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前,由察哈尔学会与GBD公共外交文化交流中心联合主办的"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抗日战场图片展"在京开幕。据GBD公共外交文化交流中心董事长马振轩介绍,参展的照片是从美国国家  相似文献   

2.
大体来看,公共外交的实践要普遍早于公共外交这一概念的出现。这对中印两国来说也是如此。中印公共外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上半叶。公共外交在中印近距离认识对方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真实的印迹。目前,中国开展对印公共外交非常必要,但却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不利因素。中国开展对印公共外交的当务之急是,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对印公共外交政策,将其提升至发展中印关系的国家战略高度。  相似文献   

3.
张立 《南亚研究季刊》2012,(4):21-26,91
本文旨在论述发展中印公共外交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开展对印公共外交提出建议。本文强调,在中印相互依赖加深与双方互信不足并存的背景下,加强公共外交正当其时。这既有助于在国际上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也是推进两国合作的必然要求。同时,本文还较为系统地从战略目标、工作内容、实施主体、目标对象、重点部门以及资源投入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操作建议。  相似文献   

4.
公共外交是中国对拉美外交战略布局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公共外交在新中国成立后的20年里发挥了中国和拉美最初接触的桥梁作用,为中拉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后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中拉关系的"跨越式"发展,中国政府积极布局对拉美公共外交。中国对拉美公共外交立足于国际广播、教育与文化交流两个层面,通过多种渠道展开,且目标各有侧重。在国际广播层面,中国以电台、电视台、互联网和报纸杂志为主要新闻媒介,努力传递信息和澄清事实;在教育与文化交流层面,中国通过开办孔子学院或课堂、吸引留学生和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同拉美民众进行双向对话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增进了解和培植信任。通过对拉美开展公共外交,中国塑造了在该地区的良好国家形象,提升了软实力,缓解和消弭了西半球的"中国威胁论"论调,为中拉政治经济关系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经过60余年的发展,中国对拉美公共外交体系初具雏形,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日本民众对中国日益增长的认识偏差和部分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已经成为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对日开展公共外交旨在通过信息和文化交流活动加深中日两国民众的相互认识和理解,促使日本媒体与公众能以更加客观的态度来看待中国,帮助日本人民了解历史真相。中国对日开展公共外交,总体来说取得过一定的成绩,但仍有缺失,不能适应新时期改善中日外交关系的要求。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采取新的措施,包括充分重视媒体的作用;积极开展教育文化交流;加强对内开展公共外交等。  相似文献   

6.
日本一贯重视对东盟公共外交,安倍政府再次上台后,对东盟公共外交在机制、内容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特点:通过高层公共外交强化对东盟公共外交机制,以政府开发援助和对外文化交流为基础丰富了对东盟公共外交内容,以妇女、青年和意见领袖为抓手拓展人脉网络。安倍所采取的系列公共外交举措成效明显,增强了日本在东盟的存在,也优化了其在东盟的舆论环境。面对日本东盟公共外交的迅猛发展,中国应坚持"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周边外交,进一步优化对东盟公共外交机制。  相似文献   

7.
朱航 《亚非纵横》2010,(3):11-16
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通过信息传播、文化交流、大众媒体、民意调查和支持非政府组织等形式影响国外民众,扩大本国政府、公民与国外民众的对话,减少他国公众对本国的错误观念,提高本国在国外公众中的形象和国际影响力,进而增进本国国家利益的外交方式。世博会为我国开展公共外交提供了一个盛大的平台,也成为中国面向全世界的“公共外交”新舞台。  相似文献   

8.
中国对韩公共外交有助于朝鲜半岛的安全与稳定、中韩两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以及两国文化的和合共生.中国的对韩公共外交有着以下主要特征:两国高层领导在此议题上高度良性互动,人文交流是主要纽带,与互联网相关的企业、精英与主流媒体则是突出舞台.面对问题和挑战,中国对韩公共外交的社会基础与文化交流方式有待改进,美国、日本的竞争与韩国的民族主义情绪等问题不容低估,中国在朝鲜半岛安全与统一这个议题上的舆论也构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对此,中国应进一步夯实对韩公共外交的社会基础,升级对韩公共外交的文化交流方式;管控美日的负面影响,不刺激韩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优化在朝鲜半岛安全与统一问题上的议程设置,化被动为主动.  相似文献   

9.
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及其体系构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通过对外信息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等方式,对他国民众进行说明、说服工作,旨在创造有利于本国的国际环境,进而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作为传统外交的重要补充,公共外交的价值日益为世界所认同。中国真正开展公共外交的时间并不长,建国初仅限于单一的宣传,冷战后开始建设自己的公共外交体系,总体来说取得过一定绩效,但仍有缺失,主要表现为重硬权力轻软权力、政策姿态内向、目的意识不强等。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做出新的尝试,包括改变思路,构建个性公共外交机制;有的放矢地改变“观念市场”;确立“精英效果理论”;转守势为攻势。  相似文献   

10.
张斌 《东南亚纵横》2014,(11):14-17
本文探讨发展和创新中国对东盟国家公共外交的策略。在开展与东盟国家外交方面,可以重点考虑发展和创新公共外交的主体、形式及内容等方面的创新:发挥国家领导人及重要领导出访周边国家及参加重要首脑会议带来的聚焦效应;搭建中国思想库对于政策理念的传播平台;突出发挥东盟各国华侨华人的作用;创新国际交流及教育文化交流项目;重视对东盟国家的文化外交,重点以文化为纽带,进行人文交流。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全民关注外交,不同形式地参与外交。外交已不仅是政府之间的事,公共外交应运而生,内容广泛,其间,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化交流成为人与人心灵和情感的桥梁;成为国与国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对中国整体形象的传播,发挥着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重强调中国和印度开展多边外交合作的必要性;回顾了中印双边协调机制和"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建设进展;提出经由中印战略对话发起合作倡议,通过"金砖国家"机制凝聚共识,在二十国集团和联合国框架下构建中印多边外交合作机制的构想。  相似文献   

13.
1940年11-12月,戴季陶访印期间在中国学院和中华佛寺勒石为记,强调佛教之于中印双方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这两块碑志已成为中印两国抗战时期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我们将以这两块碑志为例,进一步探讨近代中印双方以佛教作为文化交流纽带的共识是如何形成的,而且这种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共识是否还具有当代价值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谭中 《东南亚》2009,(1):72-78
“中印学”(中印研究)应该根据季羡林“天造地设”的话深刻认识中印之间的特殊关系,深入研究中印文化交流使得中国大变样的具体细节,使这一历史成为“地缘文明范式”典型,可以成为今后发展中印关系的指南。  相似文献   

15.
2015年3月22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和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第五届“公共外交北京论坛”在北外召开。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致辞,中国公共外交协会驻会副会长龚建忠、南加州大学教授尼古拉斯·卡尔、国家行政学院国际部主任董青、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长陈名杰、北京市世园会事务协调局副局长叶大华分别以主旨发言的形式,就本机构公共外交事业发展介绍了经验。  相似文献   

16.
马来西亚华人在推动中国对马公共外交绩效的功能角色主要有:扮演中马文化交流的信使和中国外交理念及国家形象的代言人,成为架起中马双边经济合作的桥梁。不过,马来西亚华人在中国对马公共外交方面也存在一些客观制约因素:如华人群体对南海等涉及两国核心利益的刚性矛盾的无能为力、其政治及社会影响力受到种族意识的干扰、对“中国”法统问题存在认知差异以及马华社会长期出现的分裂现象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作为传统外交的补充,公共外交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同国内外非国家行为体合作与国外公众建立联系、交流文化,以促进对本国理解的新型外交形式。广义上的公共外交包括一国政府直接对国内公众进行的活动。目前学界关于公共外交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涉及公共外交的概念、模式、实践、效果等。就国家公共外交的实践而言,学者们多集中于研究美国、中国、日本等大国公共外交的开展,而对于中小国家的公共外交研究明显不足。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第一大国和世界最大穆斯林国家,1998年金融危机和民主化后,印尼国内面临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安全问题,被认定为弱国家,2001年巴厘岛爆炸案后,国际社会甚至质疑印尼是否已是失败国家,使印尼面临国家认同和国际形象的双重危机。但近年来,印尼经济迅速发展,国内政治安全问题缓和,国际形象极大改善。印尼如何重塑国内认同和国际形象,并将两者统一于公共外交中?印尼公共外交的路径是怎样的,存在什么问题?本文将从印尼公共外交的目的与特点、路径选择和制约因素三个方面对印尼公共外交进行分析,探讨公共外交与国家认同和国际形象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澳大利亚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一系列公共外交品牌活动.就发展动因而言,澳大利亚发展公共外交是其中等强国地位尤其是顺应地区战略格局演变的内在要求,是其树立积极正面和负责任的国家形象,以及增进国内社会对世界了解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全球公共外交间激的结果.在发展局限上,澳公共外交的全员参与意识不足,其组织体系、运作机制、战略规划力和执行力都有待提高,传播体系和品牌活动还有许多缺陷和亟待解决的挑战,当然最根本的因素还是其国家外交战略的内在缺陷.  相似文献   

19.
奏响中印合作的主旋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中印友好年”。中印两国的民族复兴同处于当今以和平、发展与合作为主题的时代,双方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和平外交理念,具有“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优势互补的厚实基础,中印友好关系必将迎来新的高潮。  相似文献   

20.
本文意在通过对非政府组织在外交中的主体角色和策略行为的分析,来揭示其在公共外交和国际政治中的政治效应。本文认为:非政府组织作为非传统外交中的行为主体无法用"公众"一词来表达,非政府组织作为组织化的"公众"给国家政府带来了巨大的价值塑造和权威竞争上的压力;同时非政府组织还给国家政府的形象和价值追求塑造了评判标准;非政府组织的"逆外交"活动也使其在与国家政府的博弈中扮演权威和价值理念的主导者、灌输者和塑造者的角色。非政府组织在非传统外交中扮演的角色主要可分为三类:受国家政府委托或与政府有紧密联系,承担政府公共外交职能和任务;政治联盟或者伙伴,乃至是雇佣关系;跨国治理、跨国倡议或动员网络。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外交中的角色作用带来了重要的政治效应:即酝酿着新型权力政治、"逆外交"政治、社会中心政治的呈现,并推动国家政治向非国家政治演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