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中医药干预现状与生存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安徽省立医院中医肿瘤科收治的8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中医药干预起点、干预时间、干预策略以及患者的1、3年生存率,对患者信息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8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1、3年生存率分别为90.7%、48.8%。单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根治手术、足疗程化学治疗、中医证型、中医药干预起点及中医药干预持续时间对生存期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根治手术、足疗程化学治疗、中医药干预持续时间对生存期的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治性手术治疗及足疗程化学治疗是延长进展期胃癌患者生存期的重要手段;TNM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展期胃癌中医证型以脾胃虚寒型最为多见;中医药干预持续时间与患者生存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系恶性肿瘤之一.由于该病起病隐匿,进展迅速,早期诊断很困难,就诊时大多数已属中晚期,目前治疗上尚缺乏疗效高且副作用小的手段,平均生存期6个月.我院肿瘤科自1991年11月至1999年11月运用清开灵注射液配合放射性介入疗法治疗肝癌5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多学科协作时代评价中医干预对进展期胃癌的临床价值及治疗时机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1年、3年生存率,采用单因素分析(Log-rank检验)观察相关因素对生存期的影响,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Cox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对进展期胃癌生存期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治手术、足程化学治疗、TNM分期、中医干预、中医干预时机及中药服用时间对生存期的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根治手术、足程化学治疗、TNM分期、中医干预、中药服用时间对进展期胃癌生存期的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TNM分期是进展期胃癌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根治手术、足程化学治疗以及中医干预为其保护因素。结论 中医干预可以提高进展期胃癌患者的生存期,且长时间中医干预有利于患者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肝积颗粒合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采用肝积颗粒保介入治疗和单纯介入治疗,观察两组的近期临床疗效、远期生存时间以及T细胞亚群、AFP值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瘤体缓解率为20.00%、稳定率为90.00%,对照组分别为16.67%、63.33%,其中,瘤体稳定率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在减轻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时间、升高CD3、CD4值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AFP值变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肝积颗粒联合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气虚血瘀证,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重建中气”中药复方对进展期胃癌术后及辅助化学治疗后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6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服用“重建中气”中药复方将其分为中药暴露、无中药暴露两个队列。中药暴露组以“香砂六君子汤”为主方辨证加减。观察性别、年龄、首次就诊体质量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卡氏功能状态(Karnor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复发或转移、中药暴露等因素对进展期胃癌生存期的影响。结果 对62例患者随访2年,与无中药暴露组比较,中药暴露组患者体质量和BMI显著升高(P<0.05),复发或转移率显著降低(P<0.05);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中药暴露、基线KPS评分、复发或转移、基线BMI是生存期的影响因素(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KPS评分是总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为口服中药的优势人群,“重建中气”中药复方可增加或稳定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体质量,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预后生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及与中医体质的关系,为预测和预防肝癌的复发提供依据。方法总结2009年1—12月上海长海医院中医科、介入科收治的109例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4月1日,原发性肝癌术后出现复发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肝功能分级、既往饮酒史与未出现复发患者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临床分期、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阳虚质、血瘀质进行入Cox回归模型。结论年龄、临床分期、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既往饮酒史是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阳虚质、血瘀质得分越高的患者,术后出现复发的时间越短。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生存期的影响因素,观察中医药干预对晚期NSCLC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74例接受中医药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Kaplan Meier法和COX回归模型对晚期NSCLC患者生存期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并建立COX比例风险模型,并对接受靶向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分别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①874例晚期NSCLC患者的中位生存期(median survival time,MST)为24.0个月,1年生存率为75.0%,2年生存率为49.0%,3年生存率为33.0%,5年生存率为16.0%。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性别、确诊时的体力状态评分(performance status,PS)、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吸烟史、化学治疗、放射治疗、靶向治疗、中医证型、中医特色外治法、口服中成药时间、中药静脉制剂疗程、干预措施为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③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临床分期、放射治疗、病理类型、干预措施、口服中成药时间、中药静脉制剂疗程、PS、中医辨证分型是影响晚期NSCL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①中医药干预可延长晚期NSCLC患者的生存期。②晚期NSCLC患者中,女性、年轻、临床分期早、肺腺癌、PS低、脾肾两虚的患者生存期优于其他患者。③接受放射治疗、使用口服中成药、长期接受中药静脉制剂治疗且长期接受中医辨证治疗,可以延长晚期NSCLC肺癌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肝动脉华蟾素注射液栓塞治疗对中晚期肝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80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肝动脉栓塞术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给予华蟾素注射液和表阿霉素注射液灌注。治疗前及TAE术后6周,分别采用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ZPS评分标准(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Zubrod-ECOG-WHO, ZPS)、中文版FACT-Hep量表(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Hepatobiliary, FACT-Hep)评价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 两组治疗前ZPS评分、FACT-Hep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AE术后6 d,治疗组ZPS评分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6周,治疗组FACT-Hep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华蟾素注射液肝动脉给药联合碘油栓塞治疗方案可改善中晚期肝癌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乙肝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我们对1993年1月~1997年12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PHC)102例(以下称肝癌组)与慢性乙型肝炎114例(下称乙肝组)有关乙肝病毒感染情况作一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1对象102例PHC患者均经手术、B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补肾活血法联合西药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50例骨转移癌疼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采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治疗组(2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肾活血法组方的中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疼痛、骨转移病灶疗效,生活质量,骨转移无进展时间,骨转移后总生存时间(bone metastasis-overall survival,BM-OS)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疼痛、骨转移病灶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其中日常活动、情绪、人际关系和睡眠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改善更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骨转移无进展时间及BM-OS均较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可耐受。结论 补肾活血法联合西药治疗骨转移患者,具有更好的止痛、改善生活质量、延长无进展时间及生存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用聚类分析方法探求初诊肺癌的中医证候规律。方法 采用病案回顾法,记录212例肺癌患者的基本情况和相关中医证候,建立信息数据库,并对其中医症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纳入统计分析的肺癌中医症状为83条,频数高的前10位分别是咳嗽、痰少、痰质黏稠、痰白、纳呆、胸闷、苔白腻、痰中带血、面色白、气促;筛选出频率≥10%及部分频率<10%但对诊断有意义的44个症状作为基础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得出痰热阻肺证、痰湿蕴肺证、气滞湿阻证、肺脾气虚证、瘀阻肺络证5类中医证候。结论 聚类分析能从客观角度进行肺癌中医证候分类,并初步确立各证候的诊断要点,为肺癌的辨证论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绞股蓝总皂苷 ( gypenosides ,GPs)对小鼠Lewis肺癌肿瘤生长、脾淋巴细胞数及NK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体动物的抑瘤试验、脾淋巴细胞计数及NK细胞活性测定。结果 :GPs对小鼠Lewis肺癌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在剂量 10、2 0、4 0mg/kg腹腔注射 (ip)给药条件下 ,其瘤重抑制率 (TWI)分别为 ( 2 9.8± 1.3) %、 ( 51.4± 2 .2 ) %和 ( 50 .0± 1.6) %。同时 ,GPsip给药后荷瘤小鼠脾淋巴细胞总数明显增加 ,外周血NK细胞活性明显升高 ,脾NK细胞活性也明显升高。结论 :GPs的抗肿瘤作用与其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增强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蛋白组学方法研究加味乌梅丸治疗胰腺癌的分子机制。方法 对非肥胖糖尿病(non-obese diabetes,NOD)/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evere combined immune deficiency,SCID)小鼠接种人胰腺癌SW1990细胞,复制胰腺癌移植瘤模型。将20只荷胰腺癌移植瘤的NOD/SCID小鼠分为对照组、加味乌梅丸组,每组10只。加味乌梅丸组每日灌胃加味乌梅丸煎剂,对照组每日给予等容积无菌注射用水。给药20 d后处死小鼠,取移植瘤组织,提取细胞总蛋白,运用iTRAQ技术进行蛋白组学分析。结果 蛋白组学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加味乌梅丸组有12个差异蛋白质点,其中10个表达下调,2个表达上调,这些蛋白按照功能可分为细胞骨架相关蛋白、代谢相关蛋白、硒结合蛋白、酶类物质等。结论 加味乌梅丸抑瘤是多靶点、多途径的,肌球蛋白调节轻链2、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碳酸酐酶3、硒结合蛋白、高迁移率蛋白-17可能是其最主要的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单纯化学治疗及联合西黄胶囊治疗晚期肺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晚期肺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培美曲塞+卡铂/顺铂+西黄胶囊治疗)和对照组(培美曲塞+卡铂/顺铂治疗),每组30例,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评估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分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有效率、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西黄胶囊辅助抗肿瘤的疗效更佳,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且没有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对大肠癌术后化学治疗患者复发转移的影响。方法 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共纳入78例大肠癌术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化学治疗方案,至少连用6个周期;治疗组在常规化学治疗基础上口服加味香砂六君子汤。随访2年,主要终点为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次要终点为任何原因导致的死亡。用Kaplan-Meier法分析各组大肠癌术后累计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具有较高的1年累计无病生存率(97.44% vs 94.87%,P=1.000)和显著升高的2年累计无病生存率(92.31% vs 71.79%,P=0.018),治疗组无疾病进展生存期明显延长(P=0.021)。结论 加味香砂六君子汤能降低大肠癌术后化学治疗患者复发转移率,显著提高患者的术后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痰热清联合抗生素治疗食管癌术后早期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2例食管癌术后早期重症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及治疗组(26例),对照组给予抗生素、营养支持、对症处理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7天、第14天时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天数、第14天的治疗有效率、第28天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第7天和第14天,WBC、CRP、PCT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WBC、CRP、PC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第28天的死亡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痰热清联合抗生素治疗食管癌术后早期肺部感染疗效显著,能显著缩短病程,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开心散治疗乳腺癌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63例乳腺癌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艾司唑仑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开心散联合艾司唑仑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协作组编制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评分(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core 30,EORTC QLQ-C30)以及血清5-HT水平;在连续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PSQI、SDS、S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EORTC QLQ-C30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以及社会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5-HT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血清5-H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单纯艾司唑仑治疗,开心散联合艾司唑仑能更好地改善乳腺癌患者睡眠,升高血清5-HT水平,提高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消风散加减方联合依巴斯汀治疗风热型荨麻疹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63例风热型荨麻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n=32)和对照组(n=31),对照组患者口服依巴斯汀,治疗组口服依巴斯汀和消风散加减方,疗程2周。治疗前、治疗7 d末、治疗14 d末,分别观察两组患者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rticaria activity score,UAS)和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the 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治疗7 d和14 d末,分别观察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前和治疗7 d末,两组UAS及DLQ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末,两组UAS和DLQI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末和14 d末,两组UAS和DLQI均较前一时点显著降低(P<0.05)。治疗14 d末,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荨麻疹痊愈时间以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消风散加减方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急性荨麻疹疗效确切,其长期疗效优于单用依巴斯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康复新液保留灌肠预防宫颈癌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0例宫颈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5例。对照组进行单纯放射治疗,治疗组在放射治疗的同时予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治疗,随访1年,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放射性肠炎的发生时间、放射性肠炎分级、严重程度、药物毒性和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放射性肠炎发生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放射性肠炎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放射性肠炎严重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治疗组毒性及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结论 康复新液保留灌肠能明显推迟宫颈癌放疗后放射性肠炎的发生时间,降低其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不增加毒性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新藤黄酸(gambogenic acid,GNA)与阿霉素(adriamycin,ADM)联合作用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株,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检测细胞存活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4′,6-二脒基-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细胞核染色实验观察GNA与ADM单独与联合作用对乳腺癌细胞MCF-7凋亡的影响;膜联蛋白Ⅴ(annexinⅤ,AV)-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给药后乳腺癌细胞MCF-7凋亡率。结果 MTT检测结果显示,在GNA浓度为0.125~4μmol/L和ADM浓度在0.5~16μmol/L范围内,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细胞存活率随GNA和ADM剂量增加而降低,且联合用药组细胞存活率低于单独用药组。倒置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下,与对照组比较,细胞明显缩圆变小,染色细胞核破碎,呈现凋亡状态,而联合用药组凋亡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单独用药组。AV-FITC/PI双染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GNA与ADM单独和联合作用均诱导MCF-7细胞凋亡,与单独用药组比较,联合用药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1)。结论 GNA与ADM单独和联合作用均能诱导人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凋亡,且两者联合作用可产生协同效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