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肺的特性为宣发、肃降。仲景宣肺,最常用麻黄、石膏,兼以细辛、防风之类。盖因肺之宣发阻遏,多表现为皮表郁闭,清气不敷之象。无论是“头痛发热,身痛背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的麻黄汤证,还是“寸口脉浮而数……风舍于肺,其人则咳”的咳嗽上气证,或湿热壅积,毛窍郁闭,“身必发黄”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和麻黄醇酒汤证,还是外湿犯表,“身痛发热,面黄而喘”的麻杏苡甘汤证、麻黄加术汤证和“纳药鼻中则愈”轻证……,均以肺气不宣为主要病机。尤其是内邪外寒交迫,更易阻遏宣发之性。如大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越婢加术汤、越婢加半夏汤等方  相似文献   

2.
清初安徽桐城医家余霖所著的《疫疹一得》,对热疫的证治作了系统的论述。热疫以肺胃为窝巢,因胃为十二经之海,故其热毒之邪每每淫及十二经,戕害百骸,从而出现种种变态无恒的恶候。鉴于余氏治疗多以清瘟败毒饮为基本方,其变化主要在“按症加减”中,故对此探讨就成为研究余氏治疫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 疫症恶候共五十二症,除腹痛不已、舌长、战汗外,其余四十九症余氏皆以清瘟败毒饮加量(指重用某些药物)或再加味治之。清瘟败毒饮系白虎汤、凉膈散、黄连解毒  相似文献   

3.
跷脉属于奇经八脉之一。叶天士擅长采用奇经辨证方法治疗各种内科病,在治疗“卫气夜不入阴,阳跷脉盛”型不寐时提倡以“半夏秫米汤”为基础方加减。若病机包括“厥气客于胃”,则治以加减温胆汤类方;若病机包括“阳伤痰阻气道”,则治以加减外台茯苓饮。  相似文献   

4.
新安医家余国珮提出的“燥湿为纲”是中医辨治体系的一大创见,其以燥湿为纲,御寒热之变,统治外感、内伤诸证。燥湿相济是脾胃协调之关键因素,脾升胃降,气机方能畅达。湿邪是脾胃致病的常见因素,前人多有发挥。余国珮从燥邪立论,其以燥湿邪气为根本,重在中焦气机。治疗时强调燥以育阴,湿以益气,常用甘寒、甘咸滋润益阴,配合清肝、柔肝、养肺等诸法。无论因燥、因湿所致诸证,余国珮常加体滑而润、畅通气机诸药,力求达到畅达气机之效。对于津液不足者,余国珮好施鲜药,对于阴液亏虚者,余国珮喜用血肉有情之品。对于久病患者,以及感受外燥或素体脾虚者,余国珮注意配合养阴滋润法,顾护阴液。  相似文献   

5.
点穴、艾灸合愈胃汤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29例王浩(灵壁县朝阳医院234220)关键词点穴,灸法,愈胃汤,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1991年3月~1994年6月,笔者以点穴、艾灸合愈胃汤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29例收到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29例均...  相似文献   

6.
《金匮》水气篇第25条指出“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由于本条叙证简略,对于越婢加术汤证的临床表现,尤其是有无汗出,医家有以下两种认识。 1.认为汗出很多:如五版教材《金匮要略讲义》提出,根据《中风篇》附方《千金》越婢加术汤主疗中有“腠理开,汗大泄”,可知越婢加术汤证是有汗的,而且汗很多,汗多的原因,是由于内热所迫。 2.认为无汗:如《医宗金鉴》:“皮水……若表实无汗有热者,则当用越婢加术汤。”现代医家何任教授的《金匮要略新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中药复方和胃消疣汤治疗非成熟型疣状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非成熟型疣状胃炎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两组患者均予口服泮托拉唑、枸橼酸铋钾、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四联疗法治疗2周,再予泮托拉唑口服治疗2周;治疗组30例在上述基础上,加用中药复方和胃消疣汤口服。两组疗程均为28 d。结果 治疗组证候疗效、胃镜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和胃消疣汤治疗非成熟型疣状胃炎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8.
张仲景《金匮要略》指出“脾色必黄,瘀热以行”乃黄疸病的发病机制。黄疸发病有外感、内伤之分;其病理基础是湿,病位主要在脾及血分,又与肝胆密不可分;祛湿、清热、活血等方法贯穿于黄疸治疗过程始终。  相似文献   

9.
健脾汤治疗胃下垂56例鲍黎明(望江县中医头针医院246202)关键词胃下垂,健脾汤,健脾和胃胃下垂是以胃的位置下降,张力减低为主症的一种疾病。笔者从1990年以来,用健脾汤治疗本病56例,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56例均为门诊患者,男3...  相似文献   

10.
“气虚生毒”理论认为,胃癌前病变发病源于气虚,虚气留滞导致痰、湿、热、瘀等病理产物蕴积,日久则化为诸毒,侵袭脏腑经络而致病。基于胃癌前病变虚实夹杂、毒邪纷争的病理特点,治疗应在益气培元的基础上灵活施以解毒之法,包括利解湿毒、清化痰毒、清解热毒、通化瘀毒及攻除癌毒等治法,同时应注重调肝理气,协调脾胃气机升降,使正气得扶,毒邪得除。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中有关于泄泻的论述,如“湿盛则濡泻”“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肾者胃之关”“肺脉……小甚为泄”,这些论述阐释了泄泻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则治法,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栀子豉汤证原文: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而谵语;若加烧针,心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程批:此条与“阳明脉症”下篇第一条同法,亦三焦病也。本文禁汗、禁火、禁下,与少阳同,故柯氏注云“此阳明半表里证也”,惟云阳明之半表里证,则义不大合,盖在表之半表里证,即少阳经之小柴胡证也。在里之半表里证,即三焦募原府也,募原近于胃府,故并入阳明病中。且伤寒亦由上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大学生不良饮食行为与“胃不和”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以5所中医药大学一、二、三年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级抽样法确定样本,对其不良饮食行为、“胃不和”状态和人口学特征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研究“胃不和”与不良饮食行为的关联性。结果 共调查 3 825人,收回有效问卷3 700份(96.7%)。大学生“胃不和”的检出率为18.1%,不同年级、性别、专业、健康状态大学生的“胃不和”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饮食行为特征者“胃不和”检出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关注饮食(OR=1.236,95% CI为1.072~1.426)、关注身材(OR=1.233,95% CI为1.069~1.422)、吐泻控重(OR=1.579,95% CI为1.254~1.989)、饮食失控(OR=1.388,95% CI为1.213~1.587)、暴饮暴食(OR=1.427,95% CI为1.209~1.684)均是“胃不和”的影响因素。结论 大学生易于形成“胃不和”,不良饮食行为是“胃不和”的重要成因。  相似文献   

14.
水肿以肺、脾、肾、三焦为主要病变脏腑,以湿为病理关键,湿胜水邪泛滥则为肿。"风能胜湿"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依据五行理论。风者,五行属木,湿者五行属土,木能克土,故风能胜湿。肾性水肿多缠绵不愈,临证时配合风药治疗,旨在开通玄府,宣通气液,祛除瘀滞,通过配合健脾益肾、益气活血等治法,加用风药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盛国荣教授临症五十余年,擅治疑难疾患,而对于慢性病症的治疗深有研究,远近求医、通函问病者,应接不暇。本文介绍盛老治疗胃脘痛的经验。盛老认为“百病皆生于气”,尤其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乃人身升降之枢纽,为仓廪之官,主纳食消谷。盖胃禀冲和之气,稍有偏胜,每易成病,古人有“六腑以通为用”之说,治疗胃脘痛则以“通则不痛”而立论。盛老尝云:“通之之法……虚者补之,寒者温之,气陷者升之,气郁者舒之,火热者清之,湿阻者化之,食滞者导之,痰凝者开之,血淤者行  相似文献   

16.
自1980年以来,笔者运用附子理中汤合黄芪建中汤(简称“二中汤”)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59例,疗效尚满意,现介绍如下。 一、一般资料 59例中,男54例,女5例。21~30岁14例,31~40岁29例,41~50岁11例,51~60岁4例,60岁以上1例,平均岁龄34.5岁,以青壮年为多。病程在5年以下者15例,5~+~10年者24例,10~+~15年者16例,15年以上  相似文献   

17.
“以德治国”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领导干部要以高尚的德行治党、治政 ,为公民做出表率。公职人员要坚持良好的职业道德 ,以德行政、以德办事 ,在“以德治国”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公民重在教化 ,重在引导 ,重在影响。领导干部、公职人员要做好楷模和榜样。  相似文献   

18.
胡国俊认为脾虚湿蕴、肾虚腑涩、水泛毒结、肠胃积滞是慢性泄泻的常见病因病机,治疗应常运用消导通调之法,“通因通用”,清洁肠腑,恢复其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19.
在青少年生命教育被全社会积极关注、努力探索与联合推进的背景下,“3加1行动”模式构想为实际工作者提供了可操作性的依据。该模式以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为理论支持,体现了尊重生命、全人发展、社会关怀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20.
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以整风精神深入开展以“三讲”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决策。搞好“三讲”教育,要抓好集中教育和日常教育。“三讲”集中教育结束后,要防止走过场,巩固成果,就要狠抓落实。而要抓落实,就要经常“回头看”。根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衡量“三讲”教育究竟有没有效果,归根到底要看实践、看行动。所以,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要求,“三讲”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