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经过战后以来数十年的风风雨雨和苦心经营,菲律宾已崛起了一、二十家有一定影响力的华人企业集团。这些华人企业集团的中、近期或到公元2000年时的发展前景如何,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拟从两个方面探讨上述问题,一是探讨菲律宾华人企业集团经济实力的发展壮大前景;二是探讨菲律宾华人企业集团资本投资及经营管理等的发展前景。一在今后的五、六年时间里,菲律宾华人企业集团的经济实力将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有所增强,但总的来说,经济实力的增强幅度不可能太大。而且,就整体而言,菲律宾华人企业集团的经济实力仍将比东盟其它国家(文…  相似文献   

2.
90年代以来,日台关系逐渐升级,究其实质,既有地缘政治方面的考虑,又有其历史以及经济方面的原因。日本亲台的真正意图是,利用“台湾牌”牵制中国;通过渲染“中国威胁论”,企图遏制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防止台湾在经济方面脱离日本;继续为李登辉保驾护航;强化日美安保体制的需要。日本对台关系的发展趋势,将会影响到中日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年来并未因经济实力的上升而在对外关系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反而在国际政治中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实力上升"和"处境变差"成为了中国经济外交实践中愈加尖锐的矛盾。这主要在于中国的经济实力尚未充分利用,没有转化为对外关系中的实际影响力。经济实力运用过程中的国内损耗和实力资源跨部门流动受阻是造成这一困境的根源。因此,只有明确国家利益,综合运用大战略和策略,加强内部协调和对外战略机制建设,经济实力才可能得以有效运用和发挥。  相似文献   

4.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的实力和影响力确实有所下降,但从长期趋势看,美国的经济、科学技术、军事实力、国际政治影响力、文化软实力等并没有出现根本性变化。美国当前在制造业、金融业、财富分配、财贸赤字、军费和国际战略、人口结构、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虽然比较严重,但是,这些问题基本上是局部的,目前并不能从总体上、根本上影响美国的总体实力和地位,更不表明美国整体在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5.
许可 《亚非纵横》2014,(4):45-52
随着亚太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地位的提升,美国和印度都更加重视该地区并努力拓展自身影响力——一边是美国“重返亚太”紧锣密鼓,一边是印度“东进战略”稳扎稳打,两者已在东南亚产生交集,且直接影响到中国。当然也需看到,虽然两国的战略在“制衡中国”方面有呼应作用,但由于各自战略设计、利益核心以及基础条件的巨大差异,使得这种“共处”难以最终演变为“共治”,最有可能的依旧是一种若即若离“有限伙伴关系”。中国在压力面前需调整思路、拓宽途径、强化实力和积极斗争多管齐下,最大限度维护自身利益。  相似文献   

6.
2011年是世界极不寻常的一年,一些重大动向正在对世界形势的发展起着格外重要的影响。美国经济乏力、债务沉重,可能长时间陷于困境,美元“一统天下”的局面一旦被打破,必将冲击美国的世界霸权:欧盟在全球金融危机及由此引发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打击下,欧洲一体化进程面临停滞;新兴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正在缩小.必将对国际秩序形成挑战,引发国际大变动;美国企图利用“阿拉伯之春”谋求扩大和巩固在中东的战略利益,结果导致中东乱局难有穷期;中国经济实力增强,政治影响力提高.同时也面临各方面的挑战和压力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7.
徐秀军  沈陈 《国际问题研究》2023,(4):64-78+136-137
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乌克兰危机持续胶着和大国地缘竞争显著加剧的背景下,“全球南方”在经济、政治和国际地位等方面全方位崛起进程加速,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并已成为决定世界格局走向的关键变量之一。在世界格局深度调整和变革的进程中,“全球南方”扮演了多极世界格局的平衡手、多维世界格局的博弈者和多元世界格局的指示器等重要角色。但也应该看到,“全球南方”发挥与其实力相称的影响力仍面临诸多挑战:外部干扰过大与抗干扰能力不足、力量整合需求上升与机制化平台缺乏、维护共同利益与满足诉求多样化的矛盾。作为“全球南方”的当然成员,中国坚定维护“全球南方”的共同利益,积极参与和引领南南合作,未来将继续为“全球南方”的发展与合作注入强大动力,推动“全球南方”成为未来世界格局更加重要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日经贸合作出现新热潮,但中日政治关系却麻烦不断。从日本方面看,日本的政治家重“战术”轻“战略”,对外交的认识远远落后于经济全球化的现实,主张积极发展中日关系而又言行一致的政治力量较弱,有些日本政治家甚至把中国的发展看作威胁,主张要牵制中国的发展。在日本社会,由于经济形成长期低速局面,而使国民感到不安,于是就要找心理支撑,民族主义情绪有所上升。在日本的学术界,真正了解中国的人不多,而又缺少影响力。两国媒体上讲对立的声音很大,倾向于“报优不报喜”。另一方面,近年来“中国很重要”的认识在日本日益扩大。中日之间的经济、技术与文化交流不断发展是生产力发展要求和经济全球化潮流所决定的,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分析“通实力”概念的基础上,从吸引力、顺应力、影响力、集聚力和阻通力五个维度,构建了由16个二级指标和45个三级指标组成的俄罗斯“通实力”测算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俄罗斯“通实力”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估。研究表明,1995~2019年俄罗斯“通实力”水平整体实现较好提升,但受经济转型和相关政策影响,经历了持续下降、缓慢提振、全面提速和上升缓滞四个发展阶段。吸引力和阻通力在推动俄罗斯互联互通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未来应重点关注集聚力、顺应力和影响力水平的提升。俄罗斯“通实力”发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自然资源和地理区位两个方面,劣势主要为内部经济结构束缚和外部经济制裁。在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背景下,俄罗斯“通实力”发展或将出现断崖式下滑,甚至对全球互联互通格局产生颠覆性影响。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的国家定位是世界大国。普京总统上任后,面对着美国一超独霸的气势、欧日强大的经济实力、中国等新兴工业国家的崛起,提出了务实的外交政策,决心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大国。普京的战略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增强国家实力,使之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力量中心点;建立“稳定的弧线型”地带,营造有利的地缘环境,做地区强国;开展全方位外交,在全球范围内发挥俄罗斯的大国作用,全面维护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1.
王霄巍  王甜 《和平与发展》2009,(6):1-4,50,71-76
“巧实力”战略是美国战略界针对近年美国国际影响力和形象下降、应对各种挑战力不从心的现实提出的,是一种通过综合、灵活地运用“硬实力”和“软实力”实现美国目标的整体战略。奥巴马上台后,“巧实力”战略成为其外交政策与行动的指导思想,使美国对外展示出一种“乐于倾听与合作”的新外交姿态。但“巧实力”外交只不过是奥巴马政府通过灵活运用软硬两手实现美国战略目标的策略手段。  相似文献   

12.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一个国家的实力既体现在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硬实力”,又包括“软实力”──一种能影响他人喜好的能力,这种能力源自该国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1]5-11华文教育即是中国提升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中国软实力的培育和运用具有重要意义。有国外媒体曾就此评论说,“中国正在用汉语文化创造一个更加温暖和更加积极的中国社会形象。”[2]“中国政府的汉语推广战略高明之处在于,学习过去其它一些国家的经验,推广教育和语言有助于加深外部世界对一个国家的了解,这是扩大一国影响力的最有效途径。战舰…  相似文献   

13.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尽管冷战后形成的“一超多强”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但已经 出现了“一超”向弱、“多强”渐强的发展趋势。美国整体实力相对衰弱,操控国际局势的能力呈下降 趋势。全球范围内新兴力量群体性崛起,特别是中国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日趋提升,开始进入 世界的中心舞台,对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日关系被认为是中国与20多个邻国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两国的经济关系很“热”。但政治关系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冷”。近年来日本国际政治影响力的下落和国内经济连年衰落造成其国民心神不宁,对华心态失衡,扭曲的心态又催生出消极的民族主义郁结,从而使日本上下要求取得与其经济实力相符的政治大国地位的愿望日益强烈。政府修改宪法和建立军队在日本公众中亦有近50%的支持率。对此。我们应当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韬光养晦,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中日两国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5.
军事和经济是美国国家战略重心东移的两个支柱。相对军事东移比较容易的条件和 明显的奏效程度,经济东移要遇到更多的困难。面对经济实力相对式微、与亚太各国的貌合神离以 及中国崛起后与本地区经济联系加强与深化的局面,美国在贯彻这一国家战略时不得不采取新 的策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是美国意图运用“巧实力”掌控亚太地区经贸规则制定、建立其主导下 的“国际机制”,一方面取得最大限度的国家利益,另一方面以此将中国的发展导入其“合意”的轨 道。中国应对的方针应当是,进一步加强与本地区国家的经贸联系,用签订自由贸易协议的方法巩 固经济利益,防范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对中国的不利影响,化挑战为机遇。  相似文献   

16.
哥本哈根会议揭开了“碳时代”的序幕,并有可能形成一个以“碳实力”竞争为核心的国际格局。“碳时代”的全球治理正在逐步瓦解由某一国家全面控制全球事务的可能性,促使各种国际行为体在公共平台上建立“碳责任”与“碳实力”之间的平衡。“碳时代”仍然是实力政治,中国“碳外交”的着眼点应是: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增强自身的“碳实力”,积极履行减排承诺,维护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相似文献   

17.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两极格局已成历史。随着全球的安全战略重点转向经济领域,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显示的作用越来越大,政治与经济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一、“一超多强”、相互制约 冷战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历经45年终于划上了句号。由于两个超级大国在争霸世界中“一亡一衰”,以及日本、德国经济迅速发展、欧洲统一大市场形成、第三世界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和影响力日益提高,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已呈不可阻挡之势。 目前,美国的总体经济实力仍居世界首位,远远超过其他国家,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为6.3万亿美元;在科技方面,处于领先地  相似文献   

18.
进入新世纪,俄罗斯改变了过去依靠和强调军事力量来确保地缘政治地位的方式,转而利用其经济资源特别是能源优势来发展与邻国的经济政治关系。俄罗斯所具有的能源实力和潜力成为其与美国抗衡、与欧洲国家加强联系以及恢复在亚洲地区影响力的重要砝码和有力武器。中国和亚洲市场在俄罗斯未来全球能源战略方面具有重要的平衡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冷战末期以来,中国积极推进中缅政治合作,加大对缅经济技术援助,扩大在缅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这些举措使中国在缅甸的影响力大大提升。印度认为,中国“南下”缅甸对其在缅利益、国家安全以及“东向”政策的实施构成了挑战,遂通过政治拉拢、插手南海问题等措施,意图干扰中国“南下”缅甸的进程。中印在缅利益碰撞,不仅使两国在缅甸的合作难以开展,也促使缅甸加快实施大国平衡战略,以期利用印度来平衡中国在其国内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象的建构有助于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为中国外交实践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外交形象由建立在国家实力与地位基础上的刚性形象与建立在吸引力与亲和力基础上的柔性形象所构成,从主客体塑造的角度存在“自塑”与“他塑”形象之分,从国内外公众认知的角度存在内外形象之分。建立在跨学科多元理论基础上的“实力—身份—话语”三维是外交形象生成的关键环节,彼此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与相互转化的紧密关系。实力外交、国家身份与话语传播分别是外交形象建构的实践基础、方向依托与桥梁媒介。建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象,需要加强“外交形象学”的学科建设和系统研究,掌握对实力外交、大国身份的叙事主动权,以“柔实力”概念超越西方软硬实力二元区分的困境,以大国和平负责任社会性内涵超越单一的权力性内涵,大力发展媒介化公共外交,建构融通中外的外交话语体系与战略传播体系。只有充分把握与协调好“实力—身份—话语”的三维互动机理,以实力为基础,以身份为依托,以话语为媒介,从“三维一体”的联系性与整体性视角出发,才能更好地塑造立体、全面、真实的中国外交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