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民族文化译介与传播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从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文化翻译,其关注度目前尚有不够。异化翻译观能有效地保存源语言的文化元素,从异化翻译观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民族民俗文化译介的策略与传播意义,以弘扬民族文化,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王虹光 《理论月刊》2012,(10):92-95
后殖民翻译理论家倡导用抵抗式翻译来冲击英美语言文化霸权,却忽略了弱势民族自身的能动作用。弱势民族可以利用对外翻译进行自我言说,主动地书写自我身份,谋求与他者建立间性对话关系。中国在对外翻译实践中,一方面要避免西方中心主义所造成的自我东方化,另一方面也要尊重译语文化,使得以翻译为媒的对外文化传播走向伦理。  相似文献   

3.
广告作为一种应用学说,它本身就是充满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大的创造性。广告中的商标翻译应力求表达准确,达意。本文指出,商标翻译的准确性不在于是一种一一对应的词意、句意的转换,而是在于把握其不同社会文化、语言、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在商标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包含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要反映出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赵丹 《湖北社会科学》2014,(2):93-95,99
文化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元素,而对富含哲学伦理的儒家典籍的译介可以有效确立本民族的文化身份,提升国家形象。在梳理儒家典籍海外传播的过程中发现,传统译介存在被扭曲割裂的现象。在文化自觉意识的关照下,应该根据不同的受众来翻译儒家典籍,进一步满足西方受众阅读中国典籍的需要,最终实现中西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5.
传教士法学翻译的历史文化语境及其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文化语境是传教士译介西方法学活动开启、促进和发展的最基本动因,但特定语境因素和译者因素又制约译介活动的选择与发展。传教士在特殊文化空间中所形成的文化立场和文化心理影响着法学译介中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选择。而西方法学的译介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造成极大冲击,改变了世人的知识结构乃至思想观念,丰富了作为文化载体的汉语语言。  相似文献   

6.
近现代西方俗文学的引介,是目前学界中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而林纾对哈葛德小说的大量翻译,正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证。从精英文化的标准看,哈氏小说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均非上乘之作,然林纾对哈氏小说仍表现出巨大热情。经过林氏之手译的哈氏小说在中国曾风行一时,中西方俗文化层次上审美意识的暗合乃是其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7.
翻译工作作为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交流的纽带,是文化传播的必经之道,是决定文化传播效果的直接因素和基础条件,从某种角度讲,也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体现。今年8月初,在北京奥运会举办之际,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将在上海召开。全球翻译界、文化传播界的精英将齐聚上海,参加这一首次在亚洲、在中国举行的国际翻译界的盛会。  相似文献   

8.
多元化视野中的文化冲突与共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闫少华 《求索》2010,(1):72-73,76
从社会学角度,文化是一个社会共同体的习惯、习俗、礼法、规约等民族传统,它是在社会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民族心理积淀和民族性格,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路向和社会成员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一个民族社会制度变迁主要来自于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所以,在研究民族社会发展时,需要考察异域民族文化模式对本民族文化所作的修正。由于文化的社会学特质,使得它在不同领域间的传输以及促进文化间的同化与异化成为可能。文化的这种同化与异化功能就是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借鉴、交融与共生。当然,由于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异质文化在交流过的文化冲突将不可避免。于是多元化背景下,促成不同文化间的融合与共生将成为文化发展的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9.
申波 《岭南学刊》2016,(4):117-122
建立文化认同的基础有多种因素,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由民族传统文化形成的文化心理结构以及现实政治的需要,即便是现实政治的需要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积淀。儒学在汉代之所以能够广为传播,除了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推广以及众多儒生的努力,从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看,还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即表现为西周礼乐文化的华夏民族在数千年文明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和精神追求,必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0.
刘玉梅 《前沿》2011,(3):155-157
和谐的、美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必然使民族团体产生从众心理。和谐文化作为一种信仰和理想,它支撑起人们的精神世界,给人们以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力量。民族心理现象则是社会因素的结果,是人的高级心理过程的体现,是人类的文化成果。民族心理与文化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包含。  相似文献   

11.
外宣翻译的目的和跨文化传播特征决定了民族地区的外宣翻译一定程度上也是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路径。要达成文化传播目的,民族文化的外宣翻译需要综合应用受众策略、选择策略、淡化策略等多种策略,结合侗族文化对相关策略进行了详细阐释。  相似文献   

12.
哲学观是文化的核心问题。它是一个包涵宇宙观、时空观、价值观、民族心理、民族个性、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相对完整的综合体。一个民族的哲学观是文化的深层结构 ,具有持久性的稳定性。中西方民族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制度、文化心态、历史进程的不同 ,因而在人类发展道路上所形成的哲学观也就有所不同。研究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哲学观及其相互关系 ,对于认识中西文化的本质和历史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一、中西哲学观起源的比较国学大师钱穆在研究中西文化的源头时称中国文化为“一脉分张” ,西方文化为“诸流竞汇”。中国儒、释、道三…  相似文献   

13.
张琰 《前沿》2014,(17):21-23
本文提出,构建客观而全面的图式是使得西方人理解接受中国文化的根本。中国文化走向西方世界需要有一套系统的传播策略和方法,即运用巴特利特提出的图式理论将中国文化进行分层次传播。本文通过多方面例证先后对中国传播层次、具体传播理念及传播方式进行探讨。同时,本文以诗词为例针对文学传播中应注意的翻译原则和方法提出具体策略,并对孔子学院的办学方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化产品的翻译工作是民族文化走出去的第一步,对民族文化准确到位的翻译有利于其准确表达民族文化的内涵,是发扬和传播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本文以羌族英雄史诗《泽基格布》为例,探讨民族文化在英文翻译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应该注意的问题,力求对促进民族文化翻译工作有一点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5.
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是"西学东渐"的一个重要内容,以翻译出版西书、传教士传播、留学归国人员传播为主要形式,是推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一股重要力量。其在思想文化、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中西方跨文化译介传播中一直是以西方文化为强势主体。西方中心主义不仅是西方译介传播主体一直持有的意识、理念和理论自觉,而且在中国对外译介传播主体一方,也自觉不自觉地深受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赛珍珠是第一位翻译全本《水浒传》的西方译者,她长期在中国生活,对中国文化怀有深厚的情感,在英译《水浒传》时以反西方精神帝国主义为宗旨。但即使如此,她也在不自觉中以美国东方主义的潜在意识,在其译本中嵌入西方中心主义的内涵元素。新时代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亟须在中国文化外译传播中增强去西方中心主义的主体自觉。这其中,不仅要“去”西方中心主义直接、显在的呈现与影响,而且要“去”其间接、潜在的呈现与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文化的网络化生存与主流文化氛围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宇 《前沿》2011,(3):187-190
网络化对主流文化氛围的形成和发展构成的优势与挑战并存,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文化存在方式变革的基础条件,文化的生活本色使网络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更为深刻持久,文化的网络化生存具有传统传播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文化传播中西方意识形态影响的逐渐加深,文化传播呈现出更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构成主流文化氛围的要件包括制度要件(指导思想、法律法规、发展战略)、主体要件、媒介要件、客体要件等四个部分。合理利用文化生存的网络化潮流,推进主流文化氛围的建设和发展可以从文化的各个领域展开。  相似文献   

18.
马晓华 《前沿》2005,(1):177-178
20世纪中国文学对欧美文学思潮的借鉴与融合服务于文学的功利性目的 ,是主动的、有意味的选择 ;与中国特定的文化语境相结合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对中国文学形成的影响也就发生了质的变异。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主义是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借鉴 ,是现当代文学现实主义主潮中的一种变奏 ,它的消长起伏隐喻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和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19.
对经济全球化下中国文化安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部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世界历史的本质是文化和文明。现代社会的发展在根本上是文化性的,是文化的扩展、征服与认同,是文化的融合与沟通。西方资本主义对经济全球化的主导性在文化上就表现为文化帝国主义,它对非西方的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主权进行着猛烈的侵蚀、同化和控制,使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主权与文化发展受到了  相似文献   

20.
村民自治的视角: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民自治的过程,就是实现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它不仅逐步改变着少数民族的传统政治文化,而且在逐渐形成一种民主的文化氛围,正在对广大少数民族村民进行民主观念的传播与政治参与技能的训练。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与村民自治相适应的政治社会化还存在许多问题:村干部政治社会化的弱化,少数民族村民政治参与的主渠道不通畅,大众传媒的有限性。因此,必须加强国家政权在政治社会化中的主导作用;拓宽少数民族村民参与村民自治的渠道和途径;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作用;加强大众传媒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