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在不同阶层的人群呈现出不同的生活状态。近期热播剧《抹布女也有春天》《辣妈正传》呈现的正是隶属于不同阶层、拥有不同身份的人所呈现出的多样的生活状态,作者从"身份焦虑"、"身份认同"、"身份标签"、"身份抗争"等方面解析当代不同阶层所拥有的不同的生活及精神状态,最后提出城市中的身份政治策略应当是以贡献而非索取作为基本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郭杰  葛孝亿 《传承》2009,(20):124-125
教师拥有多重的身份,制度变迁与自我构建是分析教师身份认同的两条基本路径。从身份认同研究取得的共识出发,审视当前教师"身份认同"中存在的冲突现象,以期实现教师"身份"的重置与"身份认同"的获得。  相似文献   

3.
教师拥有多重的身份.制度变迁与自我构建是分析教师身份认同的两条基本路径.从身份认同研究取得的共识出发,审视当前教师"身份认同"中存在的冲突现象,以期实现教师"身份"的重置与"身份认同"的获得.  相似文献   

4.
黄庐进 《求索》2012,(12):188-190
"自我概念"引入心理学后,"身份"这一概念便逐渐成为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词,它与类别、角色等概念相联系,揭示了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有关身份的理论研究主要有身份认同研究、社会认同理论等。本文试图通过社会认同过程阐述了社会身份的形成,揭示自我概念中的不同身份在不同群体中展示的心理学原理,据此对基于自我概念与消费者决策关系的女性消费者5F模型加以解析,分析社会身份在该模型中的作用机制,从而提出在具体情境中激发和引导消费者特定的社会身份将成为企业营销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赵昌汉  甘莉 《求索》2014,(2):129-132
黑人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是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它表现了生活在以白人种族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中黑人对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的迷惘。因此,它不仅是一种生理特征的认同,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内涵。美国黑人文学正是这种社会和文化内涵的承载体,它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揭示了黑人长期被迫面对的种族歧视和文化身份危机,也记载和推动了黑人文化身份意识逐步走向自觉的历程,反过来,黑人文化身份意识的增强也促进了黑人文学的发展。从黑人文化身份意识的发展路程可以看到,通过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方式来加强文化身份认同及建构是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消费文化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生产能力已经不足以成为人们进行身份认同的唯一依据,人们会通过一定的消费行为来完善对个体身份的构建,由此出现了"他人导向个体"和"后传统个体"两种个体身份认同的形式。前者更为重视外界信息对身份的影响,认为个体身份认同就是要符合外界的期待;后者则认为个体身份认同虽然会受到外界影响,但自己保有最终选择权。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梳理启蒙运动以来的女性身份认同理论话语,从以下三个重要的裂变点把握该理论话语内部出现的断裂、转变、延续、更新等话语裂变现象: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与19世纪英国女性的觉醒;法国当代女性身份认同的两种政治主张——波伏娃与伊利格蕾;苏珊·弗里德曼与后现代身份认同的差异性。上述梳理揭示了女性身份认同从同一到差异的演变及其不断差异化与多元化的嬗变趋势。  相似文献   

8.
数字化生存时代为自我身份认同提供了三种历史语境,即自我身份认同关系的数字化语境、自我身份认同评价的数字化语境、自我身份认同实践的数字化语境。自我身份认同形成了独特的"游戏规则",信息构成了自我出场的路径、对话交流的平台以及身份认同的机制。在数字化生存时代,自我身份认同的生成逻辑体现出了在场与缺场、业缘与网缘、现实与虚拟"二元交融"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刘彩霞 《求索》2014,(10):27-31
美国女性传统上被父权文化界定为男性的附庸,没有自己独立的身份,然而她们在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两次世界大战等历次关乎民族命运的战争中主动参与并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她们通过对自我和社会的双重解构,积极体现自己在战争中的能力和社会价值,消解社会对她们的偏见和歧视,不断改变自我身份标准,提升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和新的身份建构与重构,并在此基础上最终获取了"人人生而平等"的天赋人权和越来越多的两性平权。  相似文献   

10.
社会成员的身份认同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族群是基本的、也是重要的社会分类,族群认同是一种社会性的心理与文化反应,也是一个客观的社会事实。本文试图从文化分析的维度,分析族群认同的社会特性以及在社会互动与民族-国家建构工程中的作用,并通过对两种民族主义(公民民族主义与族群民族主义)的分析,探讨如何在承认族群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协调社会成员多重身份认同中的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11.
身份认同是当今文化研究一个重要概念和关键问题,也是文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身份认同问题有两种论争模式:本质主义模式和建构主义模式。作为表意实践的文学在建构身份认同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当代文学批评与身份认同研究联系紧密,特别凸显在后殖民文学批评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  相似文献   

12.
吴小勇 《人民论坛》2014,(1):208-210
中国梦与国民身份认同的关系中应该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如何在中国梦背景下构建全体人民对于国民身份的认同,提升国民身份在人民自我概念中的重要性;其次,中国梦的内涵如何融入到国民身份潜在的标准与规范中去,让中国梦成为人民行动的“方向标”.  相似文献   

13.
解读怀旧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平 《理论月刊》2007,(8):54-56
本文探讨了怀旧及怀旧文化的内涵、特征及成因,并从"上海怀旧"的文学文本对怀旧文化背后的意识形态与文化逻辑进行了探讨。怀旧文化的兴盛借助了当代大众媒介迅捷而广泛的传播能力;通过传媒所建构的社会知识和影像,给身处现代文明中的大众以认知、抚慰和消费。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上海怀旧"一方面影响着现代都市人的生活与行为,成为人们浸润其中并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在更深的意义上,成为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危机与焦虑的象征。  相似文献   

14.
李德学 《人民论坛》2013,(8):248-249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渴望以"和平崛起"的方式走向世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因为与西方文化理念的历史性隔阂,中国的快速发展引发了西方人的深度不安。这让我们认识到建构我国在国际社会身份认同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文章正是结合温特建构主义理论来讨论建构国家身份认同在中国和平崛起战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党员身份自我认同是党员对党员身份角色及价值体系、权利义务规范的理解、接受和确证,包括党组织思想价值体系认同与信仰、身份角色认同与情感归属、身份规范认同与践行三个层面。基于浙江省多阶段分层抽取的1575名基层党员样本的问卷调查显示,总体上浙江基层党建工作成效明显,基层党员具有党员身份自我认同意识,浙江基层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但也存在党员第一身份意识未充分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够坚定、身份规范认知与身份实践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等问题。而身份起点的功利化和信仰实用化、党员身份社会比较优势弱化、基层党组织意识形态教育薄弱、党内组织生活缺失和民主生活满意度不高是身份认同缺失的主要原因。身份意识培育需加强思想建党,优化信仰教育机制;强化政党社会整合能力,立足党员需求培育第一身份意识;加强入党动机考察,把好入口与出口关;严肃党内组织生活,锤炼党性修养,改变知行脱节。  相似文献   

16.
国有企业工人作为我国产业经济的主要力量,在中国的社会阶层的结构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根据2001年对湖南、湖北几所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有关问卷调查,从国企工人在整个社会中阶层地位自我认同、国企工人在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阶层地位自我认同、国企工人在企业内部的阶层地位自我认同三个层次来考察当前社会国有企业工人的阶层地位认同状况。  相似文献   

17.
张羽 《台湾研究集刊》2007,2(3):80-88,98
张爱玲与台湾文学史书写有着复杂而又密切的关系,半个世纪以来,诸种台湾文学史或书写,或缩写,或不写张爱玲,都有其内在的深层原因。作为"文学/文化"的"张爱玲符号",已经成为一种亟待思考的文学现象,本文通过对张爱玲文本在东亚的后殖民和冷战秩序构筑当中被台湾接受的一些脉络,以及在台湾本土意识高扬的背景下台湾新文学史要怎样处理张爱玲的考察,阐述文学制度介入到国族想象后,对作家阐释也出现了较大的位移。而且,也要阐释台湾"独派"人士在处理文化上的身份认同和政治上的身份认同之间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18.
重要发现【1】一些个体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感觉自己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被网络亚文化所支配,奉行其独特的语言使用规范和价值观念,反而对现实产生一种消极异化感和疏远感。【2】“网络社交”“专业内容创作”和“二次元”成为网络亚文化人群的聚集地。【3】网络疏离也是一种网络身份认同与现实身份认同的疏离,网络身份认同是现实身份认同的代偿。受访者普遍认为现实中的身份认同更为重要,但是多数的受访者在网络中获得了自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9.
传统观念认为女性不适合、也不善于学习自然科学;但是,一些女性主义研究者认为,正是传统的性别观念导致了女性与男性对自己的性别身份认同的偏差,而女性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与学习自然科学所要求的身份的差距,成为女性学习自然科学的障碍之一.在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物理学教学为例分析传统的与物理学相关的身份认同对女性学习物理学产生的消极影响,提出改变这种身份认同的方法,由此,在性别的视角下对自然科学的基础与性别之间的关系做出一个不同于传统观念的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公民身份历史发展的梳理,进而对自由主义视野下的公民身份认同、共和主义视野下的公民身份认同、社群主义视域下的公民身份认同、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公民身份认同、女性主义视域下的公民身份认同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揭示认同问题是民族国家稳定与发展的重要议题,指认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发展过程中,加强公民身份认同教育对民族国家产生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维护社会繁荣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