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瑞阳 《台声》2014,(12):72-73
11月22日,第六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在厦门筼筜书院召开,文化部原部长王蒙、台湾著名学者陈鼓应、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支平等来自海峡两岸的8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开幕式。开幕式由筼筜书院院长王维生主持,全国台联副会长杨毅周出席论坛并致辞。  相似文献   

2.
胡迌 《台声》2008,(7):82-85
台北树人书院 台北树人书院最初建在保安宫内。清嘉庆年间,大龙峒人在保安宫兴办义学,道光三十年(1850年),供奉一尊文昌帝君。以后,陈维英于咸丰三年(1853年)在保安宫内成立“树人书院”,从此春弦夏诵,蔚为文风。清代台北的其它书院,都由官方主导,只有树人书院是完全由民间创办的教育机构。  相似文献   

3.
《春秋》2016,(2)
正文登作为齐鲁之邦、孔孟之乡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战国时期黄氏兄弟"龙石晒字"之后,便兴起了爱书藏书之风,各种学堂、讲堂、书堂、书院、书楼层出不穷,由此文登历史上形成了三大书院:长学书院、昆阳书院、文山书院、万卷楼、听雨楼。长山书院由东汉经学家郑玄创办;昆阳书院由清康熙学者黄霁芝创办;文山书院由清代知县朱应文于康熙三十三年创建,初名崇文书院,后更名文山书院;万卷楼由明代学者刘必绍创办;听雨楼由清代学者  相似文献   

4.
刘梦溪 《北京观察》2014,(11):66-69
正当代文化价值理念的建构,亟须填补的,就中国传统这一块,我讲的以"敬"来带领的这些价值理念,包括诚信、忠恕、仁爱、知耻、和同等,应该是最重要的亟待填补的精神价值。国学概念的渊源与流变"国学"这个概念中国历史上就有,《周礼》、《汉书》、《后汉书》、《晋书》里面,都有"国学"的概念。唐代也有,庐山下面有个白鹿洞书院,这个书院最早是在南宋朱熹把它建成为当时的"四大书院"之一,但是在朱熹之前,这个地方不叫白鹿洞书院,而是叫"白  相似文献   

5.
朱火金 《台声》2001,(3):43-43
朱熹( 1130- 1200),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朱熹一生除任 9年地方官和 46天宁宗皇帝侍诏兼侍讲外,均从事教育。他生前曾竭力推行书院教育,亲手创办兴复福建武夷、考亭、庐山白鹿洞、湖南岳麓书院等书院,在书院讲学和著述终其一生,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在长期的实践中,对我国古代教育和书院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与厦门隔海相望的金门,是朱熹最早办学的地点之一,岛内的“朱熹燕南书院”是朱熹最早的授课之所。宋神宗熙宁年间( 1068- 1077),金门始立都图,归统于…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9,(10)
<正>台湾奉元书院位于台北市中心一栋写字楼里,成立于2012年,以学会形式运作,其前身是毓鋆(爱新觉罗·毓鋆)先生的私塾"天德黉舍"。书院定期开设国学班、举办文化研讨会。毓鋆的弟子们还常年在两岸讲学,致力弘扬经典,推动建设两岸共同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今日上海》2013,(5):2-2
顾铭瑞教授是上海梧桐国学文化书院院长、易学专家。他研究易学四十余载颇有建树,却谦虚地说自己“只是在老祖宗智慧的大海边拾了几个贝壳而已”。  相似文献   

8.
胡迌 《台声》2008,(6):70-73
书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有别于一般学校(官学)。最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自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和河南登封嵩阳书院。书院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延绵1000余年,起到社会教化(“正人心,存天理”)、知识传播(“虞山会讲,来者不拒”),学术传承(“求道问学,非书院不可”)的作用,对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印尼华侨教育乃始于1729年(时在清朝雍正七年)。由当时侨居巴城(即今印尼首都雅加达)的侨社贤达先进创办的明诚书院,附设于养济院内,聘任掌教一人,教授侨童以八股文。迨光戊戌政变,康有为亡命海外,先后到马来亚,荷印如地游历,因见当地社会风气闭塞,文化落后,于是竭力提倡呼吁华侨创办学堂,教授华文,供以启迪知识,发扬祖国文化,并鼓吹合群维新,致力兴革。  相似文献   

10.
正史世珍,字聘珊,1899年6月出生,江西省鄱阳县鄱阳镇西门村人。出身世代书香门弟的史世珍自幼天资过人,少时从父读书,后入九江同文书院读书。同文书院创办于1867年,取《中庸》"普天之下,车同轨,书同文"之意得名,是中国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京师同文馆在九江的分馆。在同文书院,史世珍勤奋颖悟,博览群书,过目成诵,很为师生欣赏。1921年,史世珍远赴美国  相似文献   

11.
胡素萍 《新东方》2009,(1):63-68
海南书院肇始于北宋,兴盛于明清,先后出现约60所书院,至清末衰微,延续了近千年。虽然与内地文教发达的地区相比,海南书院出现稍晚,制度和学术上建树不多。但是,对海南这样一个相对偏远的海岛而言,书院的存在对于古代海南社会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拭不仅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也是中国教育史上有名的教育家,他创办城南书院,主持岳麓书院,授传讲学,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子,并在其丰富的书院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教育理论,尤其是他的书院道德教育是他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岳麓书院在当时的兴盛是与张拭教育理念的注入分不开的,随着时光的流转,岳麓书院铸造了湖湘文化的辉煌,以其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培养了大批经世致用人才,赢得了“唯楚有材,于斯为盛”的美誉。  相似文献   

13.
正江西是文化大省,不仅因为江西文化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还因为江西文化内涵丰富,艳冠群芳,特色鲜明,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一)书院文化"江右书院甲天下。"在1000多年的古代书院历史中,江西一直是全国书院发展的中心地区,并且数度"独领风骚",成为中国的一个文化重镇,拥有独特的历史地位。高安桂岩书院和德安东佳书院是我国创办最早的私家招徒授业书院;庐山  相似文献   

14.
坐落在闽西上杭县南阳镇的龙田书院创办于清咸丰元年 (1851年),是当时闽西老区的“一所革命的学校”。旁听生改名为“不显” 1926年春,年仅10岁的陈丕显来到龙田书院求学。校长黄体中见他天资聪颖、活泼可爱,又念过私塾,只是家境贫困缴不起学费,就决定收他为旁听生。从此,少年陈丕显就开始接受革命  相似文献   

15.
岳麓书院坐落于长沙市岳麓山东侧的山脚下。书院依山傍水,头枕岳麓山,胸依湘江水,四周浓荫蔽日,环境幽静雅致。书院创办于976年,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可谓名副其实的千年书院。驻足在“千年学府”的匾额前,默读着大门两侧“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的对联,心里顿时对这座书院肃然起敬。据此,我回想历史,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曾国藩、现代的毛泽东,他们的治学方法,哪一个不是融会贯通,通变为雄?这的确值得我们后人深思和仿效。  相似文献   

16.
快2000年了,康成书院的牌子还挂在崂山山麓。近年来,赞美者有之,参拜者有之,求学者有之。我也随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潮拜渴了康成书院。说到康成书院不能不提及郑玄。郑玄是东汉儒家学者,是两汉经学之集大成者,晚年在崂山创办了康成书院,为青岛地区古代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因此,作为一个青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一个由人情和面子构成的关系本位的文化中建设民主、法治,决不能仅从这些制度自身的逻辑出发,而需要充分考虑和尊重中国文化习性的制约。否则,有可能适得其反,事与愿违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以新儒家为主体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中国大陆开始复燃,如今已蔚为大观:大批媒体和社会组织纷纷办起了国学讲堂,国学开始走进了千家万户。出现了许多少儿读经班、弘扬国学性质的民办书院或团体,成立了大量国学培训部门和机构,以及许多设于大学内的国学院或儒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10,(3):83-83
九江同文书院和九江私立儒励女子中学,分别创建于1867年和1873年。1949年,同文中学和美以美会创办的儒励女中合并改为江西省立浔阳中学,1952年又改名为九江市第二中学。2002年,恢复九江同文中学校名。如今的同文中学已是江西省重点中学之一。这百余年历史的学校,虽然初由西方教会主导.但中国的文化精神依然润物细无声地体现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19.
朱熹仕泉州府同安县主簿期间,积极整顿县学,创办书院,其诲人不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对同安及泉州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朱熹往来于泉州各地开展讲学活动,直接推动了书院在泉州的发展,给泉州树立了良好的文化教育之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使泉州成为人文鼎盛的"海滨邹鲁"。  相似文献   

20.
陈瑞曾  穆锡罡 《春秋》2011,(3):21-22
张同普(1890-1912),字寰震,潍县北乡大常疃村人,幼年随父亲张连元迁居于潍县城东乐道院北村。 张连元是明末潍县名宦、陕甘总督张尔忠的后人,清朝贡生,全家信仰基督教。曾在潍县乐道院教会创办的广文书院,管理图书十几年,并在乐道院附近的虞河边,与妻子、家人栽植葡萄、学会酿酒技术,先后开办葡萄酒厂和马车店。家庭生活富裕后,又出资在潍县东关外,创办过养正小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