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一、对民族政策法规的宣传不要总略双向性。在相当多的人当中有一种误解,好象对汉族就不需要进行民族教育了。其实.有些搞宣传的人,连最起码的民族方面的常识都不懂,比如有的报纸说扰国有57个民族,还说班禅是撒拉族骄子,还有的说广西是省等、这些情况说明民族宣传应面向全国各族人民,而不能只对少数民族而言。二、在民族关系的宣传中不要有一边倒的现象。我国各民族间的关系是互相帮助、互相依存.作中育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两个是你才我、我不求你,你中有我、我中无你的关系。可是在有关的宣传报道小。讲内地帮助少数民族的艺,w…  相似文献   

2.
王劲 《学习月刊》2013,(8):66-66
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新”问题了。说它“老”是因为人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这一客观事实在历史上很早就已经被认识,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先辈们都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所谓“修身养性”就是古人讲究心理健康的非常确切证明。  相似文献   

3.
我自1975年来党校工作,至今已有24年了。这24年是我人生中精力充沛、富有激情的一段时光。因此可以说,我是把一生中一段美好的时光奉献给了党校。今天在党校建校扣周年之际,我就自己亲历的党校24年的发展变化谈谈心里话,借此表达自己对党校的美好祝愿。初来党校工作时,校领导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要珍惜在党校工作这个机会,慢慢你会体会到,在党校工作是一种光荣。”这句话我至今都记得,并在24年的工作中,也确实领悟到了这种光荣感。我所领悟到的光荣感主要有这样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在党校重建的最困难时期,我和大家一起发扬艰…  相似文献   

4.
由上海到北京的列车上,许多大人都乐意逗我说话。有人问我去北京干什么。我答不出.就反问他们去北京干什么。他们说出差.我想我也是出差罢。那是1968年。我4岁半,是我第一次离开外婆家.离开上海.所以我只跟会讲上海话的人讲话。  相似文献   

5.
“年”这个词,最初是指庄稼的成熟。《辞源》上说:“五谷熟日年。”由于上古时期生产力的低下,每岁只有一熟,即一年,所以就以“年”为岁名。今人当然比古人睿智千倍,早已不以庄稼的成熟来纪年,我们懂得了以地球环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为一年。公元以后,地球已经环绕太阳运行了2007周,第2008周业已在风雨中匆匆运行,在星云间隆隆旋转。  相似文献   

6.
身为女儿     
《党课》2010,(18):85-86
我是家中的次女。我出生的时候,爸爸40岁,母亲36岁,姐姐已经8岁。年届中年的父亲算得事业有成,母亲是公认的贤妻良母,至于姐姐,虽然淘气如男孩,但是美得像洋娃娃。洋娃娃一般的姐姐对母亲说,我想有个妹妹。当真就有了我。  相似文献   

7.
袁浩 《奋斗》2009,(8):60-60
近读一篇报道,发人深省。说的是在一次大会上.一位县委副书记含着眼泪说.端午节他回家的时候,母亲说了一句令他非常吃惊的话:“儿啊,妈不盼别的.只盼你能平平安安地退休。”这位县委副书记不禁问道:“妈,我才30多岁,怎么就说退休呢?”母亲沉默了一会儿说:“你看电视上.有多少当官的都出事了,我是怕你把握不住呀。如果你贪污受贿,当了贪官,那可给全家人都带来灾了!”母亲的话,深深地震撼了这位县委副书记。  相似文献   

8.
赵亚兴 《奋斗》2005,(5):55-56
有人说.社会就像一个染缸.几乎没有谁能逃脱它的薰杂。古人也说。近来者赤,近墨者黑。老奶奶也常对孙子说,见好学好。见坏学坏,整日跟着歪瓜劣枣.就得学个葫芦瓢样。这些话。其实说的也都是一个意思:环境对一个人影响是不能低估的。  相似文献   

9.
郑亚旗 《党员文摘》2009,(11):40-42
18岁,父亲将我“扫地出门” 2001年6月30日是我18岁的生日。为了庆祝我终于成年,父亲送给我一辆“奥迪A6”。我兴冲冲地奔下楼,摆弄新车,只听他正经八百地说:“从明天起,你就不能向我要钱了,住在家里就得交房租、水电费、伙食费,咱俩出去吃饭都得AA制。这就像汽车有保修期一样,人生也有保修期。人的保修期就是18年,如果你18岁之后还要由父母管,那就是废品、次品。”  相似文献   

10.
1932年5月.我的家乡连江县合山村成立了党支部.我哥哥宋遵福任党支部书记.我是支部委员。那时.我已经33岁了,组织上交给我的主要任务是跑地下交通.经常和县委书记杨而菖联系.为县委机关送文件,搞联络。合山村的地下交通站就设在我家里。  相似文献   

11.
现在强调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政党。这是深谋远虑的。一个人不学习。就很难成长进步;一个民族不学习.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政党不学习,就很难取得和巩固执政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也很重视学习,《论语》中有着许多关于学习的论述.其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古人说,夜者。日之余,是读书学习的好时光。夜深人静,读着《论语》,思考为学的问题。真是另有一番情趣。  相似文献   

12.
选择坚强     
又是一年的开端,手机中不断出现贺新年的短信,“万事如意”的祝福居多。我当然很感谢这样的祝福,但我的确知道,“万事如意”是万万没有的!就在2008年11月末,报纸上一组关于一位38岁的女作家跳楼身亡的报道很让我心绪难平。准确地说,是其中不太起眼的一小段内容,让我想了很多。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名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党支部书记。作为行政“一把手”的中心主任比我年长11岁。从我俩搭档的第一天起,她就对我说:“以后单位的大事小情咱俩一起商量着办。”我说:“放心吧,从现在开始,咱俩就得风雨同舟啦。就像别人说的。党政‘一把手’就像两扇门,关上门要严丝合缝,敞开门要畅通无阻。只要咱俩齐心协力,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的开端,迎来我们党的80周年华诞,作为从艰苦卓绝革命斗争风雨中走过来的红军老战士,我激情难抑。是党指引我走上了革命道路,是党给了我在逆境中战胜困难、寻找党的信心和勇气。我的生命的全部属于党。党是我的母亲,我对党有诉不完的衷肠,说不尽的话语。我今年已经88岁了。1930年初春,我还只是一个17岁的童养媳。那年从家乡吉安县敖城农民暴动的口号中,我听到了“共产党”这三个响亮的字,从此,“共产党”这个词就像一团火种,在我心中萌动、燃烧。我毅然与家人不辞而别,投入了如火如荼的打江山、闹革命的行列。1934年3月,…  相似文献   

15.
汪黎 《党员文摘》2009,(11):22-23
“甲壳虫”赢取芳心2001年,42岁的曾庆寅还是上海市某区房地产管理局的一名干部。一次聚会上。上海东方房屋拆迁公司老总王东成动员他说:“你已经40多岁了.还只是一般干部.再升职的可能性很小.不如辞职到我公司来,我保证你赚大钱……”  相似文献   

16.
幸福的滋味     
我叫刘秀军,住在芍药居社区,今年61岁。都说中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这话没错,在我们社区,老人就占到常住人口数的15%。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用,对很多人来说,是梦想,在我们社区,却已经变成幸福的现实。  相似文献   

17.
《湘潮》1986,(12)
一九八六年三月十二日下午,胡耀邦同志就如何搞好电影“三大战役”、“巍巍昆仑”的创作发表了重要谈话。他说: 我为什么要提倡创作反映“三大战役”的电影片呢?我是从这几方面考虑的:不管毛主席有多大错误,但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对我们这个民族的功绩,那是非常伟大的。而毛主席的功绩,从事业上讲主要表现在解放战争,他最光辉的一段就是解放战争的三年半。毛主席理论上的成就当然是延安时期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五  相似文献   

18.
当前人们对教育的议论颇多。之所以如此。从大的方面说。是因为教育关乎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命运:从小的方面说。教育与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有联系.因而人们关心关注教育。就有了必然性。现在的问题是,在众多的议论中。居于感性的言论多。居于理性的思考少。近读《论语》。感到孔子关于教育方面的思想和经验非常丰富。似可弥补人们在议论教育时理性思考之不足。  相似文献   

19.
林楚方 《廉政瞭望》2010,(22):33-33
溏心写了一段文字:“刚挂掉妈妈的电话,她说没事,就随便打打。而如果别人接了电话告诉她我死了。她会不会疯?有个20岁的女孩活生生突然死了,面对镜头,她的,父亲不敢哭不敢怒,且在悲痛之余居然还有余九忌惮所谓的‘关系’。难以想象‘权’在民间是个神马东西。凡人如我们,这样生存多少年后,会不会从哭着说要讨个说法的哥哥,变成一个说‘我是,是怕’的父亲呢?”  相似文献   

20.
我是大通县向化乡谷山滩村的一位青年农民,在参加阿伊赛迈民族歌舞团两年的时间里,我广走天下,提高了素质,更新了观念,增加了收入。与参加歌舞团以前相比,村里人都说我变化很大。我现在是平安县阿伊赛迈民族歌舞团第一小分队的队长,多次被评为“五好演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