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庄子·逍遥游》的主旨,自古及今约有六种看法: (一)任性逍遥说。向子期、郭子玄《逍遥义》、王先谦的《庄子集解》、刘武的《庄子集解内篇补正》,都主这种看法。 (二)至人无己说。交道林:“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转引自郭庆藩:《庄子集释》)宣颖:“逍遥游主意,只在圣人无己。”(《庄子南华经解》) (三)无待说。王夫之:“无待者,不待物以立己,不待事以立功,不待实以立名,小大一致,休于天均,则无不逍遥矣。”(《庄子解》)  相似文献   

2.
对七处《荀子》旧注提出质疑,试着从新的角度来补苴前人的说解:“柬理”即“简选于礼”;“言辩而不辞”即“言语明晰而不乱”;“恭敬繜绌”即“(行)恭敬趋法度及退让之事”;“胠于沙”即“止于沙”;“约者”即“俭约者”;“先祖当贤”即“先主称为贤才”;“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即“学者非必仕,而仕者必学”。  相似文献   

3.
王树枏以“大同”解庄,首次将“大同”的概念与庄子“至德之世”相结合,其解庄模式多围绕“大同之道”、“大同之化”、“大同之本”、“大同之盛轨”等相关术语,来解释庄子的无为至德思想.值得注意的是,以“大同”解庄的思路并非都是对庄子原意的曲解,其所引进平等、自由的观念,赋予《庄子》以新意.此外,以“大同”解庄不仅与康有为的《大同书》相表里,同时受到胡适所言庄子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不仅继承了韩愈、苏轼等人援庄入儒的传统,更为庄学思想注入新鲜血液,迎合了时代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4.
据毛志成先生讲,庄子一生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有三个,即“无”、“忘”、“化”。毛先生说:“懂一点庄子,将使我们活出个真潇洒来。”相信您读过《现代人应懂一点庄子》后,会有所感悟。  相似文献   

5.
《春秋》2001,(3)
根据记载,孔子的体态、相貌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1)身材高大。《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长九尺六寸”。周制一尺合十九点九一厘米,九尺六寸约等于今一百九十一厘米。(2)上身长,下身短。《庄子·外物》说孔子“修上而趋下”,即上身长下身短。(3)驼背。《庄子.外物》说孔子“末偻而后耳”,“末偻”即驼背。但孔子体质强健,驼背并非病态。(4)胳膊长。《孔丛子·嘉言》说孔子“修肱”,即长臂。《论语·乡党》谓孔子“趋进,翼如也”,是说孔子胳膊长,走起路来像鸟儿展翅一般。  相似文献   

6.
关于《逍遥游》,历来有不同看法。关锋认为庄子在《逍遥游》中“举出了‘绝对自由论’的旗帜”,“转化成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内篇译释和批判》下引同)束景南同志一方面同意关锋的观点,说“《逍遥游》集中反映的是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另一方面又说达到绝对自由的“途径,庄子在《逍遥游》里并没有正面回答,他只提出了问题,嘎然一笔收住,留下了这个谜,在《人间世》,特别在《大宗师》里才揭出了谜底,”(《哲学研究》1979年11期)不同意关锋“无己”是达到“绝对自由”的方法这一观点。这里涉及到《逍遥游》的主旨,庄子追求什么,如何实现,以及庄子哲学性质等问题,实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本文谨抒管见,就教于大方之家。《逍遥游》重点是论述人与自然(包括社会)的关系,阐明庄子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普遍看法,是世界观,实质讲的是认识论。不过庄子不象一般哲学家用抽象的概念和三段论式来说明哲理。他是一个富有诗人气质的哲人,象有些先秦哲学家一样,总爱通过娓娓动听的故事,寓言式地表现深邃的思想。“寓言十九。”《逍遥游》典型地体现了这  相似文献   

7.
中国书画的传统思想观念历来是“人与自然 ,玄同彼我 ,冥于大通”(《绘事微言·画有自然》)。这种见解均出自支配中国人思想二千年之久的儒、道两家。孟子说 :“万物皆备于我” ,“上下与天地同流”(《尽心上》) ,又说 :“吾与日月参光 ,吾与天地为常。”(《在宥》)庄子则说 :“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又云 :“人与天 ,一也。”(《齐物论》)这正是传统书画家们所崇倡的“天人合一”。自古鉴赏家曾将中国绘事的优劣分为五品 :“自然者为上品之上 ,神者为上品之中 ,妙者为上品之下 ,精者为中品之上 ,谨而细者为中品之中。立此五等 ,以…  相似文献   

8.
在《庄子》中,技作为显示人特殊才能的现实活动,特点是巧、精能,其意涵是与道相悖的。技伤物、乱世、害生,技中不能见道。但在《养生主》、《达生》等篇的能工巧匠寓言故事中,人通过纯熟的技的活动,可以达到“忘”的状态,使得道显现出来。即由技出发,而“技忘”“忘技”,而“见道”。在此过程中,技被消解了。技与道的悖离得到了克服。这一吊诡思路,为我们理解《庄子》智慧提供了一个新的面向。  相似文献   

9.
晓梦 《观察与思考》2007,(14):46-46
<正>认识于丹已经很多年了,当年北师大的“才女”如今已是声名如日中天的“学术超女”。打开电视,央视的《百家讲坛》正在热播《于丹庄子心得》,从《论语》到《庄子》,于丹在国内外掀起了一阵国学热潮。于丹的讲座贳心悦耳,她的个人魅力渲染了《论语》、《庄子》的经典传承,她的讲座不仅好听,更好看:于丹的神采飞扬,妙语连珠,率性而为……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在《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中,依《庄子·天下篇》的分析,把稷下黄老之学划分为三派,即“宋鈃尹文派,田骈慎到派,环渊老聃派。”(《十批判书》)“黄老之学”就是“道家”,所以这也就是“道家”三派。冯友兰在《先秦道家三派的自然观的异同》一文中,同样依据《天下篇》,把资料极少的田骈慎到派抽了下来,再加上未曾游过稷下的庄周,也组成了“道家三派”,即宋尹派,老聃派,庄周派。(哲学研究》1959年第四期)近年孙叔平著《中国哲学史稿》,在概论“道家”时,也是划分了宋尹、老聃、庄周三派。(孙著第53页)看来,《庄子  相似文献   

11.
<正>子丹对《论语》和《庄子》的感悟,符合眼下社会上兴起的“国学热”。最近以来,“学术超女”于丹遭遇了冰火两重天,她的新书《庄子心得》3月3日在北京首发,当天就售出1.5万册。但是同时,反对她的声音也很强烈,近日,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知名大学的10名博士联名,称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3月5日《北京娱乐信报》)为何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12.
邢研 《思想战线》2022,48(1):163
“游”是《庄子》文本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当代关于《庄子》之“游”的研究,较主流观点是把“游”作为一种精神自由的境界。但这种阐述虽然注意到《庄子》中“游”所具有的自由属性,却忽略了“游”实际的活动特质。作为一种活动,《庄子》之“游”是一种人之身心整体与“道”融汇交通的活动。其具体展开于人出离于“在世界之中”状态,“虚以待物”而“以天合天”的生活实践之中,并由此构成了一种“合道而为”的自为而“自由之”的自由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13.
作为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徐复观从艺术化的哲学角度对《庄子》进行“再发现”,他对《庄子》艺术精神的揭示与对《庄子》美学的深度发掘,对启发思考《庄子》具有审美倾向的人生态度多有裨益.文章以徐复观对《庄子》艺术精神的阐释为研究对象,旨在厘清徐复观所诠释的庄子艺术精神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相似文献   

14.
“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这是《庄子·德充符》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只要有过人的德性,形体上的残缺就会被人遗忘。作为哲学家的庄子,通过对残疾而有美德之人的叙写,主要是破除人们对外形的肤浅观念,强调重视人的内在性,要以焕发道德生命的光辉。这是庄子进步人生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人间世》、《大宗师》,尤其在《德充符》中,庄子以寓言的形式来表达他这种非世俗进步观念。我们撷取几则以飨读者。 “不言之教”的王骀 鲁国的王骀是个被断足的人,但他像孔子一样有很多学生。他的教育方式与孔子截然不同,没有课程  相似文献   

15.
法是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和。法在世界各国语源中都有公正、正直、正义的含义。由此可知,法本质上具有倾向性。法无中立,何来法的起草者中立之说?中立者,不倾向任何一方。法能做到吗?《商君书.画策》中有“民本,法也。”即治民之根本在法。晋人傅玄说,“立善罚恶谓之礼,禁非立是谓之法”。“禁非立是”就是不能中立。我国是社会主义民主国家,立法  相似文献   

16.
汉初才士贾谊对于《庄子》甚为熟悉,《鵩鸟赋》征用、化用庄子要义、典故甚多。儒生韩婴着《韩诗外传》,视庄子为儒家对立者的诸子之一进行批评,但也较多地暗引、改易《庄子》寓言。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很可能是《庄子》文献的整理者,为《庄子》内篇定题,且对《庄子》要义作出了相当深刻而影响后世的诠释。  相似文献   

17.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这类唯心的相对主义名言,溯源于战国时代庄子的《齐物篇》。  相似文献   

18.
飞翔的庄子     
<正>庄子说:这只高飞的鸟儿真是孤独呀!因为飞翔,它忘记了孤独;因为孤独,它需要无休止地飞翔啊!《逍遥游》里的那只大鹏就是庄子。大鹏“击水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它飞得很高飞得很好。庄子却说:好什么好呢?它依托风的力量而得以飞翔,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游啊!这就注定了庄子的痛苦。他想飞越世俗找寻生命的大自由、大境界,又不屑效仿列子的“御风而行”,所以,他的翅膀永远沉重。  相似文献   

19.
成守勇 《求索》2007,(6):130-132
《庄子》“吾丧我”之说一方面意味着“吾”“我”有别,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需通过“丧我”才能臻于“吾”之生存。其内在思路表明:“吾”体道而行,与外在生存场域之间浑融无间,乃是庄子理想状态中人的生存状况;“我”是现实中机心造作的当下个人存在,与外在于己的生存场域难以浑冥同化。“吾”“我”之别的深层意蕴在于引发我们去思考生存场域与生存者之间如何才能达到一种良性互动、无对峙冲突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刘熙载曾说《庄子》一书“人鲜不读,读鲜不嗜,往往与之俱化。”《庄子》使人读来爱不释手,流连忘返,其原因之一在于作者善于将丰富的内涵用寓言的形式来表述,使书中深邃的哲理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得到深刻的阐发,从而增强了《庄子》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全书中的寓言共有一百多个,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的严峻现实。所以庄子只有借寓言曲折见意,将其蔑视礼法,不愿与世俗相融的思想掩盖于“不庄”之语的寓言中。《庄子》寓言,既包含其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也反映其美学思想。“庄子的美学同他的哲学是浑然一体的东西,他的美学即是他的哲学,他的哲学也即是他的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