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不凭控制而达到控制,这是学习型组织与传统组织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在1997年世界管理大会提出的世界管理变革的十大趋势中,把“没有管理的管理”认定为管理的最高境界。这与2400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无为而治”,“无为无不为”的思想不谋而合。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经典著作《第五项修炼》的作者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在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探索和实践中,对老子的领导哲学推崇备至,其所提出的五项修炼的精髓,与老子的哲学思想非常接近。我们研究二者之间的联系,不仅惊叹中国古老智慧与世界最新管理科学的融合,而且对更好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2.
“无为而治”与现代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理科学与管理哲学有着不同的思想视野。管理哲学旨在提供哲学智慧,而不是创造知识。限制与自由、有为与无为等管理实践中遇到的矛盾,都离不开智慧的指引。对此,思考老子的无为思想,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老子“治大国如烹小鲜”,直至无为而治,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实乃管理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老子》(即《道德经》),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为领导者出谋划策是其领导思想的重要方面,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老子》是一部领导思想经典。本文从老子的无为而治入手,阐发了老子对领导艺术的经典论述及其现实应用:善于放权;无为并不是不作为;把握好度。  相似文献   

4.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者。他提出“无为而治”的管理理论,同儒家“和为贵”的管理思想、法家的法制理论相互辉映比照,成为中国传统领导智慧百花园中一枝奇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管理的理论基础是道的哲学。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的基本特征,是自然无为。“道法自然。”道的本性是自然的,离开了自然的本性,道也不成其为道。“自然”的涵义,就是天然、自成、自然而然。詹剑峰先生解释老子的道时说:“凡物莫能使之然,亦莫能使之不然,谓之自然。”道生…  相似文献   

5.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从道法自然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出发 ,提出了“政善治”的国家管理模式 ,系统地阐述了“为无为而无不治”的辩证管理原则。有所不为 ,才能有所作为。“无为而治”不是消极保守的无所作为 ,而是强调按客观规律办事 ,清简政事 ,顺应自然 ,因势利导 ,尽量减少对社会生活的人为干预。当今世界流行的“善治”理论与其似有某些呼应与回归 ,对于我们今天政府转变职能、精简机构、加强社会自治等 ,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赵吉林 《理论月刊》2002,(9):34-35,40
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是中华文明宝库的一颗明珠,虽然它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其中的一些观点和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仍然闪现出智慧的光芒。它主张以“无为”这一模糊手段来实现“我不为而民自治”的治国效果,与现代政府管理中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实现整个社会的“自生自发秩序”的思路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7.
无为而治思想是华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它从理论到实践处处充满了辩证法。它主张以“无为”这一模糊调节手段来实现“我不为而民自治”的治国效果 ,也可以说它主张通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实现整个社会的“自生自发秩序”。在本文中 ,笔者通过“无为而治”思想这一视角的切入对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现状以及政府行为的两种思维模式进行了剖析 ,并就“无为而治”思想中核心价值取向观如“过于为则忧 ,不及为则偷”“为政以德 ,垂衣而天下治”“无为而无不为”对我国政府在社会转型时期职能模式转变以及政府行为的效率及法治进行了分析及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无为而治",曾经有人有时候讲得相当多,甚至有人理解为"领导要超脱","不要管那么多",当然也有不同的见解。在此对"无为而治"也谈谈个人的一得之见。据考证,在《道德经》中没有明文"无为而治"这四个字,但这四个字又确是老子的治国思想。以"无为而治"作为治国思想,与他的出身、经历有直接关系。对国家的治理,他主张一切顺乎自然,对百姓采取不干涉或少干涉的政策,以"无为"的手段做到"无不为"的目的。所以,"道法自然"的自然  相似文献   

9.
老子是伟大的哲学家 ,也是伟大的政治思想家。他把深邃的哲学思想与高超的治理理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他的“无为而治”思想就是其典型代表。他曾指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意思是圣人所做的事是顺应自然而不提倡人为 ,圣人教育应是顺应人心而不提倡言语教化。他还指出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可见老子的“无为而治”并不是无所事事 ,而是遵“道”。“道”是什么 ?“道”者自然规律也。他还说 :“太上 ,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悠兮 ,其贵言 ,功成事遂 ,百姓皆…  相似文献   

10.
王舒琳  傅长吉 《前沿》2013,(13):50-52
一些人对“无为”二字望文生义,认为“无为”是消极处世的观点,也是一种愚民政策.本文以新视角重新解读老子的“无为”思想,即要求顺其自然与返璞归真.老子“无为”思想中体现为“抱朴守真”“情景寡欲”“无知守愚”以及“以柔克刚”四方面.老子的“无为”思想启示我们,在当今日益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应运用“无为”心态放下心中烦恼、作有为之事并提升社交技巧.  相似文献   

11.
1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可一言而尽,曰无为而无不为。但这个无为思想的本质是什么?有人说:老子的无为主要是反对社会人事的有为,完全抹煞了社会人事的主观能动作用,逃避矛盾,取消斗争,要人消极无为,什么也不做。因而,认定老子的辩证法是消极的反动的。  相似文献   

12.
老子生存理性的现代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天文 《求索》2008,(7):91-93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其智慧如泉井,后世汲之不尽。通过对老子的“无为”和“返朴归真”观念的现代诠释,张扬其中的积极因素,用于指导建立一种现实的而又不失超然的人生观。并探讨老子思想的现代意义,使之成为当代环境伦理和人们生存态度的哲学选择。  相似文献   

13.
过去许多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人,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是厌世的、消极的,不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其实不然,这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一种误解。我认为通过《道德经》中“无为”和“有为”、“不争”关系的分析,对澄清上面的误解是颇有帮助的。要搞清无为,须先弄懂“自然”的含义.从《道德经》里五处提到“自然”的情况来看,自然即是自己如此。它告诫人们要尊重和按照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办事,不  相似文献   

14.
《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其“上善若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道德经》所蕴含的管理思想,正是当今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吸取和借鉴的思想基础,“道”可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无为而无不为”可以理解为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人本管理、柔性管理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方法。挖掘《道德经》的管理思想,指导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我们加强现代企业管理,  相似文献   

15.
先秦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在其著作《老子》中首次提出了"无为"管理的哲学思想,这是中国管理哲学的一块瑰宝,是道家辩证法思想在管理方面的运用和管理实践中的延续,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即使在现在,"无为"管理作为一种高境界的领导智慧,对于改善组织的管理状况,提升组织的管理水平,也具有重要的参鉴价值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付秀荣  ;王春娇 《求索》2008,(5):72-73
“自然”是老子文化观的核心,老子一方面批判反“自然”文化,另一方面倡导“自然”文化。老子“自然”文化观对今天的文化发展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无为而无不为”:文化发展的原则;第二,“守中”、“知常”:文化发展的方法;第三,“重积德”:文化发展的道路;第四,“重食母”:文化发展的根本;第五,“行不言之教”:文化教化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老子和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奠基人。他们向往古朴社会 ,致力于对现存社会秩序的批判 ,倡导向原始共产社会的回归。道家学派提出了“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 ,“无为而无不为”的治理方略 ,以及用“逍遥”、“齐物”的哲理对人作精神抚慰 ,提升人的生命意识等 ,在中国政治思想史、行政管理史 ,从而也在古代治安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18.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核心政治思想主张。老子对自己的这一政治主张进行了本体论、辩证法、实践论、认识论、价值论和道德论等哲学上的论证说明。老子的本体论集中表达了道法自然的思想,为无为而治提供了超验信仰的支持;其辩证法集中论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转化的思想,为无为而治提供了方法论支持;其实践论证明为无为而治提供了经验验证;其认识论证明为无为而治提供了知识合理性论证;其价值论证明为无为而治提供了政治合法性证明;其道德论证明为无为而治提供了道义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谢钟慧 《现代领导》2001,(11):22-22
是“无为而治”还是“无为即有为”.现在的无为人已说不太准了,然而“敢为天下先”,于无为中争有为却是无为人从占至今的品格。20年前,无为县的姑娘、小伙们走出贫瘠的土地到大城市去,开始了无奈而又精彩的打工生涯。几年以后,他们怀里有了一点钱,他们没有留恋大都市的灯红酒绿,回到了依然贫穷的家乡,开起了一爿爿小店、一家家小厂,并且慢慢地发展了起来,形成了无为县里林林总总、小有规模的非公经济群体,这就是被传为美谈的“凤凰巢工程”。  相似文献   

20.
作为对上古时期相对和谐稳定的社会状态中君主理想治道的描述,“无为”思想本应涉及君主所应具备的、超出一般的、大有作为的智勇能力和表率作用等实现“无为而治”的人格力量,而鉴于后世君主对统治权力的滥用使得思想家们对“无为”思想的鼓吹实质是更大程度上用来制约君主的恣意妄为以减轻对民众生活的不利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无为”思想的文献描述、历史探源和实质上的分析,重新揭示出在国家治理过程中的表率作用等君主个人人格力量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