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1 毫秒
1.
借用托马斯·琼斯的伦理决策理论,通过对学术不端行为道德强度的分析,从一个被人们忽视的角度,即道德问题本身而非道德行为主体以及伦理决策环境特征出发,可以探讨学术不端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要刹住学术不端愈演愈烈的歪风,通过各种管理措施提高学术不端这一行为的道德强度,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即:引导主观感受、明确行为的直接受害者、明确行为后果、强化组织伦理氛围、提高社会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叶丹 《湖湘论坛》2023,(4):94-104
推动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道德意涵在历史和实践的双重促动中发展,表征为政府治理主客体的协同性、内容的时代性、过程的渐进性、实践的人民性。集体主义的道德恪守、法治与共治的道德样式、人的现代化的道德理想汇聚的道德意识单元为内核结构要素,有力地发挥着道德净化、道德阐释、道德定向的功能,同构政府治理现代化建设道德图式的有机整体。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道德实践,指涉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与政治民主最大程度的实现。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定盘之星、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的至善之境、数字赋能政府治理凸显效率之美共同组成政府治理现代化所恪守的伦理原则。推动政府治理现代化过程所形成的道德图式将是中国式现代化伦理维度的生动展现。  相似文献   

3.
正科研诚信是每一名科研工作者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必须恪守的道德和规范。近年来,高校师生学术失信甚至学术造假行为屡被曝光,伪造、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现象屡禁不止,从论文段落剽窃到大面积抄袭,甚至包括致谢全篇复制都存在不少典型案例。作为学术生活和科研事业的初期,研究生阶段是科研工作者遵守科研诚信、养成良好科研道德习惯的关键时期。然而,高校研究生的学术领域是科研失信的"重灾区"之一,  相似文献   

4.
王锡军  赵本纲 《前沿》2014,(21):68-69
纵观古今中外伦理学、伦理、道德与道德观的研究和社会发展历史的演变,基本可以将伦理、道德体系和相关的学说、学术体系划分为四种。对伦理道德体系进行科学划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伦理道德现象,明确理想的现实主义需要构建怎样的道德理论体系和道德实体。  相似文献   

5.
道德信任是从伦理社会学的角度对人际之间信任的考量。道德信任不仅是维护个体完善的内在需求,也是实现群己和谐的重要基础,还是增进普遍社会信任进而构建道德体系的基本动力,因而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伦理期待或要求,既要突破"熟人信任"以实现传统信任道德的现代伦理转型,也要消弭社会风险以实现利益交往格局的伦理优化,还要满足"互予性需要"以实现在道德平等中追求美好生活。适应社会转型、应对道德风险、实现治理现代化要求,确立了新时代公民道德信任建立的伦理治理转向,即建立政府诚信制度、经济信任制度、公民契约伦理制度,为公民道德信任建立注入制度关怀;强调法律的"刚性支持"、伦理的"破立并举"、社会的"群体监督"、教育的"个体洗礼,强化对公民道德信任建立的道德控制。  相似文献   

6.
社会潜规则是指那种暗地里通行、起到实际作用但又见不得阳光、上不了台面的行为规则。社会潜规则具有隐蔽性、不正当性、排他性、伸缩性等特点。社会潜规则破坏了社会道德体系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并导致主体道德人格扭曲。人情伦理的负面效应、制度伦理的缺失以及道德建设严重滞后是社会潜规则盛行的伦理根源。建立和完善社会道德规范、加强制度伦理建设、培养和完善公民道德人格是治理中国社会潜规则的主要伦理路径。  相似文献   

7.
2006年12月底,在海口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举行了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建设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由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和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徐惟诚,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周文彰,中国伦理学会顾问刘启林,中国伦理学会会长陈瑛,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吴潜涛,以及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成员,国内高校、学术单位、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70多人出席了会议。与会者就如何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刊特选登三篇与会者研讨发言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赵健 《青年论坛》2010,(6):91-93
科研道德是人们从事科研活动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也是衡量人们职业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近年来在高校研究领域不同程度地出现科研道德失范现象,高校教师的科研道德问题越来越突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高校科研道德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此,首先要加强科研道德教育,加强正确科研方向引导,并从编辑出版、制度约束等方面强化学术监督和制约,提高高校教师的科研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9.
道德效力是道德原则、伦理规范等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的外在表现,可以从个体道德自律、社会道德秩序、公民道德建设等方面考察道德效力的实现程度。道德效力缺失问题多发生于社会急剧变革的转型期,而社会治理能力、法治建设水平和公民道德状况是影响道德效力实现的因素。对此,我们应以创新社会治理、优化法治环境、提升公民道德水平为着力点,发挥社会道德效力。  相似文献   

10.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乡村伦理秩序建构是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其提供科学的价值引领、凝聚不竭的精神动力、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然而,当前我国乡村伦理秩序面临诸多困境,集中体现为工业化冲击下的家庭道德问题凸显、市场化冲击下的农民道德信仰迷失、城镇化冲击下的乡村社会道德失序。新时代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我们不仅要以道德教育引领乡村伦理方向,还要以传统美德丰富乡村伦理内涵,特别要以完善公共治理提供乡村伦理保障,不断优化乡村社会道德环境,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良好的道德保障。  相似文献   

11.
张旺 《湖湘论坛》2021,34(2):121-128
算法风险触及、引发、衍生了诸多社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算法风险治理的伦理结构化进路,主要是指通过建构算法设计、开发和使用的伦理原则制度,确定相对稳定的伦理框架和逻辑体系,形成合理可靠的伦理关系结构,从而确保算法符合道德伦理要求。伦理结构化的表达与呈现方式对提升算法治理能力十分重要,是推进算法风险治理的重要范式,有助于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全面实施和执行算法的道德规范,推动算法的伦理建设进程。算法风险伦理治理结构化的实施路径包括:建构算法风险伦理评估模型与审查体系;提升算法的伦理信任阈值与制定评估指标;设立算法风险伦理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12.
《今日海南》2007,(1):16-17
2006年12月底。在海口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举行了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建设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由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和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徐惟诚。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周文彰,中国伦理学会顾问刘启林,中国伦理学会会长陈瑛。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吴潜涛,以及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成员,国内高校、学术单位、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70多人出席了会议。与会者就如何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刊特选登三篇与会者研讨发言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陈一收 《桂海论丛》2007,23(4):19-21
服务型的公共行政是一种新型的治理模式,它突出了服务的伦理价值,决定着各级领导在行政实践中的价值选择和道德责任。主观形式的道德责任,体现着人的伦理自主性,对于领导者以理性的方式履行客观责任是必不可少的。依据道德觉识和职业理性,超越客观规范的约束,把服务的义务转化为个人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实践,是领导者实现个人价值的必然选择,更是提高自身修养的伦理路径。  相似文献   

14.
柯翠英 《新东方》2006,(11):58-60
社会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在一个社会中,如果缺少道德的约束力,人类活动就会缺乏秩序而陷入混乱。道德存在的价值就是有助于社会活动的正常运转,促进社会的和谐。“学术道德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规范”[1],是社会道德的重要方面。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如果不遵守学术研究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就会“败坏学术风气,阻碍学术进步,损害学术形象,对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发展造成恶劣影响”[2],同样会使高等学校校园以及社会出现不和谐的状态。近些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学术道德缺失现象十分严重。为了整治学术道德缺失,教育部…  相似文献   

15.
为了了解高校科研诚信软环境建设的现状,依据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设计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我们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对该校学术道德与诚信的状况进行了调查。进一步探讨影响高校教师科研诚信软环境建设的原因,并提出实际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施鹏  程刚 《前沿》2015,(3):10-14
大学学术文化的核心要素为学术观念、学术精神、学术道德和学术环境,相应呈现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规则文化四种形态。在"求真育人"的本质价值诉求中,规范学生的学术思想与行为、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道德自律是对大学学术文化建设实践目标与功能指向的真实解读。鉴于此,应倡导并培育"学术自由"、"学术民主"的核心价值理念,确立大学学术精神;建立学术本位的"教授治学"制度,形成学术立校传统;加强学术伦理建设,提升学生的学术道德素养;促进课堂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协同整合,突出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良好的研究生导学关系,形成和谐的学术共同体,全面推进大学学术文化的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7.
“伦理”与“道德”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与“道德”在词源学、英语语境及实存的人伦关系三个层面各有内涵和意蕴,但是“伦理”与“道德”又不是毫不相干的平行线,它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伦理内涵着道德,道德有待于发展为伦理;伦理是道德的本质,道德是伦理的具体化;伦理是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依据和基本前提,是道德的原则和本质,道德是伦理的表象和必然指归。伦理与道德的具体内容都是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倡导学术道德、维护学术尊严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宁 《岭南学刊》2006,(5):101-102
由广东省伦理学学会和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倡导学术道德、维护学术尊严学术研讨会,近日在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召开。来自高校、社科联、党校系统的2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现将研讨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一、学术腐败的基本内涵。省伦理学会常务副会长、省社科院副  相似文献   

19.
《群众》1998,(7)
6月23日至26日,由江苏省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东南大学、国际东西方大学、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和《群众》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经济伦理与跨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来自美国夏威夷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分开大学和新加坡中西文化交流中心的境外代表以及国内伦理  相似文献   

20.
正刘余莉,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中国伦理学会理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先秦儒家伦理与当代西方美德伦理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著述甚多,学术成果显著,在《应用哲学》、《道德与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光明日报》、《学习时报》等国际、国内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曾应邀到英国赫尔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加拿大西门大学、日本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做学术报告和进行学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