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论私录视听资料的排除与采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听资料作为一种独立的诉讼证据,历来被世界各国普遍承认和重视。我国刑事、民事、行政诉讼法把视听资料作为重要诉讼证据之一,要求司法人员取得视听资料必须依照法定程序进行,但并未规定公民私录视听资料的程序性问题及违反这一程序性规定的法律后果以及用不正当方法取得的视听资料能否作为定案的根据。本文就此略陈管见,抛砖引玉,求教干同仁。关于私录视听资料“合法性”的界定学术界关于证据基本特征的“三性说”和“二性说”尚未取得一致看法,对于视听资料是否应具有“合法性”这一特性历来有肯定和否定二论,我国三大诉讼法对此…  相似文献   

2.
论私录视听资料的排除与采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私录视听资料的排除与采信●谢啸林视听资料作为一种独立的诉讼证据,历来被世界各国普遍承认和重视。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把视听资料作为重要诉讼证据之一,要求司法人员获得视听资料必须依照法定程序进行,但并未规定公民私录视听资料的程序和违反...  相似文献   

3.
私录视听资料的排除与采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私录视听资料的排除与采信□谢啸林私录视听资料的合法性问题视听资料作为一种诉讼证据,是现代科技发展在法律上的一种表现。它将反映客观事实的材料固定、保存起来,为日后诉讼上的需要而准确再现出来。其特征:(1)高科技性。视听资料的物质载体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性...  相似文献   

4.
论私录视听资料的司法审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私录的视听资料作为一种重要的诉讼证据,在实践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性,但就此类视听资料能否作为定案的依据理论上尚有争议,而我国现行立法对公民私录视听资料的程序及违反该程序的法律后果亦缺乏明确的规定。正是这种理论上的分歧与立法上的疏阔导致了司法实践中的模糊与被动。因此,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正确界定私录视听资料的法律性质,科学确立对私录视听资料的采信原则和审查标准,对于深化审判方式改革,进一步完善诉讼证据制度,推动我国司法制度的不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法律适用》97年第3…  相似文献   

5.
视听资料已被刑诉法确认为证据种类之一,从而在形式上具有合法性。然而,司法实践中获得的视听资料,哪些符合法律规定的运用条件,可以进入诉讼过程作为诉讼证据,则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所谓私录资料是指除公安(保卫)、安全、检察、法院等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外,由其...  相似文献   

6.
新闻采访中以偷拍偷录的手段采集的录音、录像资料(在诉讼中称为私录视听资料)在法律上是否具有证据效力学界观点不一。本文对于新闻采访中私录视听资料证据效力的认定主要从合法性和可采性两个方面分析,认为这类视听资料在证据法上是不合法的,但能否采用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7.
视听资料作为一种独立的诉讼证据形式,已分别为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所确认,但对于视听资料的取得方式,则没有明确规定。近年来,在民事诉讼中,由一方当事人向法院提供的私自录音资料越来越多,对于私录录音资料合法性和证据效力的探讨与研究具有非常普遍的现实意义。最高人民法院1995年3月6日第2号批复规定:“证据的取得必须合法,只有经过合法途径取得的证据才能作为定案依据。未经双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制其谈话,系不合法行为,以这种手段取得的录音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这一规定实际上给私录录音资料宣判…  相似文献   

8.
论私录视听资料的证据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小冬 《法律科学》2007,25(1):127-133
未经当事人同意而录制的视听材料有可能涉及被录制者的隐私.之所以规定不得采用法律所禁止的方法收集视听资料,是为了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权.传统理论认为侵犯被录制者隐私权的私录资料不具有合法性.但隐私与隐私权并不相同,对私录资料证据能力的认识须从解释论与立法论的角度分别考虑.从解释论角度,如果私录资料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那么该证据资料便会因不具备合法性而被排除在诉讼之外;如果只涉及隐私而未侵犯隐私权,便可具有证据能力.而在立法论,那些即使侵犯了隐私权的私录资料也同样具有证据能力,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但这并不妨碍隐私权人在本案诉讼结束之后对侵权人另行提起诉讼保护自己的隐私权.  相似文献   

9.
视听资料证据是我国三大诉讼法明确规定的法定证据之一。私采的视听资料能否作为诉讼证据并确认其证据效力,在我国法学理论界存在很大分岐。如果否定了私采视听资料的证据效力,就等于从实质上排除了对绝大部分视听资料的运用,而视听资料作为一项法定证据就失去了立法意义。私采视听资料无论从证据属性来审视,还是从实践需要来看,或是从各国经验来研究,都不适宜否定其证据效力。  相似文献   

10.
周力  赵迪 《山东审判》2003,19(5):46-49
视听资料是指以图像、声音等形式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种新的证据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摄、录设备的普及,选择视听资料作为证据的情况必将会日益增多,而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私录视听资料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也最易引起争议,但目前,我国在理  相似文献   

11.
薛焕梅 《法制与社会》2013,(28):264-265
视听资料应当是指以录音、录像等设备所存储的信息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资料,包括录音资料和录像资料。视听资料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方可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实务中在对私录视听资料的合法性进行评价时,在尊重立法精神的基础上,可结合其他证据及当事人陈述对其持开放宽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龙心荣 《中国律师》2004,(10):54-54
所谓私采视听资料是指在被录像、录音当事人不知情或未经其同意下私自进行偷拍、偷录所取得的视听资料。私采视听资料能否作为证据使用,其效力如何认定,一直是司法界颇有争议的一个问题。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3条和第69条的规定,视听资料作为法定的证据形式之一,同其他证据一样,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证据。对于视听资料,法院应当辨别其真伪,并结合案件中的其他证据,审查确定其能否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视听资料的证据力应从其客观性、关联性和可采性三个方面去认定。其中证据的客观性是由证据内容的真实性所决定的,而关联性…  相似文献   

13.
视听资料证据合法性界定理论研讨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视听资料证据合法性界定理论研讨综述●金友成傅雪峰视听资料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运用在诉讼活动之中,可以成为对案件有证明意义的证据,尤其在民事诉讼中,视听资料已被广泛使用。现代发达国家都极为关注这一证据,因其本身所特有的优势,在不久的将来将大量涌现在...  相似文献   

14.
李影  赵静 《法制与社会》2014,(3):133-134
视听资料在诉讼过程中具有极大的优越性,但我国相关的法律并未规定关于秘拍秘录的视听资料在刑事诉讼中是否具有可采性。本文主要论述了秘拍秘录的视听资料的可采性标准认定的三个层次,即是否侵犯隐私权;是否有隐私权保护的期待可能性;是否有法律的例外规定。  相似文献   

15.
由于视听资料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特征,不仅其制作具有及时性要求,而且易于篡改和伪造;同时刑事视听资料证据的制作和搜集的合法性对作为证据的证明力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引起学者和法律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和深人探讨。 一、视听资料与视听资料证据的区别 视听资料与视听资料证据是区别的两个概念。视听资料作为一个高新科技的产物可以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各种不同的作用,具备不同的功能。但只有进入刑事诉讼程序,才能成为刑事证据。诸如物证的“物”,在没有进入诉讼程序时,并不具有法律意义上证据的属性,而只是一般意义上客观存在物…  相似文献   

16.
刑事视听资料证据合法性的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视听资料证据合法性的构成●徐继强朱应平王淙谷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明确把视听资料作为刑事诉讼证据之一。但由于立法粗疏、司法解释欠妥等原因,目前在我国司法实践和理论界,有关刑事视听资料证据合法性问题上有一系列不同甚至错误的认识。①我们认为有必要提出...  相似文献   

17.
私录资料合法性的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对于证据是否具有“合法性”这一特性历来有肯定与否定二论,诉讼法对此未明文规定。1995年3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2号解释,确认证据具有合法性这一特性,要求证据取得必须通过合法途径取得,否则无证明力。这对于我国诉讼法学有关证据的理论是一次重要的发展,对于规范和完善我国的诉讼活动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2号解释理应得到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的重视和褒扬。但这一解释存在的问题亦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18.
常永斌 《江淮法治》2011,(23):54-54
视听资料按其制作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公开制作视听资料和秘密制作的视听资料(也称私录的视听资料)。前者是在被录音或者录像者知晓或者应该知晓的情况下制作的,如同步录音录像:后者在被录音或者录像者不知晓的情况下制作的视听资料.一方当事人在另一方当事人不知晓的情况下私自制作的谈话录音等。对于私自录制的视听资料在刑事诉讼中是否可以作为证据应用,目前存在较大争议,  相似文献   

19.
<正> 刑事证据合法性是我国诉讼证据理论上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关刑事证据性质和特征的研究以是否具有合法性为争论焦点,在法学界形成“两性说”和“三性说”两种不同的观点。笔者是力主合法性的,而且认为,全国法院干部业余法律大学统编教材《刑事诉讼法讲义》在证据问题上采用“两性说”似有不妥。它不利于对法院干部进行诉讼法制和诉讼民主化的教育,对审判工作也会带来某些消极影响。当前,在审判实践中,不太重视证据的诉讼形式、不考虑证据许可性和可采性,在采证上过多地讲究实用主义等等现象,可以说无一不与我们在证据问题上不讲合法性有关。现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20.
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为《民事证据规定》)的出台,一向被视为非法证据而排斥的私采视听资料登上证据舞台,从而结束了私采视听资料受制于严格的取证途径要求的命运。于是,便引出对此类证据的分解界定问题,司法实践围绕这朵“悄悄绽放的花蕾”重新展开了也曾有过的争议。回顾我国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简单的发展历程,当以最高人民法院于1995年3月6日在答复河北省高级法院的请示时作出的《关于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音取得的资料能否作为证据使用问题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为先河,该批复指出:“证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