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世纪中叶以来印度对华政策中涉藏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问题”在中印关系中一直是印度国家安全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印度政府对华政策的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印度政府用以制华的一张牌。随着中印关系的发展,“西藏问题”在中印关系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本文通过就印度对华政策中涉藏行为的回顾、对其西藏政策出台背景的分析以及对中印关系中“西藏问题”前景的预测,揭示中印关系中“西藏问题”的实质,指出“和平发展”不仅是中印两国国家利益所需,也有助于“西藏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境内外藏族人民。  相似文献   

2.
尹锡南 《东南亚》2015,(1):73-79,109,110
近代以来,印度人的中国观发生了多次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印关系曲折发展的历史真实。1959年前后,印度人的中国观开始发生第一次转变,近年来又开始发生第二次转变。印度人的中国观,主色调从近代的朦胧与美好发展到现在的多元认知,变化是显著的。印度人中国观的变化,对中印关系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面对当前中印之间存在的"信任赤字"或"认知失衡"等严峻问题,双方应以加强人文交流、学术合作等方式,消除相互认知中的各种误区,培育新型的中印大国关系。  相似文献   

3.
尹锡南 《东南亚》2009,(1):37-41
本文以迄今为止中印关系曲折发展的历史进程为基础,从文化心理层面对中印之间的双向认知进行历史考古,回顾了印度对中国的认知与形象建构、中国对印度的认知历史,讨论了中印如何正确认识对方、文化交流在发展中印关系中的意义,并对通过文化交流深化中印关系进行了反思和展望。  相似文献   

4.
正3月7日,戚振宏院长会见由印度前海军中将辛哈(Shekhar Kumar Sinha)率领的印度基金会代表团。双方就当前国际与地区形势、中印关系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印度时报》对中国的报道,从中分析印度报纸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认知,以此了解中国文化软实力在印度的状况。从《印度时报》对中国文化、中国发展模式和中国外交政策等方面的认知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在印度是极具吸引力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对印度有较强影响力,但政治体制有待提升认同力度。中国对印度的外交政策总体上为中印关系良好发展创造了条件,但中印关系中的边界问题亟需解决。总的来看,中国文化软实力在印度是有很大吸引力的,文章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提出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6.
伴随莫迪当选印度新总理以及其他形势的变化,中印关系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动向,最突出的是中印关系中的亮点——经贸合作,有望迎来新的突破机会。与此同时,印度欠佳的营商环境、媒体扮演的负面角色、西方势力的分化、滞后的人文交流等,正成为困扰两国关系前进的新障碍。为此,我国应在对发展好中印关系持有坚定信心的同时,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措施克服上述障碍,推动中印关系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7.
印度对华安全认知与政策选择:印度教民族主义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背景下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将中国共产党及其执政下的中国妖魔化,污蔑其对印度构成安全威胁。中印边界战争加剧了印度民族主义势力的安全担忧。在狭隘民族主义思维作用下,印度英文媒体不断散布"中国威胁论",对中国及中印关系进行大量负面报道,在印度社会掀起持续的反华逆流。囿于对华安全上的认知偏见和国内政治中的民粹主义风气,印度人民党以"中国威胁"为由对华持强硬立场,对印度的对华安全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定程度上致使中印关系遭受挫折。  相似文献   

8.
印度的外交政策与中印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印度之于中国,可谓神秘而陌生。伴随着中印关系航程的启动,必然要经历一个相互磨合和认识深化的过程。如何使这一航程驶向光明的未来,无论对于中国而言,还是对于印度来说,都需要付出真诚的努力。基于此,"《现代国际关系》专家论坛"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印度学术周"承办单位亚非研究所合作,本着认识印度、理解印度,为推进中印关系略尽绵薄的主旨,于2004年10月14日以"印度的发展与中印关系"为主题,在万寿山庄举行为时一天的研讨会。研讨会既有来自首都各单位学者、专家的奉献,也有印度驻华大使苏理宁先生的精彩演讲,兹将其整理发表,以飨读者。从中您或许会发现对问题的探讨存有某种缺憾,唯愿更多的人加入其中,作出进一步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黄云松 《南亚研究季刊》2011,(4):100-105,202
在现行法律和政策环境下,在印藏人的身份和地位正在发生明显而有决定性的变化。在印藏人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于,印度法律明确赋予了其中部分人以公民身份,而印度政府却不予认可。身份最终确定,不仅取决于在印藏人的意愿,也取决于印度法律和国家政策。由于身份存在争议的这些在印藏人将来会成为印度藏人社会的主体,因此他们对身份的选择将对在印藏人社会的整体发展,乃至中印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印度外交调整与中印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年以来,印度外交连连上演精彩戏目,其中最引人的除了印巴关系的戏剧性变化外,便当数中印关系的迅速升温。继印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在中国“非典”疫情最严重的时期访华后,印总理瓦杰帕伊于6月下旬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与此同时,印与美、俄、日、欧及其它国家或组织的关系也不断演化。种种迹象表明,当前印度外交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印度“大国战略”进程也开始步上新的阶段。然而,印外交的调整和变化在印国内也引起了激烈争论,特别是在发展对华关系上,印政府受到了不少攻击和压力。而在我国同样也有一些对发展对印外交的不同看法。因此,本期我们邀请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的六位学者进行对谈,就印度外交的特点及走向、当前印度推进“大国战略”的现状及趋势,以及中印关系等问题进行探讨。或许一些看法还不成熟,但我们期望通过不同的交锋能引起您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美印战略关系中的中国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因素在美印战略关系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国力的日益强盛和战略崛起被美、印双方分别视为是对其霸权图谋及大国梦想的一种威胁。基于此,中国应当重视印美关系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包括中印关系不确定性的增加、中印陷入"安全困境"的可能性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加大等,同时还应居安思危,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化解这些风险。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印两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社会不断进步和政治相对稳定,中国和印度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一方面,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内容正不断得到充实,另一方面,中印关系的发展已具有全球和战略意义。近年来对中印关系的研究正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一大热点。本文主要为冷战后中印关系研究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包括研究意义和价值、研究框架和内容、研究重点和创新,从而为相关研究提供一种思路和启发。  相似文献   

13.
印度战略崛起与中印关系:问题、趋势与应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印度的战略崛起在对地区及全球战略格局产生深远意义的同时,也将对中国和中印战略关系产生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中印建交60周年再次突出了一个双方共同关心的连贯话题:中印两国能否以可信的方式建立并发展稳固、健康的伙伴关系,协调各自利益冲突,增进共同利益,促进地区及全球的安全与发展。向这一目标努力,首先需增强战略互信和扩大合作领域,真正实现战略互动的机制化,提高相互政策的可预测性,积极应对包括边界争端与地缘战略目标冲突在内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以来,中印关系进入良性互动的局面。文章鉴于中(云南)印区域经济合作的进一步推进已经触及到双方地缘政治关系的问题,即地缘政治已经成为中印区域经济合作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在地缘政治关系下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组织运行机制来化解地缘政治障碍,保障中(云南)印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运行,是急待探讨的问题。本文基于这样的现实,从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化的必要性、原则、目标及其合作的动力机制等方面的阐释,构建了地缘政治关系下云南与印度区域经济合作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中印关系的地缘政治特点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印关系是亚洲最为曲折的双边关系之一,其中既有两国的共同特点所体现的共同利益,也有地缘政治竞争所蕴含的脆弱特征。后冷战时期两国关系的曲折发展显示某些固有的特点仍然存在,但两国的发展改变了两国关系的另外一些性质,这是两国之所以要将双边关系定义为“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理由,尽管要实现这种愿景仍有很多变数。  相似文献   

16.
中印安全关系是两国关系中的难题,其困难不但来自与观念认知上的差异,更来自于力量对比的发展。因此,尽管历史上双方友好往来是主流,但在当代现实政治的发展中,安全关系的地缘政治陷阱不但存在,且有扩大之势,需要双方做出巨大努力加以克服,以促使两国关系真正积极向上发展,这需要两国建立更成熟的战略对话。  相似文献   

17.
中印两国关系的性质、状态和价值取向在过去60年中不断地变迁。本文主要从中国的角度来论证中国对印度战略定位的变迁及其背景,以管窥中印关系史的全貌。此外,还探讨中印加强面向未来的务实合作的若干共同基础以及推动中印关系向前发展的若干要点,包括坦然正视历史遗留问题和新出现的分歧、客观理解“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定性、以平和宽容的心态看待对方的发展壮大、营造平衡且负责任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8.
New Delhi has been grappling with the challenge of China's rapid rise for some time now. Even as they sign loftily worded documents year after year, the distrust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is actually growing at an alarming rate. True,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bilateral political as well as socio-cultural exchanges are at an all time high; China is India's largest trading partner. Yet this cooperation has done little to assuage each country's concerns about the other's intentions. The two sides are locked in a classic security dilemma, where any action taken by one is immediately interpreted by the other as a threat to its interest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trajectory of contemporary Sino-Indian relations from India's perspective and argues that a troubled history coupled with the structural uncertainties engendered by their simultaneous rise is propelling the two Asian giants into a trajectory that they might find rather difficult to navigate in the coming years. This i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India's changing approach towards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recent rise, not a theoretical exposition of the iss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