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程来看,马克思对个体与共同体关系问题进行了探索,这一探索同马克思唯物史观思想创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问题这一新路径出发,马克思考察了人类历史并得出了以下新景象:资本主义之前的共同体是自然共同体,是个体依附于共同体的社会;资本主义的共同体是虚幻的共同体,是个体与共同体相互敌对的社会;而资本主义消亡后的共产主义社会则是真正的共同体,是个体与共同体两者关系实现统一的社会。这一问题在历史的和地理的维度、实践的和辩证的唯物主义的维度以及价值批判的维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对社会控制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社会学家罗斯,他从人的基本属性入手探讨了社会中的个人和社会秩序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社会控制是人类自觉的、有意识的、能动的行为,是一种自我约束和平衡机制的建构。罗斯的社会控制观对我国转型期的社会控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根据转型期社会的特点,我们应当贯彻适度和多元的社会控制方略。社会控制与个体社会成员的行动之间存在着相互构造的关系,它本身不是社会发展的目的,通过社会控制机制帮助社会成员获得自由,提高他们自我管理能力,从而从总体上达到自由、秩序和活力的统一才是和谐社会控制的旨归。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的农业社会历史阶段中,人是消融于共同体之中的,没有"自治"与"他治"的问题。一些对农业社会中的生活状态的现代性解读认为,那个时候存在着自治,实际上是不实的。自治与他治的问题是产生于现代化进程中的,首先是因为人有了自我意识,其次是因为在社会分化中产生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才产生了自治与他治的问题。自治从个体的人到群体到组织再到民族国家,有着各种各样的表现,而他治也同样有着层层展开的结构,但个人主义是其逻辑源头。在政治上,现代社会中的自治是与民主联系在一起的,而他治总是让人首先想起法治。尽管在实践中有着诸多难以罗列的表现方式,但总的说来,自治与他治构成了一种矛盾,也只有辩证法能够帮助我们理清自治与他治的关系。然而,这对矛盾的出现和存在,是与特定的历史阶段联系在一起的。随着全球化、后工业化运动的兴起,自治与他治的所有争论都正在失去价值。因为,作为自治与他治相融合的形态——合作治理正在生成。  相似文献   

4.
“单位社会”的瓦解引发了人们对城市新型共同体的呼唤。杭州社会复合主体的建构无疑是一次构建城市新型共同体的探索。它不仅建构了中国特色的政府与社会间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体化与社会化的融合,而且还推进了社会结构的现代转型与公共精神的有效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种城市新型共同体的社会复合主体仍有着一些需要讨论与解决的问题,如社会系统分化、组织的法律性质和组织成员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5.
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新时期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也是国家治理和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研究对象。基于对S省Z市“民生微实事”项目的案例分析,提出“能力建设-惯习积累-信任强化”的分析框架,揭示了多元主体成长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机理,丰富了“主体关系”和“行动方式”的研究视角。研究发现,多元主体基于资源优势互补与主体责任再塑加强了能力建设,能力的提升使其有意愿并且能够建立合作关系;政府通过规则调适以及持续的参与激励来培养多元主体的合作惯习,有助于促进合作行动;共同议题下的利益相容和由参与效能感形成的良性循环会强化信任,进一步增强多元主体间的合作关系和合作行动,进而形成稳定、可持续的合作治理常态,使社会治理共同体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6.
变革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有效手段。基于社会治理共同体内涵与运行框架的建构,分析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逻辑机理,归纳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路径。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路径主要包括加强顶层规划设计、更新价值理念、强化党建引领、构建一体化运行体制、加强多元主体合作治理、完善资源保障等。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路径的建构,力求聚合多元主体力量,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协调各种社会关系,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实现社会善治,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张铭  胡勇 《实事求是》2001,(6):25-27,35
道德是以特定社会共同体中社会交往的合理性为对象的一套评价标准和尺度 ,它建立在主体自我选择的基础之上。道德范畴体现了个体与社会、客观性与主观性及流变性与继承性的统一 ,由此造成了考察一个社会中道德状况的复杂性。我们应从道德的本质、外延及功能等多种角度全方位地考察一个社会的道德及水准。一、道德反映着一个社会中关于善恶评价的一般倾向性 ,但它的最终作用对象是个别人的行为 ;道德的本质表现为道德行为的自我选择性 ,即对于合乎道德尺度的行为的选择 ,不是出于外在的、不可控制的或不可理喻的力量 ,而是根源于主体自觉的、…  相似文献   

8.
公共性问题在现有的理论研究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试着从人的公共性角度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进行论述。作为现实个体的人,都是以社会共同体的存在为前提的,从这个层面讲,人本身就是公共性的人。社会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状况与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存与发展是紧密相连的,人的公共性的存在状况又对社会共同体有巨大的反作用,因而对特定时代条件下的人的公共性给予应有的关注,对促进人的自由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社会学和人类学在研究文化时,常常不自觉会陷入到两种截然相反的理念立场中去。其中一极理念认为,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们运用自由意志建构了社会空间,并在这种空间中行动,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对于人们行动的解释要从行动者自身对于社会空间和现实的理解去探求和阐释,也即寻求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汝立  刘帅顺 《求实》2022,(1):27-42
社区信任是建设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前提条件。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行政信任和人格信任两种截然不同的信任机制。行政信任是指对社区行政组织的认同,行政主导、行政在场和行政加冕程序强化了行政信任的生产与再生产,使行政信任具有了可迁延性。人格信任是指对社会组织这一外来治理结构的总体性疏离和对其中个体行动者的特殊化信任,具体化信任、功利性信任和总体不信任是人格信任的基本特征,因此人格信任具有不可逆性。超越对社会组织的人格信任需要从建立总体性关联、把社会组织推到前台、提升服务自主性与专业性、加强制度宣传与公民教育等四个方面着手。唯有如此,才能走出社区治理的"共同体悖论"困局,真正发挥社区信任的治理功能。  相似文献   

11.
李小月 《新长征》2011,(11):59-61
一、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和谐社会构建的意义 1、社会责任感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社会责任感是指一个人认识到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履行责任和义务。具体表现为把思考对象由自我扩展到社会,还表现为个体对社会生活的参与行为。人的社会责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  相似文献   

12.
后冷战时代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人类面临日益严峻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和治理赤字。以利己个体为核心理念和逻辑起点的近代西方文明由于包含着个体与类、自我意识与类意识、主体与他者等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已经无法继续有效应对这三件大事。中国共产党一诞生就具备了不同于近代西方文明的思想基因,即扬弃了个体本位的马克思主义社会本位思想和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继承而来的群体本位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在以全新视野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基础上,将与生俱来的这种思想基因与新的时代条件下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改善全球治理的实践要求相结合,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和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中国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13.
个体腐败是反腐倡廉研究的基本分析单位,然而微观个体腐败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制度性与环境因素。强势政府对公民监督与反抗力量的劫持,致使政府与社会的力量处于失衡状态,政府中个体腐败因子日渐滋长;政府组织对公职人员尤其是下级行政人员的某些人格抽离,导致有的公职人员道德判断能力的磨灭;有的不道德的社会环境不断培养出人格扭曲的个体,使得大量怀有腐败动机的个体进入公务员队伍,同时致使社会共同体日渐丧失了对腐败进行监督与反抗的意识与能力,甚至使有的人表现出对腐败文化和腐败行为的认同与包容。因此,政府组织与社会系统的多重变革是当前解决官员腐败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4.
“社会治理共同体”将“社会治理”与“共同体”叠加使用,是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概括和延伸。社会治理共同体是为了营造安全、稳定、和谐、共享的社会环境,治理主体通过平等协商、权责界定和协同合作等方式,在基本利益一致基础上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情感联合体、利益联合体和命运联合体。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这是一种更加趋于融合型的社会建设思路,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从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四个方面推动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实践,有助于凝聚人心,助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社会治理共同体”将“社会治理”与“共同体”叠加使用,是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概括和延伸。社会治理共同体是为了营造安全、稳定、和谐、共享的社会环境,治理主体通过平等协商、权责界定和协同合作等方式,在基本利益一致基础上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情感联合体、利益联合体和命运联合体。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这是一种更加趋于融合型的社会建设思路,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从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四个方面推动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实践,有助于凝聚人心,助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将“社会治理”与“共同体”有机叠加使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是一种更趋于融合型的社会建设思路,有着严密的理论逻辑、深刻的历史逻辑和清晰的现实逻辑。基于此,文章拟在“政党—政府—社会”视域下阐述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实践路径,以提升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推动多元主体的共建共治共享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13,(21):8-8
社区工作直接面对广大居民群众,直接关系着党委、政府的形象,也是加强社会管理的基础。要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社区工作,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要切实减轻社区负担,让社区回归本位,管好该管的事、干好该干的事,  相似文献   

18.
杨伟民 《当代工人》2011,(18):10-11
我们都在共同体 知情权仅仅是公民应该拥有的政治权利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不承认并切实保障公民的其他政治权利,单纯的知情权很可能陷入某些困境。公民应该拥有知情权的依据是:个人依据知情权所要知道的事情,是他所在的共同体——社区、地区、国家、国际社会——的事情。共同体内有很多公共事务需要处理,其处理方式和处理结果,  相似文献   

19.
学生良好的个性应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个人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二是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它要求个体能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及其对社会的责任。学校教育在对学生良好个性培养上,应把握好如下几个方面,以期达到育人功效。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为社会治理的中国道路制定了具有战略意义的规划。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内涵体现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社会治理质量的衔接性要求。在实践中,社会治理模式需要在以自治为原则的治理主体及其结构、以法治为基础的保障体系、以道德为基础的传统路径等三个层面,构建均衡性的制度与技术支持,而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未来取向是健全自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三位一体行动原则,打造多元立体的行动路径,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