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政论坛》2011,(24):11-11
我曾多次被问到“人生有什么意义?”往往,“人生”之后还要加上“究竟”二字。我想,“人生有什么意义”这一个问题,从本质上说,是从“现在时”出发对“将来时”的一种叩问,是对自身命运的一种叩问。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指引下 ,为实现其救国救民、报效祖国的人生价值目标 ,把毕生心血和精力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积其七十余年的历程和岁月 ,历经磨难而始终不渝。了解和实践邓小平的人生价值观 ,对于认真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想一想”重要思想 ,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吴营洲 《各界》2013,(11):75-77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理念”。只是有些人自知、自觉,有些人不知、不觉。曹雪芹的“人生理念”是什么,他本人并没有直接说过,但是,通过他的书,通过他笔下的文字及人物,倒是可以“感悟”到一些的。至于这些“感悟”是否与他的本意相符,是否能得到《红楼梦》读者的认可,就不知道了。  相似文献   

4.
安替 《党政论坛》2014,(8):36-37
人生是一段喜怒哀乐的过程,不同经历的交织,形成了精彩纷呈的生活,为社会刻下了斑斓的历史。历史上,有无数的人追求人生的完美,但最终呈现给自己的乃是一段虽散发着生活自然美感,仔细一看却是“千疮百孔”的充满了遗憾的生活。或许,这才是生活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5.
《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为了静心沉思,他听从内心的召唤,去森林中过着一种隐士生活。自己种豆和黍为食,摆脱了一切剥夺他时间的琐事俗务,全心记录自己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悟,为人类留下了丰厚的思想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6.
《党政论坛》2008,(10):31-31
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按基督教的说法,人生一世是考验。人死了,好人的灵魂升天。不好不坏又好又坏的人,灵魂受到了该当的惩罚,或得到充分的净化之后,例如经过炼狱里的烧炼,也能升天。我认为这种考验不公平。人生在世,遭遇不同,天赋不同。有人生在富裕的家里,又天生性情和顺,生活幸运,做一个好人很现成。  相似文献   

7.
价值观浅见     
张欣 《理论导刊》2002,(2):64-64
值此社会转型的世纪之交,价值观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之一。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是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它着重解决人怎样活着才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因而是人类世界行为活动的重要的风向标,也是“地球村”各民族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价值观作为人对自身生活意义的反思和追求,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而变迁。随着我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价值观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其形态是传统价值观向现实价值观转变,由一元价值观向多元价值观转变,而其核心之一是…  相似文献   

8.
人生的站     
星云 《党政论坛》2014,(12):39-39
“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小点,对人生而言,非常必要,假如世间少了这许多的站,我们停靠在哪里呢?兹就人生路上的站,约略一说:1.加油站: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漫长的道路需要加油站。不管你乘坐的是什么车辆,加了油才能跑更远的路。例如宗教的道场,就是一种加油站,因为人生的路走得疲倦了,需要鼓励,需要增强力量,人生才能更有希望,更有动力往前迈进。  相似文献   

9.
一言 《党政论坛》2008,(13):63-63
有位作家曾经这样说过:人生是一种自我经营的过程,要经营就要讲运算。所以,人生离不开“加减乘除”。一个人生活得是否快乐、幸福,关键取决于其“算术”水平的高低。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7,(4)
普村土家族人生本质观念不同于哲学家对人生本质的讨论,具有当地人独特的看法,并更符合生活实际,指导着当地人的生活与思维。而近代哲学家则开始放弃对人生本质的思辨,并强调在语言与生活中理解人生本质。普村人生本质观念的调查既符合人类学的研究需要,也符合当今哲学的研究需要。普村人认为人的本质是家人及自己更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刘庆昌 《民主》2010,(10):38-40
在我走过的生活道路上,曾经有过许多的师长和朋友,他们在我不同的成长阶段和不同的人生境遇中,给过我各自不同的影响。可以说,与每一位师长和朋友都发生过难以忘怀的故事。如果把那些故事编织起来,就是一幅幅动人的人生画卷,足以让我感到充实和自豪。而在这幅画卷中,总会有为数不多的人们,成为我们人生故事中不会也不能省略的元素。  相似文献   

12.
曹飞 《理论导刊》2002,(4):34-36
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石,共产主义人生价值观应建立于实践观点的基础之上。共产主义人生价值观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也应以实践观点为基石。基于此,本文拟对物的价值与人的价值、生命价值与人生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及共产主义人生价值观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一、价值是什么?从实践的观点看,价值无疑是客体对主体的关系。而客体对主体的关系是物(本文所说的“物”指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中的任何事物)对人的关系。物对人的关系可分为两种:一是物对人的自在关系,一…  相似文献   

13.
章月娥 《党政论坛》2008,(18):43-43
18世纪的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过:“能享受平淡生活的人们才能真正领悟人生的真谛。”最真的感觉不属于漫无边际的未来,更不在追忆往事的过去,就在现在,就源干身边的平淡。  相似文献   

14.
人生没有绝对的完美,也就是说人生从不曾完美过,人生就是这个样子,永远是有缺憾的。 佛学把这个世界叫做“婆娑世界”,翻译成中文就是能容忍许多缺憾的世界。人的世界本来就有诸多缺憾,不完美才是完美,太完美了就是缺陷。  相似文献   

15.
价值观变革多元趋向与一元导向○冯文凡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对什么是最重要、最值得追求的一种观点和评价标准。价值观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价值观联系着人的直觉,影响着人的信念和选择标准,在一定客观现实基础上,也决定着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张景臣 《党政论坛》2008,(16):57-57
有个年轻人忍受不了父辈们平庸而清贫的生活,决定远离故乡去寻找自己的人生梦想。本族的老族长知道了,特意写下“不要怕”3个字送给他:“这是人生六字真言的前3个字,已足够你半生享用。”年轻人顿时信心十足,从此便凭借着非凡的勇气战胜了无数的艰难困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人到中年的他逐渐觉得人生失去了意义,  相似文献   

17.
问:为什么对“究竟什么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从根本上说,只能有历史唯心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种答案? 答:“究竟什么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这是历史观的一个根本问题。对这个问题,归根到底,只有两种答案。古往今来,尽管有众多的哲学流派和哲学家,对究竟什么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提出过种种不同的解释。不管他们的答案多么不同,在历史观的根本问题上,只能有或者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或者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这样两种不同的回答,只能归结为历史唯心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派别。想超越于这两者之上或把这两者合而为一,提出第三种回答,都只能被视为二元论和折衷主  相似文献   

18.
《求知》2014,(7):64-64
米博华在2014年5月2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撰文指出,在冷战时期,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发表过一篇被称之为“和平演变”的纲领性演说,称“只要把脑子搞乱,我们就能不知不觉改变人们的价值观,迫使他们相信一种经过偷换过的价值观。用什么办法来做?我们一定要在他们内部找到同意我们思想意识的人,找到我们的同盟军”。  相似文献   

19.
朱光潜 《党政论坛》2011,(10):22-22
每个人都不免有一个理想,或为温饱,或为名利.或为学问,或为德行,或为事功,或为醇酒妇人,或为斗鸡走狗.所谓“从其大体者为大人,从其小体者为小人”。这种分别以什么为标准呢?哲学家们都承认:人生最高的目的是幸福。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20.
赵霞 《各界》2010,(4):52-55
在“秦淮八艳”中,马湘兰是个比较特殊的人物。与其他七艳相比,马湘兰的容貌是最不起眼的,人生经历也是最普通寻常的,知名度似乎也是“秦淮八艳”中最小的。这么一个看似平凡的乐妓,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她名列“秦淮八艳”之中的?马湘兰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她的过人才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