标。曹恩泽认为尿酸性肾病急性发作期病机特点为湿热痹阻、寒湿痹阻、痰瘀阻络,治疗当以清热利湿化瘀通络、温阳散寒祛湿通络、化痰祛瘀通络等为主,兼以健脾补肾;稳定期病机特点为本虚为主,兼有标实,分为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治以健脾益肾、温补脾肾、滋阴补肾为主,兼顾化湿、祛浊、化瘀、通络之法。其根据病情缓急,分期论治,并融汇“清补化瘀通络”的学术思想,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新安医家程国彭在其代表作《医学心悟》中对行痹、痛痹、着痹的治法别开法门,治疗行痹以散风为主,佐以散寒祛湿,参以补血之剂;治疗痛痹以散寒为主,佐以疏风燥湿,参以补火之剂;治疗着痹以燥湿为主,佐以祛风散寒,参以补脾之剂。此外,其还创制蠲痹汤、松枝酒、虎骨胶丸等诸多治痹方剂。  相似文献   

5.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主要脏腑之一。脾胃有病常可影响它脏,它脏有病亦可通过调理脾胃而获效,故研究脾胃病的特点及治法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脾胃病的主要特点是: 一、脾病多虚,胃病多实: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指出了阳明病多实,太阴病多虚,及其病因。《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  相似文献   

6.
"月事不来"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秦汉以降,又衍生出诸多称谓.至明代,其命名趋于统一,谓"经闭".唐宋金元时期,历代医籍对闭经之认识日益完善.明清时期,形成了完备的闭经辨治理论体系.闭经病因病机主要包括脾失运化、肾水不足、肝伤失藏、痰湿壅滞、寒凝血瘀;治法以祛痰除湿、活血化瘀、调补脾胃、补肾益精、疏肝调气、养血调经、针灸及纳药疗法为主.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指出,癃闭的病机主要责之于膀胱、三焦,与肺、脾、肝、肾、督脉有关。热邪客于膀胱和膀胱气化不利,针刺京骨、委中;从三焦辨治,实则泻之,注重调肝,针刺三焦下合穴委阳;从肺辨治,"当资化源,以助金气";从脾论治,当分虚实,虚责之于中气不足,实责之于湿;从肝辨治,以疏肝、柔肝、泻肝为主,佐金平木、泻心补脾为辅;从肾辨治,也分虚实,针刺可选择足少阴肾经大钟穴;从督脉辨治,可选任脉之曲骨和阴交,轻者取督脉"脊背之骨穴",重者取任脉"腹间之肉穴"。针刺治疗癃闭,应遵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原则,以选取肝肾二经、膀胱经、督脉的穴位为主。  相似文献   

8.
黄疸病实脾体会徐斌刘志胜(安徽省舒城县城关医院231300)关键词:黄疸;实脾中图法分类号:R256.41;R242黄疸病是一种常见疾病,主要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其病机关键在于湿。由于湿邪粘滞,故临床上多迁延日久缠绵难愈。笔者在中医辨证施治原...  相似文献   

9.
《温病条辨》(下称《条辨》)不但系统地论述了温病的证治,而且在方剂的化裁方面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全书载方205首。现就其中某些方剂的化裁作如下研讨。 一、银翘散 《条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之旨,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加减,创制了辛凉平剂银翘散,用于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但热不恶寒而渴之候。全方清热而不凉遏表邪,透表而不强行发汗,有轻以去实之能,无助热伤津之弊。此方的化裁有如下情况: 1.在卫营同病或太阴温病内传营血时,将银翘散或除去其中辛散发表之品与清营凉血之品配用,一是治疗太阴温病,二是借其轻清透邪之力,协助清营凉血之品以解营血邪热。如:(1)银翘散  相似文献   

10.
“口疮”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认为其病因病机多责之于“火”,可分为外感风热、心脾积热、阴虚火旺、脾胃虚弱、阳虚火浮等证型,论治以疏风泄热、清心泻脾、滋阴降火、温补脾胃、补肾敛火为主。  相似文献   

11.
“经水少”之名首见于晋代王叔和《脉经》。唐代以前,诸医家多将其归于“月经不调”之范畴,名为“月水乍多乍少”。宋代以降,历代医籍对月经过少之认识日以益善。明清时期,形成较为系统的辨治体系。纵观历代古籍,其病因病机分“虚”“实”两方面,分别为肾精亏虚、血虚、亡失津液、脾胃虚弱、寒凝血瘀、痰湿阻络、肝郁气滞;治法以滋肾益肾、滋阴补血、补脾益胃、温经活血、祛湿化痰、疏肝行气或针灸疗法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挖掘并总结严季澜辨治心血管病的临证经验。方法 将严季澜诊治的311例心血管病患者的详细病历资料录入Microsoft Access 2010数据库中,对症状、药物等中医药名词按照国家或行业标准进行规范化处理,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0数据透视表以及Sql Server 2008 R2数据挖掘功能对一般资料、证型以及用药等进行频数统计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311例心血管病患者临床可见单证型、两证型及三证型;其总病机为本虚标实,虚者以气、血、阴、阳亏虚为主,实者以气郁、内热、痰浊、瘀血为主;病位主要在心、肝、脾;基础方为调肝养心汤。结论 严季澜常采用调肝养心汤并结合辨证论治治疗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辅助化学治疗期乳腺癌患者的中医证候及其变化规律。方法采集216例辅助化学治疗期乳腺癌患者的四诊信息,通过聚类分析结果结合专家经验归纳出中医证候的分布和演变规律。结果化学治疗开始前患者多表现为脾虚与肝郁两证,第2周期化学治疗结束后患者表现为脾气虚证、肝郁化火证、心肝实热证,第4周期化学治疗结束后患者表现为肝、脾、胃三脏阴血不足为主的证候,第6周期化学治疗结束后患者出现心、肝、脾、胃等多脏腑不足的证候。结论在辅助化学治疗期,患者中医证型总体以虚证为主;在化学治疗前期,主要为肝脾两脏的气病;随着化学治疗的延续,由阳病转为阴病;后期患者逐渐表现为类似五脏羸弱的证候。  相似文献   

14.
中医经典名方玉屏风散,方名源于该方有益气固表之功效,以及防风之别名谓"屏风",故名玉屏风散。玉屏风散是一组类方,名异药同方有4首,分别是白术防风汤、黄芪汤、玉屏风散、白术黄芪汤;名同药异方也有4首,分别是《究原方》玉屏风散、《古今医鉴》玉屏风散、《麻科活人全书》玉屏风散、《笔花医镜》玉屏风散。该类方最早应为刘完素所创,记录于《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最早以"玉屏风散"命名的书籍为《究原方》或《仁存方》,现存最早记载并以"玉屏风散"命名的书籍是《丹溪心法》。  相似文献   

15.
中医饮食损伤分治理论,始于《内经》。金元医家李东垣在此基础上,总结前人及自己临证经验,明确提出饮食损伤当分而治之,即分为饮伤、食伤两类病证,认为治饮伤当以发汗、利小便为主,上下分消其湿,创葛花解酲汤、除湿散等;治食伤当以消积导滞、泻下通腑为主,创制枳术丸类方药。其弟子罗天益提出食伤脾胃论、饮伤脾胃论、饮伤脾胃方,进一步发展了李东垣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6.
妊娠恶阻的相关记载最早可见于《金匮要略》。恶阻病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之后出现病阻、子病、恶食、选饭、病鬼、病儿等其他名称。妊娠恶阻的病机主要为冲气上逆、胃失和降。历代医家将其病因病机归纳为风气痰饮、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肝肾阴虚4种类型,并分别治以顺气化痰,补脾益气、和胃降逆、疏肝和胃、补肾平肝之法。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病机可分为基本病机和前行病机。基本病机为脾失运化,前行病机为血瘀、痰浊、气滞、湿阻等。治疗应采取共性治疗和个性治疗。共性治疗包括理气运脾、燥湿运脾、益气健脾、淡渗实脾和消食健脾。个性治疗包括行气燥湿、化痰降浊、活血化瘀等。  相似文献   

18.
湿为阴邪而有内外之分,其为病乃以内湿多见。《内经》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经脉别论》)指出了人体内水液的代谢过程及其脏腑调节。在生理情况下参如果各脏腑功能正常,各司其职,升其清阳,降其浊阴,取其所需,排其所弃,升降出入有序,气化功能循常,不断进行新陈代谢,水湿自归于膀胱,由小便排出体外,何能聚湿成疾!湿的成因主要由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升降之机失常所致。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9.
新安王氏内科认为,泄泻病位在脾胃与肠,脾虚湿盛为发病之关键;治则治法以健脾化湿为主,结合芳香醒脾、升阳补脾、温阳运脾、养阴润脾、理气调脾及固涩止泻等。  相似文献   

20.
曹恩泽教授认为IgA肾病属本虚标实证,其中本虚以脾肾亏虚为主,标实以湿热、热毒、脉络瘀阻为主,常与本虚证互相兼夹出现。其创立清补通络法治疗IgA肾病,包括“补脾益肾,益气养阴”“清热止血,兼顾脾胃”“化瘀通络,贯穿始终”等学术思想,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