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数字技术变革与精神消费升级催生了数字内容的生产,青年群体通过会员消费成为数字内容的主要消费群体。通过对青年群体会员消费的剖析,可以发现,青年群体会员消费具有“唯快不破”的即时性获取、“体验至上”的情感性满足、“层级差异”的可见性供给等特征。青年群体会员消费的实践逻辑,在个体层面体现为时间控制和轻歇体验,在群体层面体现为圈层区隔与自我归属,在社会层面体现为动态诱导和非会员排斥,从而在会员消费过程中给青年群体带来情感满足、圈层归属以及碎片化消费、身份焦虑的双重影响。为了避免青年的盲目消费,也为了会员经济的健康发展,应当建构会员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从青年自身、网络平台和国家治理三个层面共同完善会员消费市场,引导会员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为“Z世代”青年提供了新的认同建构路径,网络参与深刻影响着“Z世代”的社会化进程,也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社会化模式下形成的婚育观念。通过“青年互联网生活调查”研究发现,网络参与对当代青年的婚育意愿呈现负向影响,且这一影响具有性别和网络圈层差异:互联网参与对女性婚育意愿的影响更为显著,网络参与度高的群体表现出显著更低的生育意愿;身处不同网络圈层的青年,其婚育观念也具有异质性,追星圈青年的婚育意愿最低、网游圈次之,而短视频圈则相对较高。研究表明,以互联网为主要场域的社会化路径,即线上社会化对“Z世代”青年价值观念的形塑存在深刻影响。这有助于理解婚育观念的代际差异,为把握当代青年的思想动态、破解当下的婚育困境提供新的理论启发。  相似文献   

3.
青年网络流行文化的"圈层化"现象影响着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与塑造。运用文化资本理论厘清"圈层化"背后青年实现自我价值诉求、文化市场发展、文化交往方式的逻辑关系,有效解决"圈层化"带来的群体固化、范围局限、价值观缺失等问题,培育青年形成正确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圈层化"是指青年群体由于价值观而聚合、兴趣点而分众所形成的特征各异的圈层,并在自己认同圈层中进行交流沟通的现象与趋势。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往往会造成情感交流与文化发展的隔膜、"标签"自我与主流收编的抵抗、渴望入世与向往出世的矛盾。要破解其入世与出世之困,必须理性看待、合理引导,推动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从"圈地自困"到"文化出圈",变"圈圈万重"为"圈层合一",既"理性入世"又"合理出世"。  相似文献   

5.
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消费习惯等成为网络圈层的集合因素,而青年"入圈"不可避免地面临"信息茧房""回声室效应"、脱离现实等问题。对此,应当引导青年清醒"入圈"、理性"在圈",走出舒适圈、进入优质圈,形成优势互补、多元共生的"圈层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的"边缘化"现象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边缘化”在结构上表现为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 ,从拉美到亚洲 ,再到非洲战略价值递减的圈层格局。其根源在于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其应对措施 ,一是充实发展中国家圈层格局的各层次实力 ;二是加强发展中国家各圈层之间的联系 ;三是营造发展中国家圈层格局的宽松氛围。只有这样 ,发展中国家才能够真正从依附走向自主。  相似文献   

7.
刘胜枝 《人民论坛》2020,(12):131-133
网络空间亚文化形成了一个被网络媒介、消费文化和全球化趋势重塑的新型场域,在这一场域内出现了青年文化圈层化、封闭化的现象,这是青年群体追求集体身份建构和自我认同并以集体化的方式和以文化资本为筹码进行斗争所导致的结果。网络亚文化场域与社会场域之间以及场域内部不同圈层之间存在着区隔与竞争机制,而惯习的培养则是圈子生成、存在和规训个体成员的根本逻辑。这种规训对青年个体行为及观念的影响往往是深层的,其负面影响需要我们予以警惕和重视。  相似文献   

8.
健康的社会文化发展必然包含主导文化和亚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从而使主流价值取向得到丰富和完善。互联网新媒体为青年圈层的文化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潜能,拓展了文化个体及群体生产、传播、消费和参与的路径。在价值层面,互联网青年圈层亚文化不仅可以创造性地成为主导文化的补充,防范大众对于文化认知的固化;也有助于将多元文化优势要素吸纳到主导文化的生产、传播过程中,增添主导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网络空间亚文化形成了一个被网络媒介、消费文化和全球化趋势重塑的新型场域,在这一场域内出现了青年文化圈层化、封闭化的现象,这是青年群体追求集体身份建构和自我认同并以集体化的方式和以文化资本为筹码进行斗争所导致的结果。网络亚文化场域与社会场域之间以及场域内部不同圈层之间存在着区隔与竞争机制,而惯习的培养则是圈子生成、存在和规训个体成员的根本逻辑。这种规训对青年个体行为及观念的影响往往是深层的,其负面影响需要我们予以警惕和重视。  相似文献   

10.
袁志香 《人民论坛》2020,(14):118-119
"饭圈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具有狂欢性、交互性、圈层性等特征,其在青年主体意识构建过程中可能带来网络暴力、被动跟风、文化偏离等负面影响。对此,应当发挥偶像和"饭圈"对青年的正面影响,引导青年增强辨别力,塑造积极正向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1.
刘毅 《求索》2008,(3):61-63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重于技术,重于资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就是进行制度建设。圈层制度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圈层制度支撑体系就是由三个圆构成了三圈层,其中:圆心是农民群众;第一层是土地制度.包括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第二层包括:农民一户籍制度;农业一产业发展制度;农村一财政投入制度;第三层包括:“政府”、“村级组织”、“基层党组织”三个重要主体分别构成的保障制度;层外包括:风俗习惯以及文化成因等方面的非正式制度。  相似文献   

12.
新消费文化是我国迈向高品质生活阶段的必然结果,其包含了参与性的符号、感性化的价值、兴趣市场的共识。现阶段,新消费文化通过平台机制、关键意见消费者、圈层化聚集,促使Z世代形成玩家型消费态度、游戏化消费认知、激进式消费行为。由此,新消费文化也滋生出一系列新风险,具体表现为新体验诱发内心剧耗竭、新赛道催生创业高内卷、新领域带来监管新盲区。这亟待相关部门以“立规矩”“树信念”“建联结”等方式予以应对,优化新征程背景下具有战略意义的青年工作。  相似文献   

13.
探究“内卷化”背景下青年“躺平”思潮流行的成因与应对策略,对于引导青年正确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在“内卷化”背景下,青年社会获得感的缺失是青年“躺平”思潮流行的内因,主要体现为“习得性无助”降低青年的自信感、“主动污名化”宣示青年的抗议,以及阶层焦虑导致青年斗志消沉。而亚文化中部分消极文化的流行与扩散是外因,主要体现为“丧文化”下青年情绪消解方式的扭曲、消费文化下青年认同危机的加剧、网络文化下核心价值观对青年引导作用的削弱。为了应对青年“躺平”思潮的不良影响,亟待加强心理健康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健全青年社会经济保障体系,甄别研究青年合理社会利益诉求,强化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领。  相似文献   

14.
与内地儒学渐趋式微不同,清代云南儒学得到长足发展。“儒家教化”是清朝在云南实施一体化战略的重要举措,“兴文教”因此成为历代治滇者恪守的治滇方略。在此背景下,儒学教育在云南得到较快恢复并逐步走向兴盛,由学宫、书院、义学3个层级构成的教育体系得到完善和发展。中央王朝对云南科举考试采取倾斜和优惠政策,体现了补偿性正义原则,促进了儒学人才队伍的壮大。依据儒学化程度的高低,可将清代云南儒家文化圈划分为核心圈层、次核心圈层、边缘圈层等3个层级。各层级的分布不是平面式的、单区域的,而是交错式的、多区域的。这样的分布格局,较为生动地折射出云南文化多元化、差异化和互嵌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当前青年研究的状况表明方法论的革新是提高青年研究的整体水平的当务之急。而方法论革新的核心又在于理论思维方式的转换。从笛卡尔思维到打破现状思维 (展开·整合思维 )是一种可能的出路。青年被誉为“人生的春天”、“社会的未来”、“人类的希望”。青年同时又有其消极作用 ,尤其是在西方 ,青年四大危机 (失业、吸毒、犯罪、学生骚动 )困扰着一些国家和政府。因此青年又被贬为“风暴之王”、“危险阶层”。笔者在这里主要是试问青年“研究”的现状 ,试举青年“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黄海 《中国青年研究》2004,(11):109-117
“街角青年”是一个典型的城市边缘青年群落,是社区青年工作的一个盲区和社区建设的一大隐患。本文通过对长沙市某社区街角帮派的调查,解读“街角青年”的形成原因、社会心理特征和社会流动模式,剖析“街角社会”的隐性社会基础,最后得出社区青年组织在转化“街角青年”工作中应建立“四位一体”转化系统工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当代青年职业选择及发展趋向陈理得“跳槽”、“第二职业”、“下海”、“人才”,是近年来青年研究文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汇。青年人才的流动、青年科技人才的“隐形失业”和下岗青年再择业,又成为当今青年群体的“热门话题”。青年职业的选择是我国青年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杨长征:我以为,适合《中国青年研究》的“好文章”,起码应做到:“真问题,新问题,从现象入手,依学理分析”这16个字。“真问题”,指的是真正的“青年问题”,是注定要发生在青年年龄段上或青年群体中的特有的问题;否则即是“假青年问题”、甚至“伪青年问题”。准确把握青年研究中的“真问题”,需要长期的经验与学识的积累,决非投机取巧、“拍脑袋”所能得。“新问题”,是说在青年中新出现的问题,或是仍具长久生命力的问题。能否发现“新问题”,取决于对青年是否具有足够的了解与洞察,以及与时俱进的眼光。“从现象入手”,即…  相似文献   

19.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党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经历了从培养“革命青年”到“社会主义建设青年”,到“四有青年”再到“新时代青年”的历史性跨越,逐步走向成熟。百年来,党的青年人才工作,始终坚持党管青年的原则,以“推动发展”为主线,以青年成长成才为本,以“德才兼备、信念坚定”为基本要求,以共青团为主要工作载体,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新时代新征程上,总结历史、点亮未来,回顾党的青年人才培养历程,对于扎实做好当前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广大农村地区青年的权利状况不容乐观,还处于社会关注的“边缘”地带。在“应然”、“法定”和“已然”三个不同的层面,农村青年的权利现状都存在缺失问题。本文深刻剖析了农村青年权利缺失的现状、原因,认为赋予农村青年权利是国家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