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统一规范了政务处分标准尺度,是对公职人员惩戒和处分的基础性法律。该法的核心理念在于纪严于法、法严于刑;基本要求强调错责相当、宽严相济;违法情形包含六大种类、六种处分;处分程序需要依规依法、权威审慎;实施路径确保纪法贯通、法法衔接。  相似文献   

2.
正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纪法贯通、法法衔接日益顺畅,"1+12"的改革效应愈发凸显;坚定不移纠"四风"、树新风,作风建设"金色名片"越擦越亮;"打虎""拍蝇""猎狐",持续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巡视巡察向纵深推进,利剑作用不断彰显……  相似文献   

3.
"谈话"是监察法所确定的十二项法定调查措施之一,然而"谈话"作为一种制度,是对传统诉讼法以及行政监察法的超越,是监察法的一项全新创设。谈话制度贯通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兼具监督、调查和处置三项功能。在监督阶段,把握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必须经常、大量运用谈话发现问题、纠正偏差、预防腐败,让"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在调查阶段,谈话是问题线索初查核实的主要手段,在正式调查中可以有效配合其他调查措施提高调查的效率和效果;在处置阶段,四种谈话处置方式可以作为党纪处置独立适用,也可以附加适用,构建起宽严相济、软硬兼施的监察处置体系,实现纪法衔接、纪法协同。  相似文献   

4.
党纪与国法都是党和人民意志的真实反映,二者具有一致性、依存性和互动性。“纪法贯通”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制度基础,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有利于优化法治生态环境和行政生态环境,是净化政治生态的根本依托;有利于明确“一条主线”、突出“两条红线”,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5.
正监察体制改革后,梧州市纪委监委机关引进了党建、法律、财会、信息化人才等一批新生力量。这些学历高、素质好、可塑性强的"80""90"后青年干部承担大量工作和各种临时性任务,成为发挥职能作用的中坚力量,但要适应法法衔接、纪法衔接等新要求,迫切需要强化理论武装,提升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决定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其目标是通过建立监察委员会体制,整合反腐败资源力量,从而建立党统一领导下的国家反腐败工作机构。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在政治上加强了党对国家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在制度上构建了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反腐败体系,在理论上开创了国家政体结构的新模式,体现了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为了实现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既要做好监察委员会与司法机关的有机衔接、相互制衡,还要科学构建(监察委员会与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内部的"纪法衔接"程序机制:实行执纪与执法的事务分工,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平滑的事务衔接程序,应当优先选择"纪法衔接"的"并行衔接"模式而非"先后衔接"模式。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法的本质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上升为社会主义国家意志的、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体现.从社会主义法的应然性层面上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是社会主义法本质的根本要求.法的阶级意志性要求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确保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根本性质;法的物质决定性要求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确保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正确方向;法的文化制约性要求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确保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后,纪委、监委以合署办公的形式出现。目前,合署办公还处于探索磨合期,各地都在积极探索顺畅实现"纪法衔接"的路径。需要以纪委与监委之间目标的一致性为基础,把二者同时具有的监督职能作为抓手,以纪委为宏观领导,侧重以监委的调查力量为主体,运用好法律手段,才能实现运转高效、有机协调的"纪法衔接"。  相似文献   

9.
监察机关不仅要以《监察法》《刑事诉讼法》为准据调查职务犯罪,而且同时必须以《刑法》为标尺,二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监察法》与《刑法》都是反腐的利器,有共同的内在追求与旨趣。但是,目前《监察法》与《刑法》间存在着制度错位。为此,应对《监察法》和《刑法》相关条款做扩大解释,修改《监察法》《刑法》相关条款,克服二者制度上存在的错位。  相似文献   

10.
《小康》2020,(20)
正政务处分法把法定对象全面纳入处分范围,使政务处分匹配党纪处分、衔接刑事处罚,构筑起了惩戒职务违法的严密法网。将一些违法行为纳入政务处分范围,体现了纪法贯通,有利于推动党内监督和国家机关监督有效贯通。  相似文献   

11.
正我们更要关注立法中的部门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利益冲动,要高度关注立法本身的科学性、逻辑性,要树立"法法衔接"的立法理念,保证每一项立法都有专门的调整对象、确定的调整范围以及专门的立法价值指向。"法法衔接"这个术语是这两年刚刚流行的,背景是2018年3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后,就《监察法》所规定的监察机关的组织和职权等一系列规定是否与宪法、组织法和刑事诉讼法等已经生效的法律"相一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制定的国家监察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系统规定国家监察与反腐败的法律,是惩治与预防相结合的反腐败专门法。确认中国共产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创设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于一体的监督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的惩治预防模式是监察法最为显著的中国特色。梳理监察法的实施障碍因素,明晰实施路径,是保障国家监察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举措,也是维护监察法权威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直接适用的法"和公共秩序保留是国际私法的两个重要范畴和制度.本文旨在深入分析"直接适用的法"与公共秩序保留之间的相关性,对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作比较性探讨.该文主张"直接适用的法"是公共秩序的反映和表现方式,而公共秩序则是"直接适用的法"产生的原因和基础."直接适用的法"发端于公共秩序保留,但有别于公共秩序保留.独立主权的国家在调整涉外民商事关系领域时,需要发挥它们各自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个多世纪以来,传统法("礼")在中国被当成法治的绊脚石遭受唾弃.本文试图说明"母以子为贵"是中国传统社会"礼"的表现形式."礼"要求每个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从而维系稳定的社会秩序.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持着传统农业社会的结构,农村人口的"男孩偏好"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无论我们是否承认,传统法的"礼"在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依然普遍存在.然而,在传统法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上,我们又有必要分清良莠,并根据时代的要求和价值取向重新解释中华传统法文化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依法行政"的"法"一般不是指宪法而是指法律,行政机关应当是根据法律的具体规则而不是直接根据宪法的原则来行政,这是民主、分权、法治体制的要求.同时"依法行政"的"法"也包括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但行政法规应当是在其行政管理范围内为执行法律而制定的,是对法律规则的细化,而不是创设规则(授权立法是例外);部门规章应当是对上位法中相关技术术语的解释或为维护其内部工作秩序所作的规定,而不是细化法律规则,更不是创设法律规则.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高校素质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工作的需要,来推介周弘先生创立的"赏识法"教学,并分别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阐述"赏识法"的重要性及其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苏瑞莹 《前沿》2007,(12):24-28
孟德斯鸠是启蒙时期法国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也是法律社会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在其对"法"所作的定义当中,虽然与其他启蒙思想家一样关注法律与理性的关系,但又有其独特之处,其独特之处就在于他是通过社会理论的构建,考察法律与理性的关系,以此来揭示"法"之内涵,即法律本质上是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这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人类可以认识和控制的;所以,法律与社会存在密切关系,社会中某些因素的变化,则是法律变化的根源;法律变化也会引起社会变化。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理性认识社会和法律的性质,从而使法律符合正义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全国各地纪检监察机关与公安部门协作配合,积极、稳妥地处理了一些党员干部酒驾醉驾案件,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纪法效果和社会效果。但实践中,根据行政处罚决定对酒驾醉驾的党员给予党纪处分过程中存在着程序不到位、处理不恰当等问题。笔者结合办案实践,对相关问题谈几点体会。立案程序要避免机械化。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初步核实的任务是,了解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否存在,为立案与否提供依据。"实践中,  相似文献   

19.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是纪检监察系统的中枢,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适应新时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的发展,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纪检监察机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纪检监察业务部门的改革是重中之重。通过改革,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业务部门的占比显著提升;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权限措施更加规范;绩效表现显著提高。纪检监察机关仍需进一步完善内控机制;加强纪法贯通和法法衔接;纪检监察权亦需受到有效监督。  相似文献   

20.
李辉 《人民论坛》2021,(5):54-57
主动投案反映了中国反腐败制度的发展取得了切实的新成效。这种成效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权力监督的全覆盖对腐败分子形成了震慑效应;二是纪检监察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了纪法关系;三是反腐败开始形成观念塑造的作用,逐步迈向“不想腐”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