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前学界有关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上,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基本的生态关系均源于人类对"自然"本质内涵的现代化理解之中,然而,这种解读本身既成就了人类的现代文明,也产生当代的生态危机.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有必要在超越前人释义的基础上,理性回归"自然"的本真含义,与时俱进地深化人类对"自然"本质的理解,以此作为理解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2.
运用马克思主义解读当代全球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途径,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社会生态危机和自然生态危机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如何克服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冲突的弊端,如何从“类”和人类共同利益的角度重新思考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都有着许多十分重要的思想。深入阐发和进一步丰富这些重要思想,对于指导研究和解决当代全球问题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态危机的现代性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直接性来说,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危机,是人对自然控制的无反思状态造成的。而人与人的“我与它”式的功利性关系在文化深层上影响甚至决定着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它们都根植于“现代性断裂”的文化危机。只有在现代与传统互镜的基础上,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信念,建立人与人之间互为主体的共同体,才能够缓解生态危机给人类造成的压力。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概念包含着生态意蕴,这是从其内在逻辑中得出的结论。它首先表现在人化自然概念的客观性上,这是在其提出之初首先被赋予的特征;其次表现在人化自然概念的双向性上,人化自然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再次体现于人化自然概念的实践性上,实践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是主体向度和客体向度的内在统一,包含着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解决的内在动力;最后体现于人化自然概念的理论走向上,作为"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人化自然概念扬弃了私有制下自然界的纯粹有用性,而呈现出自然界本质的丰富性,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多样性,从而为我们绘制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图景。这些内容共同孕育着马克思人化自然概念的生态意蕴,使其能够在生态危机的大背景下彰显出时代感和现实感。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天人关系”思想至《易传》而综其大成.它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和“人为贵”思想的统一.其要义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既主张人依赖自然,尊重自然,又反对把人彻底等同干自然;既注重人异于自然的主体能动作用,又反对人凌驾于自然和肆意妄为的主宰自然.这对近代以来人与自然关系的极端认识会起到补偏救弊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小说《野猫湖》和《八里荒轶事》的叙述包含两条线索,主线讲述生活在男权社会底层的乡村女性的生存现状和精神裂变,副线讲述自然在人类社会和文化中的处境及命运。陈应松敏锐体察到了性别压迫和自然生态危机之间的关联,从新的视角反思和批判了人类的文化现象、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小说对两性关系、人类尤其是女性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有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7.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运用生态美学的相关原理方法,结合壮族先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出发,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进行整体观照,充分挖掘与阐释《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这一壮族文化经典中的敬畏自然的生态审美意识的具体内涵,即充满灵性充满生命的自然和自然是值得尊敬的灵性世界.  相似文献   

8.
李恩来 《求索》2008,(4):112-114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最根本的生存性关系。在现代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是“控制自然”的观念。而这一观念的形成经历了从“敬畏自然”到“控制自然”的转变过程。但是这一观念导致了双重的伦理困境:即日益严重的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生态伦理困境和人与人关系异化的社会伦理困境,这使得人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并构建人与自然的平等、和谐的新关系。  相似文献   

9.
自然择人的结果,有人择自然过程生发出来;而人择自然的结果,又有新的自然择人过程生发出来.面对当前的生态危机,应当重新思考自然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关系的解决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与自然的关系贯穿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始终。从其解决方式来看可分为以对人的欲求的压抑为条件的自然主义解决方式 ;以人类欲求的膨胀和对自然的掠夺为基础的人类中心主义解决方式 ;以企图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方式。当今人类的生态危机已使人类别无选择 ,可持续发展解决方式尽管举步维艰 ,但它以其合理性成为当代人与自然关系解决的唯一方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解析《老人与海》关于自然的主题时,阐述了海明威笔下人类与自然界的互动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统一中包含着对立,对立中蕴含着统一.作者通过对桑迪亚哥在海上捕鱼行为的描写引发了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索,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呼吁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回归自然,热爱自然.揭示了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同时应该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人类及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创造一个良好健康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2.
自由是人的天性,但现实中却由于受到自然等种种条件的限制,人的自由与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对于人类如何实现对自然的自由支配,许多思想家都没能给出答案,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运用唯物史观实现了自然观上的革命性变革,他不仅把自然分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而且论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从而为今天制定发展生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且使自由支配自然有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
王新萍 《求索》2013,(11):102-104
霍华德·帕森斯在《马克思恩格斯论生态学》中通过批判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责难,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深度挖掘,指出他们有自己明确的生态学并全面论述了社会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通过劳动和技术实现的相互转换,必将经历人与自然的前资本主义的关系、资本主义的异化关系和共产主义的统一关系;其对生态危机的分析也为我国解决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与自然关系出现了空前对立和全球生态危机,人类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回归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决定作用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实践基础上实现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显现出普遍与长远的意义。重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阐发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蕴与价值取向,旨在为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王爱菊 《理论月刊》2012,(10):85-87
在《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起始阶段开始于老人怀着强烈的愿望和目的出海捕鱼,表现人对自然进行了任意的征伐;随后,过渡到第二阶段,其间这种愿望暂时被悬置,老人与自然展开平等的对话,这种对话在老人捕杀马林鱼和搏击鲨鱼中结束,表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简单的回归或融合;老人平静地驶回岸边则是最后的第三阶段,表现人与自然进行区分和划界。这三个阶段是走向自由的三个阶段,而真正的自由既不是起始阶段中主体对客体的自由任意征伐,也不是第二阶段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简单的回归或融合,而是最后对人与自然进行区分和划界。这种划界让人作为人而存在,让自然作为自然而存在,使得老人获得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16.
劳动作为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中介,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一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具有四重反生态性质:异化劳动造成了劳动产品和有机自然的异化;导致了人的尺度和自然尺度的异化;致使劳动主体和无机自然的异化;引发了社会关系和自然现实的异化.要想消解劳动异化和自然异化,必须从根源上消灭私有财产,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实现人与自然的本质复归.明晰劳动异化是自然异化的原因,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的根源,认清异化劳动与自然的根本对立关系,有利于破除资本逻辑的价值观念和消费理念,践行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相似文献   

17.
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思想是在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生态自然伦理观的批判和超越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吸取了人类哲学史上自然观的优秀成果。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现实状况的思考而作出了对人与生态自然认识的哲学概括,提出了人与自然之间辩证的对立与统一的新的认识理论。而当今工业社会的发展却使人类和生态自然走上了相分离的道路,人类征服、支配、主宰甚至可以说是虐待自然,结果导致了人  相似文献   

18.
顾晓兰  欧阳 《传承》2012,(16):28-29
人作为自然物,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在当今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自然、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显得越来越重要。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全面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实质内容对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从属于经济学范畴而且从属于哲学政治学范畴,从哲学视角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二者的平衡,达到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但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却出现了自发或自觉的"自然中心主义"或"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非平衡困境,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也危及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走出人与自然关系的非平衡困境需要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工业化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危机引发广泛关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许多论述具有前瞻性。马克思恩格斯生态伦理观的理论基点是人类中心主义,不管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还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作为主体的人始终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因素。马克思恩格斯生态伦理观的核心是人类平等的生态权,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同主体之间生态权利不平等,各利益群体间缺乏公平博弈的平台并达成共识,弱势群体的生态权往往被无形剥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的生态伦理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