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回溯推理”自理论界提出以来,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引入刑事侦查领域后,对帮助侦查人员建立侦查假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侦查回溯推理是一种从已知的犯罪结果出发,去探求犯罪原因、犯罪过程的逻辑推理,其公式为; q P——q ∴可能P 公式中:q代表犯罪结果;P代表犯罪条件。侦查回溯推理中的“如果P,那么q”这一命题,意味着若干个条件都可以独立地产生出“q”这一结果。然而,侦查回溯推理所依据的背景知识,只是断定了“P”是导致“q”  相似文献   

2.
论犯罪学的恐怖犯罪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恐怖主义”、“暴力恐怖犯罪”等概念不应是犯罪学研究的概念范畴 ,“恐怖犯罪”概念才能更准确地体现犯罪学的学科特点。在这个概念体系下 ,恐怖犯罪的内涵既不同于恐怖主义 ,也不同于刑法上的恐怖活动 ;它与一般暴力犯罪的区别在于犯罪目标的不确定性和制造出了恐怖心理或恐怖气氛 ;恐怖犯罪的目的可以是多元化的 ,政治性不是恐怖犯罪的本质特征 ;恐怖犯罪既可以是集团、组织、团体实施的 ,也可以是个人实施的。  相似文献   

3.
网络在带给人们快捷、广泛信息的同时,也潜伏着犯罪的危机。网络犯罪是一种高智能、高技术犯罪。目前,网络犯罪的主要形式有“逆流”、“黑客”、“蛀虫”、“黄潮”等。网络犯罪的主体是条件主体,客体是复杂客体,动机多样化,危害后果严重。犯罪现场的不确定性,犯罪痕迹及证据采集的困难性,犯罪暗数很大等已成为侦破网络犯罪案件的制约因素。为有效侦查和预防网络犯罪,必须建立健全网络犯罪侦破机构,培养网络犯罪侦查人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大对“有害数据”的控制和查处力度,转变人们的观念,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等。  相似文献   

4.
刑事立法犯罪化的提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伟锋 《前沿》2008,6(4):133-137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刑法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应在多大范围内介入社会生活的合理化问题凸现出来,刑事立法应该“犯罪化”还是“非犯罪化”成了刑法演进中的一个主题。一种观点从个人权利奉位、刑法应当谦抑出发,主张我国刑事立法应该非犯罪化;另一种观点从保护社会秩序、刑法应当法网严密出发,主张我国刑事立法应该犯罪化;还有观点认为要建立、健全刑法出入罪机制,刑事立法应该循着非犯罪化和犯罪化双向思路进行。本文认为,就我国目前而言,刑事立法应当“犯罪化”,一方面刑事立法犯罪化并不意味着重刑和对个人权益的必然侵犯,也不意味着将刑法的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应转变观念,建立刑事一体化原则,完善司法制度,确保刑法制度的严而不厉。  相似文献   

5.
“一国两制”使我国成为一个多法域国家,利用各法域之间立法、司法的差异与冲突逃避打击已成为跨境有组织犯罪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之一。从粤港澳三地的区域性特点出发,以三地警方多年区际侦查合作的实践探索为基础,创建区域性专项区际侦查合作模式是有可行性的,也是遏制该区域跨境有组织犯罪的有效对策。其基本原则是:坚持“一国两制”原则;平等协商、对等互助原则;尊重对方法律制度原则;公共秩序适当保留原则;以犯罪地为主,以有效惩治犯罪为辅,合理界定侦查管辖权原则;以及简便、及时、效率等原则。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流动人口犯罪问题调查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犯罪问题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在流动人口增加的同时,其犯罪率也在增加,且高于流动人口增长比率或速度;治安拘留、刑事拘留、严重刑事犯罪三者数量呈现出“倒金字塔”型,即流动人口中违法人员比例高于犯罪;从涉案类别看,盗窃犯罪最为突出,“两抢”和故意伤害犯罪次之;从犯罪人员类型看,初犯所占比重大,惯犯和流窜犯相对较少;从文化程度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男性青壮年是犯罪主要人群;以地缘或亲缘为纽带结成的犯罪团伙比较突出;等等。流动人口中的“三无”人员应该是公安“三基”工作的重点,也是基层基础工作的盲点。  相似文献   

7.
对于夫妻之间见死不救的案例,有人认为既然《婚姻法》规定了夫妻双方有相互扶助的义务,那么从当然解释的角度出发,夫妻之间肯定也应该有相互救助的义务,所以构成不作为犯罪;也有人提出,虽然刑法不作为犯罪的构成要件规定不作为的要件之一就是“其他法律规定的义务”,但是这个“其他法律”是否可以直接适用到《刑法》中,存不存在不作为犯罪是一个需要商榷的问题。真正意义上的当然解释,应是在结果未知的情况下作出的能体现其作用价值和意义的解释,而不是对公众舆论、道德、法律工具主义等因素的妥协。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正面临刑事犯罪的又一次大高峰.犯罪作为宏观社会现象,是影响社会治安问题的最主要因素.“犯罪大高峰”现象则是我国当前社会治安问题日趋严重的突出表现.我国刑事犯罪为什么会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出现“大高峰”现象?新时期社会治安问题日趋严重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犯罪时曾指出:“犯罪——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和法一样,也不是随心所欲地产生的.相反地,犯罪和现代的统治都产生于相同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从说明一个特定历史情况(即阶级对抗社会中的犯罪就其性质而言无不带有阶级印记)出发提出了一个适用于一切社会的普遍命题——犯罪和现行统治都产生于相同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现实的实际社会存在,它既包含控制犯罪的条件,也包含促成犯罪的条件.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犯罪产生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观点,结合我国现实的实际社会存在,笔者认为,在我国现存的生产方式结构、思想意识结构、个体心理结构、社会控制结构等方面,存在着产生或促成犯罪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有组织犯罪的心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谓“有组织的犯罪”? 这个出现频率极高的概念却 众说不一。有人认为,“有组织 犯罪是集团犯罪”;有人认为 “有组织犯罪是黑社会”;有 人提出有组织犯罪是一种犯 罪的经济组织;还有人从“危 害方式和特点”出发,将称霸 一方,为非作歹,欺压残害群 众,扰一方平安的团伙犯罪视 为一种带黑社会性质的有组 织犯罪。此外,国际刑警组织 总秘书长雷蒙德.肯德尔则将 有组织犯罪概括为四种类型, 即黑手党类型、职业犯罪集 团、种族型的有组织犯罪和恐 怖组织。以上各种观点及考虑 问题的思路和角度明显不同。 这种差异反映出现实问题的…  相似文献   

10.
地域性团伙犯罪,是以一定的地缘关系为纽带,纠合、流窜实施的,以侵财为主要犯罪目的,犯罪手段具有一定地域性的团伙犯罪,是当前历史条件下团伙犯罪的新动向。打击地域性团伙犯罪要从“整体防控、规模侦查、精确打击”的思路出发,着眼于打击的彻底性、策略性和有效性。实践中,侦控实效有赖于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刑事情报信息及公安协作机制等方面的建设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危害结果是刑法学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如果不彻底解决其概念问题,不仅会使犯罪构成理论陷于矛盾之中,而且也会使司法实践无所适从,定罪量刑受到负面影响。本文拟从危害结果与犯罪客体、犯罪对象、定罪量刑、危害结果的具体表现形式四个方面的关系出发,对危害结果的应有之义进行剖析,以期得出更为合理的结论。一、危害结果与犯罪客体的关系传统上,把犯罪客体定义为“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把危害结果定义为“危害行为给犯罪客体即社会主义社会关系造成的损害”。这一定义,没有严格地把危害结果中包含的危害行…  相似文献   

12.
冷战结束后,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对威胁、安全、威慑及国家利益的定义作出了重新考虑。   经济全球化、边界“透明化”和信息技术“大爆炸”等因素使我们过去对有组织犯罪和恐怖主义的分类和打击措施显得不够完善。恐怖主义活动已突破了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纯政治性的活动模式;有组织犯罪也不仅限于我们所熟知的黑手党式犯罪。两类犯罪活动都充分利用了国际环境的变化而突破了人们的想像。 犯罪与恐怖主义   恐怖主义是一种犯罪。恐怖分子为了达到民族独立或释放被捕的恐怖分子等政治目的惯用的手法就是参与杀人、毁坏财产等犯罪活动。他们…  相似文献   

13.
走出犯罪认识的误区 剑桥大学校长利昂·拉德津恼怀斯先生在其《犯罪学原理》一书中写道:“没有哪一种民族特征,没有哪一种政治统治,没有哪一种法律、政治、司法、刑罚、审判甚至恐怖制度能使一个国家免除犯罪”。犯罪作为一种反社会的行为,千百年来困挠着一代又一代的社会统治者们。他们不解,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操纵整个庞大的国家机器,然而却始终无奈犯罪何。 其实当人们主观上试图消灭或大幅度地减少犯罪时,思维的出发点就已经是身在歧途了,实践也证明了这不过是理想主义者们的一厢情愿。犯罪从本质上讲,  相似文献   

14.
从2005年7月开始,浙江省衢州市公安机关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公安厅的领导下, 开展了“打黑除恶”专项行动,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衢州市公安局的主要做法是:坚持从本地治安现状出发,强势推动打黑除恶斗争;坚持从黑恶犯罪的特点出发,建立具有强大威慑力的工作体系;坚持从内外并举的原则出发,强化打黑除恶的保障措施;坚持从持续打击的目标出发,探索打黑除恶长效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数字影视和互联网为突破口的传播新媒体迅速普及,大众传媒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理念、意识。如同“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一样,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也会成为“社会垃圾桶”,传播的内容中经常充斥着色情、暴力、怪诞等内容,这些负面有害的信息对犯罪产生消极影响,其中对青少年犯罪的消极影响尤为深刻。  相似文献   

16.
犯罪控制的初衷在于减少、遏制犯罪,但控制措施的不当使犯罪控制被异化,一方面控制、遏制着犯罪,另一方面却在制造、激发着犯罪。我国无论是“严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犯罪控制实践,还是犯罪控制的基本理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化。应当在一体化的视野下确立纠偏性的矫正理论,从犯罪控制的之中、之外、之上的视角出发,在犯罪控制的理念、犯罪学理论、社会控制、司法控制四个维度进行扬弃。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来,我国对犯罪原因的研究非常活跃,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们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对青少年犯罪原因作了许多分析,犯罪原因方面的论著峰起,争鸣活跃。从方法论看,已由“阶级斗争决定论”、“生物因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等,向“相互作用论”、多层次的犯罪原因论”、“犯罪综合决定论”、“三维结构的交互作用决定论”发  相似文献   

18.
我国犯罪学界普遍把“犯罪现象在人类社会中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世长存的,而是一个历史范畴”冠以马克思主义犯罪观,言之凿凿地誉为我国犯罪学的主要理论支柱,这从本体犯罪学意义的犯罪形态起源及演化规律来看很有必要辨析、评议、细斟。人类社会产生犯罪的根源是罪因系统的核心问题,也是整个犯罪学的理论基石,自从“私有制是人类社会产生犯罪总根源”的观点似已成为我国犯罪学界占据“正统”地位的“定论”之后,对于原始社会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究竟是否存在犯罪现象,很少有人问津,该领域似乎至今仍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冰川极地。  相似文献   

19.
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未成年人犯罪是一种特殊的犯罪类型。一直以来,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法律制度精神充分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人文与关怀。“教育为主、惩罚为辅”这一方针作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精神一直贯穿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个时期。本文结合检察工作实际,从审查批捕、审查起诉等检察环节的角度出发,探讨依法保护、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着力体现检察环节人性、文明的司法关怀,充分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20.
“文化冲突类犯罪”是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相互矛盾与冲突的产物。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文化冲突作为文化的一个子现象,与犯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影响与决定犯罪的表现形式。“文化冲突类犯罪”有着犯罪群体普遍文化素质低下、犯罪现象背后的价值观念冲突严重以及犯罪诱因隐蔽性高的理论症结。面对“文化冲突类犯罪”,必须摒除机械使用法条主义,回归理性刑法观,用理性刑法思维去分析具体犯罪问题;在判断“危害行为”的过程中,融入“实质危害性”的判断要素;对“行为主体”的解读要融入“人格”的判断要素,才能真正有效地维护“文化冲突类犯罪”治理过程中“法”与“情”的动态平衡,树立刑法威严公正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