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1 毫秒
1.
当前我国部分乡村治理功能弱化或完全瘫痪。基层政府治理旧体制是导致目前乡村治理困境的深层次根源,给乡村治理带来“负效应”。农村税费等各项改革不断稀释着基层治理行政性色彩,推动治理旧模式的解构,同时合理体制供给出现断裂,基层积极治理功能呈现“零效应”。村民自治难以贯彻落实、功能难以正常发挥是乡村治理困境的决定性因素,村民自治机制流于“无效应”。本文以重塑基层政府治理体制为前提、以完善村民自治和理顺其运行机制为核心、以推动基层治理组织层次间的功能耦合为重要手段三个方面初步探讨破解当前乡村治理困境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乡村精英在乡村治理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有的乡村精英分类学说并未根据乡村精英的差异明确区分出相应的治理方式。依据我国乡村精英结构发生的新变化,乡村治理精英可进一步细分为内生型乡村治理精英和外生型乡村治理精英。乡村治理应当遵循权变思想,针对不同的乡村治理精英类型采取不同的乡村治理逻辑:当内生型乡村治理精英强大时,乡村治理逻辑应当依靠充分的村民自治机制,发挥内生型乡村治理精英的积极功能;当内生型乡村治理精英弱小时,基层政府应当着重运用官僚体制自身的理性力量,发挥外生型乡村治理精英的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3.
体制吸纳是行政权力吸引社会组织或个体精英进入公权领域运作的社会过程。它的产生与发展是多方因素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是乡村社会协同治理发展的历史必然。但是这种行政权力介入乡村治理的行为,会对刚刚形塑的多元共治的协同治理理念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从而销蚀乡村社会治理主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因此,在乡村社会一定要合理界定基层政府的角色,实现适度规模的体制吸纳,继而最大程度上避免体制吸蚋的消极影响,克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实现协同治理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4.
基层政府在我国精准扶贫中扮演着政策执行的重要角色。通过对17个乡镇的实地调研,发现基层政府在执行扶贫政策过程中往往呈现出"共谋""备考""规避"等执行样态,这本质上反映的是基层政府在"科层制"和"压力型体制"环境下的一种"正式权力的非正式运用"的权力运作方式。在压力型科层体制下,科层制的组织结构和自上而下的压力型体制往往使基层政府嵌入三种关系之中:压力型体制与科层制的关系,目标责任与资源匮乏的关系,参与式扶贫与政府主导型扶贫的关系。这三种关系的存在使基层政府在压力型体制、科层制和参与式扶贫的胶结状态下寻求政策执行的策略,并塑造着基层政府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样态。  相似文献   

5.
多元治理: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而紧迫的课题。现有乡村治理的结构困境与矛盾,导致基层政府公信力和效率逐渐丧失,客观上要求建立政府与社会共管共治的多元治理范式。多元治理,一方面要革新基层政府运作,重塑政府间关系;另一方面更要激活乡村民间力量,重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着力探讨乡村民间组织治理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6.
税费改革前,以农民负担为核心、以群体性事件增多等为表现形式的乡村治理性危机的根源在于国家汲取型体制,客观反映为乡村基层组织在压力型体制下积极行政带来的机构人员膨胀和经纪体制的复活。后税费时代的乡村治理性危机则是在国家治理转型和社会转型期村庄内部潜在矛盾凸显的新形势下,乡村基层组织悬浮于社会之上不能有效作为引发的以治理缺位为轴心的危机。以税费改革为分界点,乡村治理性危机在性质上都表现为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紧张,而诱发根源则从国家汲取型体制转变为村庄内生矛盾。通过透视乡村基层组织角色与行为在税费改革前后的变异逻辑,我们认为在后税费时代保持一个强有力的维持基础性社会秩序的常规性力量,对于化解潜在的各种乡村治理性危机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多中心制度安排:解决乡村关系问题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斯特罗姆等学者提出多中心制度安排理论 ,以超越集权与分权的单中心制度安排。多中心的制度安排打破了单中心制度中最高权威只有一个的权力格局 ,形成了一个由多个权力中心组成的治理网络 ,以承担一国范围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职责。随着村民自治在全国的推行 ,中国乡村治理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出现了种种矛盾与冲突。压力型行政体制是乡村冲突的压力源。压力型的行政体制就是单中心制度安排的具体体现。多中心的制度安排旨在克服单中心制度安排下不可避免的种种弊端 ,对于中国当前的乡村治理而言 ,多中心制度无疑提供了一个改革传统压力型体制、理顺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关系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县级融媒体中心是最贴近基层群众又最具有本土特色的基层媒体,不但发挥着主流舆论阵地作用,同时发挥着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作用,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分宜县融媒体中心树立“引导群众,先要服务群众”的理念,切实发挥了助力乡村治理的功能。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进一步探索县级融媒体中心参与乡村治理的新路径,有助于推动政府、媒体、社会、市场等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乡村治理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广大乡村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政策导向确立、政府投入大量增加的有利条件下,发展的主要制约在于治理不善。要实现农村和谐发展,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就需要建立政府与乡村社会的新型关系,其核心是革新基层政府运作,激活乡村民间力量。我们通过厘析当前“乡政村治”治理格局下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可能性后,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多中心治理”。循此思路,我们积极寻求乡村多元化治理的载体依托并就多元主体间存在的行为偏差提出若干建议,希图能依此路径,达致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愿景。  相似文献   

10.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积极推进城乡警务一体化建设进程,创新农村警务,既是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加强基层治安治理,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作为。创新之道有四,其一是创新警务管控能力;其二是创新警务体制机制;其三是创新警务治理理念;其四是创新警务预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既十分迫切,又非一蹴而就。本文在对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了建设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工作思路,重点建立贫困人口生活救助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探索农村养老保险,积极支持慈善事业发展,提升社会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语境下的基层协商民主尚处于民主政治运行的探索时期,有关社会风险化解、参与平台构建以及意识能力强化等方面要素仍不健全。地方政府作为制度建构与执行的主要载体和城乡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核心力量,必须加强对基层协商民主的现实主张。事实证明,我国基层协商民主中公共理性的成长发育是一个较为长期的实践发展历程。基于权力主导与权利本位互嵌整合的发展逻辑,地方政府应通过转变认知取向、寻求价值认同以及塑造公共精神等多维路径,来积极培育公共理性,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切实建立起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进而将人民政协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趋势,对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提出了挑战。2009年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提出正是作为推动这一发展的主要途径。目前,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尚处于试验示范阶段,在各地社区建设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如何处理新型社区与村民自治、双层经营体制之间关系的两大问题,成都和济宁的探索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但改革仍面临体制困境和自组织程度低的问题。而此次乡村社会的变革能否全面顺利推进,还需要国家在法律层面对农村新型社区进行清晰定位,理清它与农村原有基本制度的关系,以切实保障村民权利。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总统普京,经历十几年执政,对推进俄罗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了自己一套紧贴俄罗斯实际的思考。他把民族问题视为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提出文化多元不应当成为少数人的特权;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是不可逾越的红线等根本原则。在具体治理国家原则上,他提出,各级政府工作的所有环节都应当以工作绩效公正、可评估、透明、简单为导向;全面推广新型监督模式;把公众的意见、民众的观点作为评价政府服务机构工作绩效的主要标准;权力必须受到制约,公务员必须遵守自己的职业规范;要高度重视对各类检查机构的监督;强调基层自治,等等。这些思想值得在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我国加以认真借鉴。  相似文献   

15.
税费改革之前,国家通过接点治理的形式来处理与农民的关系,接点治理是指国家利用乡村组织等体制性中介和乡村社会体制外精英进行治理的方式。接点治理的有效性在于其同时具备了国家政权赋予的合法性和地方社会赋予的认同感。接点治理经历了三种模式,集体时期的吸纳模式、税费时期的授权模式和后税费时期的结合模式。税费改革后,国家试图绕开基层组织以实现与农民直接对接,接点治理转变为直接治理,带来了混混等灰黑势力进入乡村和基层治理内卷化的危机。  相似文献   

16.
农村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已上升为国家意志,多元共治已成为农村环境治理共识。现阶段政府主导下的环境治理公众参与在实践操作层面存在参与意识薄弱、参与过程模糊以及参与机制缺失等参与失灵困境。不同于政府主导下的环境治理公众参与,社区介入依托于社区自身具有的激励优势、民主优势与自治优势为公众参与提供有利契机,有助于化解公众参与失灵困境。农村环境治理实践中通过社区介入推动公众参与的经验诠释了公众参与的动力系统、运作系统与强化系统等关键问题。有别于西方社会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模式,我国农村环境治理需要在政府推动下借助社区介入从宣传认同、公开互动与授权合作等方面提升农村环境治理公众参与度。  相似文献   

17.
社会保障对国家的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农村的社会保障是国家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 部分。目前,我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很多问题。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可试行农民退休金制度、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农村贫困户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制度等。  相似文献   

18.
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公平的基本保障,也是弥补公共产品供给中市场失灵的重要制度安排。从当前现实情况来看,提升我国整体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重点在西部地区,突破口在农村。本文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通过分析定西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讨定西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异化的原因,提出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论农村社区警务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社区警务建设是公安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我国构建农村社区警务很有必要,而且十分可行。当前,推进农村社区警务建设是公安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面临着很多现实的问题。构建农村社区警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新途径、新举措。  相似文献   

20.
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制度建设对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重大。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当前制度建设尚存在制度现代化水平不高、制度执行力不强、制度建设中公民参与程度不够等诸多问题。要不断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从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强化制度执行力建设、加强制度执行主体的能力建设、激发多元主体参与制度建设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