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1980~1989年对22个城市32个奶牛场10371头成年泌乳牛进行乳房炎病因及发病情况调查,并对其中3384头泌乳期奶牛的12660个乳区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查。结果,临床型乳房炎奶牛发病率为33.41%;隐性乳房炎奶牛头阳性检出率为73.91%,乳区阳性检出率为44.74%。采集2015份患乳房炎和健康奶牛奶样进行细菌学检查,临床乳房炎、隐性乳房炎和健康奶样病原菌检出率分别为85.37%,62.76%,36.60%,与奶牛乳房炎发生有密切关系的病原菌有12种。  相似文献   

2.
随着牛患乳房炎时奶电导率增高的发现,最近国外又设计出一种AHI乳房炎检测仪,据说诊断牛的隐性乳房炎效果良好,但其临床实用价值究竟如何,国内还很少报道。本试验是以体细胞计数为标准,将AHI乳房炎检测仪的诊断结果与六种乳房炎检验法进行比较,并对AHI乳房炎检测仪在不同乳温下检出的阳性比率作了比较。 (一)材料与方法 1.奶样的来源及采集方法:试验所用的奶样随机采自甘肃省武威地区五个奶牛场。受检奶牛临床健康,营养水平中等,乳房及乳头无肉眼可见的损伤。 从80头产后一个月至干奶前一个月的奶牛共采集奶样310份(每个乳区一份)。所有奶样都是在下午挤奶时采集的,先弃去头几把奶,再由乳头直接采奶30~40毫升于清洁的试管中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昆明地区奶牛业发展很快,奶牛总头数达12000多头。可是多年来,乳房炎不断流行,发病率可高达80%。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乳品质量也开始受到重视。因此,对奶牛乳房炎进行研究有很大意义,它不仅为乳房炎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也是乳品检验的重要内容。牛奶的微生物学质量对乳品业和消费者都有重要关系,在发达国家己列为质量和价格指标。1987年以来,本室由昆明第一农场、第三农场、海埂农场、官渡区职业中学农场和郊区奶牛专业户采取和送检93例临床乳房炎的306份乳样,进行了病原的分离和鉴定。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西方国家研究奶牛乳房炎已经100多年了,迄今为止,普遍认为控制此病的最有效措施仍然是挤奶后乳头药浴和干奶期乳房内注入药物。我们采用自己研制的乳头消毒剂——碘消灵和干奶期治疗药物——长效抗菌素油剂(TA—125)在现场进行乳头药浴和干奶牛治疗防治奶牛乳房炎的试验。报告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试验于1987年3月在合肥市保健奶牛场进行。共选黑白花奶牛109头,分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3头奶牛,对照组56头奶牛。两组奶牛饲养管理、年龄、胎次等基本一致,均系手工挤奶。在近两年内困其他原因两组奶牛分别被淘汰15头和10头。  相似文献   

5.
据我们对长春市郊区部分奶牛场(队)512头奶牛的调查,隐性乳房炎患病牛占49.5%,患病乳区占29.2%,给我市牛奶产量和质量以至乳制品的质量均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 为防治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已报道过的有乳区内药物注射、乳房基部封闭、乳头浴等方法,但多因麻烦费时,不易推广。  相似文献   

6.
当前乳房炎的传播,与大型奶牛场整个生产过程的集约化紧密联系。在一般的工业生产条件下,奶牛经常患乳房炎。已经证明,畜舍中动物稠密,会促进疾病发生。根据国际牛奶联合会的资料,平均约2%的牛患临床显著型乳房炎,而患隐蔽型的达50%。挤奶的自动化引起乳头尖损伤的增加,损伤的乳头尖对于病原性微生物的发展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7.
乳房炎是当前奶牛业的大敌。据国际牛奶联合会资料,奶牛患临床型乳房炎约占成年牛的2%。患隐性乳房炎(Subclinical mastitis)的则达50%。Blood等记载,一个乳区的发病率约占25%,其减少奶产量平均达30%;一头患牛平均可减少奶产量的15%。如在干奶期感染,产犊后减少奶产量为11%。Dobbins报导,美国1100万头奶牛,其中有  相似文献   

8.
早在1948年,国外资料就已宣告,应用不同的抗生素能治疗干奶期及泌乳期乳房炎。三十多年来,此种疗法有了很大的发展,累见报道。我国有关防治干奶期乳房炎的试验报道甚少,近年内仅见到重庆市井口农场育牧分场和上海奶牛研究所的报告。作者等曾于1981年在一个经常使用青、链霉素治疗且慢性乳房炎较严重的奶牛场,使用青、链霉  相似文献   

9.
乳炎清治疗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疗效观察刘纯传(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兰州730050)陈初茂霍杏桃陈志伟刘颖云刘玉芳孙丽琼兰海萍冼友好沈忠诚(广州市国营新洲奶牛场)乳房炎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霉形体等,据国外报道共有80多种,较常见的约有...  相似文献   

10.
奶牛乳房炎研究在西方已有百余年历史,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尚未能彻底解决。在乳房炎中又以隐性乳房炎危害最大。据我们1982~1989年不完全调查,北京、上海、杭州、郑州、开封、洛阳等地区奶牛乳房炎的头数阳性率〔经用杭州乳房炎试剂(HMT)检定〕分别达62.7%、63.0%、60%~80%、68.9%、69.7%和69.2%;乳区阳性率分别为31.0%、35.8%~51.2%、40.0%、44.7%、36.6%和48.2%。解决隐性乳房炎难度最大的问题是病因、病原复杂、感染率高及人为因素不易控制。防治隐性乳房炎的基础是加强饲养管理和挤奶卫生,在此基础上实行…  相似文献   

11.
乳房炎是奶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本病既可引起奶牛产奶量下降,又影响奶品质量,造成很大经济损失。西方一些国家对此病研究了100多年,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国对此病研究起步较晚,但进展很快,有不少单位做过细菌鉴定工作,有些科研单位也进行了疫苗和综合防治措施的研究。但由于引起乳房炎的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各种微生物的感染也因地区、牛群和时间的不同而异。本试验通过对临床型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了解了深圳地区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的病原种类及主要病原菌的区系状况;并通过药物敏感性试验,指导临床科学用药,以达…  相似文献   

12.
据美国报道临床型乳房炎每年占成年牛的2%,隐性乳房炎可高达50%左右。引起奶牛乳房炎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病原微生物,而其他因素,如年龄、泌乳期、季节、挤奶方式、饲养管理水平等亦可影响乳房炎的发生。我国在这方面报道很少。兹将1983年7月至1984年6月我们对杭州肖山某牛场隐性乳房炎情况调查报告如下,供作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前牛霉形体性乳房炎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特别是集约化的奶牛场其危害还是严重的。早在1960年英国的T.Davidson和P.Stuart等首次从发生牛乳房炎的病例中分离到牛生殖道霉形体。之后,由各种霉形体引起的奶牛乳房炎在各国都有报道。在美国,L.Carmichael、M.Fin-cher、H.Hale、D.Jasper等曾记载过霉形体性乳房炎的大爆发;在以色列(R.Bar-Moshe)、西班牙(B.Marcos)、加拿大(Ruhnke)、英国(Gourlay)和日本(清水)等均从乳房炎患牛分离出霉形体。1986年Ball等在北爱尔兰用从  相似文献   

14.
兰州两奶牛场乳房炎的细菌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乳炎是奶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世界各国均普遍存在。据国际牛奶联合会统计,患有临床症状的乳房炎牛只约占2%,隐性乳房炎则高达50%。Dobblin报道,美国有1100万头奶牛,其中半数患有各种类型的乳房炎。我国奶牛的乳房炎,随着奶牛业的发展,也显得越来越突出。据吴学聪调查京郊两群手工挤奶的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为37.3%。李增莒等也抽查了昆明地区三个牛场的奶牛,潜在型乳房炎平均为31.17%,  相似文献   

15.
两种左旋咪唑制剂对奶牛隐性型乳房炎的防治效果郭名荣,李玉然,欧秀华(华南农业大学广州510642)乳房炎是奶牛常见的疾病之一,会影响奶产量和奶品质,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利用免疫调节剂增强或恢复机体固有的免疫防卫能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  相似文献   

16.
链球菌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重要病原菌,其中无乳链球菌(S.agalactiae)、停乳链球菌(S.dysgalactiae)和乳房链球菌(S.uberis)是奶牛乳房炎主要的致病性链球菌。为同时、快速地检测牛奶样品中这3种重要链球菌,本研究根据无乳链球菌sip基因、停乳链球菌Mig基因及乳房链球菌pauA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同时以细菌16S rRNA基因为内参,建立了多重PCR检测方法,并进行条件优化。结果显示,该方法最佳退火温度为58℃,最佳扩增循环数为25个循环,本方法同时检测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及乳房链球菌时,检测限分别为1×103CFU/m L、1×103CFU/m L及1×104 CFU/m L,灵敏性高。该方法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等10种菌均无交叉反应,特异性好。模拟样品结果显示,当奶样中3种菌的初始浓度均为1 CFU/m L时,37℃增菌6 h即可检出乳房链球菌,增菌8 h以上3种菌可全部检出。结果表明,该多重PCR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灵敏性,对同时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7.
引起奶牛乳房炎的微生物达数十种之多,其中包括细菌、真菌、霉形体、病毒等等。为了进行感染病原的检定,美国奶牛乳房炎委员会1981年;澳大利亚农业常委会家畜卫生委员会,都根据该国具体情况制定了“牛乳房炎微生物学或细菌学诊断程序”。我国至今尚未制定类似的统一程序,以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奶牛乳房炎检菌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吉林农大奶研室自行研制的J—Ⅰ乳腺炎速测试纸,用其检测奶牛隐性乳腺炎,并与LMT诊断液进行了比较试验。 (一)试验材料 1.试验奶牛:选定不同的饲养条件和挤奶方式的A、B两个奶牛场。随机抽测243头(初乳期至干乳期前)临床健康的个体。 2.奶样采集:放弃第1、2把奶后取样,乳汁无外观变化。 3.J-Ⅰ乳腺炎速测试纸:系吉林农大奶研室  相似文献   

19.
奶牛乳房炎作为一种多因素性疾病,除了易感牛、病原微生物与环境卫生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外,其复杂性还表现在致病菌的多样性。迄今为止,人们已经发现引起乳房炎的病原菌多达130余种,其中包括多种细菌以及真菌、病毒、霉形体等。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因地区及卫生管理状况的不同而异。临床上以葡萄球菌和链球菌较为常见,约占总致病菌的90%~95%。由于卫生管理方面的原因以及病原学上的复杂性,要想从根本上消灭这一疾病是相当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在充分了解某地区(某场)病因、病原及流行病学特征的基础上,针对性地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使乳房炎得到比较有效的控制,把临床型和隐性型乳房炎的发病率降低到一  相似文献   

20.
为了查明甘肃某奶牛场乳腺炎的流行病学情况,以便有效地防治乳腺炎。本试验对该奶牛场进行了临床乳腺炎和隐性乳腺炎发病率调查,对采集的125份临床型乳腺炎奶样进行了细菌分离鉴定,对鉴定出的5种主要病原菌进行了药敏试验,同时对分离鉴定出的无乳链球菌进行了血清型分布研究。结果显示,该牛场临床乳腺炎的头发病率为9.68%,隐性乳腺炎头阳性率为18%;在125份奶样中共检出细菌128株,细菌检出率为93.6%,病原菌区系分布主要为大肠杆菌41株(32.03%)、无乳链球菌25株(19.53%)、肠杆菌14株(10.94%)及停乳链球菌2株(1.56%)等。无乳链球菌血清型分布结果表明,该奶牛场无乳链球菌主要有2个血清型,其中Ⅰa型18株(占72.0%),Ⅱ型7株(占28.0%);药敏试验结果表明,5种主要病原菌均对克林霉素、万古霉素和利福平有较强的耐药性,耐药率在50%~100%,而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等较为敏感。总之,本试验结果对于奶牛乳腺炎的防控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