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劳动法所包含的并在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和准则。它是劳动法特有的,反映其本质的,在调整劳动关系中具有普遍性的行为准则。它体现我国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群众的意志;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管理劳动工作的方针和政策;全面反映我国劳动关系的客观要求;贯穿于劳动立法、执法和司法的全过程。笔者认为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可以是: (一) 坚持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公民的光荣职责的原则。宪法明确  相似文献   

2.
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劳动立法、守法和执法所遵循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它是我国长期劳动立法、守法和执法的经验总结,反映了我国劳动法的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对劳动立法、守法和执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体现在各种劳动法律规范之中,它是劳动立法必须遵循的指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社会主义劳动法,是我们国家为了调整社会主义劳动关系而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是党和国家合理组织社会劳动,保护劳动者的权利,调动劳动者的社会主义劳动积极性,促进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生产建设不断发展,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保证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工具。为了保证四化建设的早日实现,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劳动立法是当前立法工作中的紧迫任务之一。要加强劳动立法和使劳动立法受到全党全国人民的普遍重视,必须深刻认识劳动法在实现四个现代化中的作用。现仅就这一问题谈二些不成熟的看法。一、劳动法是实现职工群众参加民主管理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我国劳动法典化研究始于劳动基本法欠缺时代,随劳动法的制定而沉寂,重提于劳动纠纷激增之际,再兴起于民法典编纂之时.虽然文献数量有限,但仍然能从中看出一条主线:劳动关系调整的需要和劳动关系失衡的现实是劳动法典化研究的触发器.制定劳动法典的思路应当是编纂劳动法典与完善单行法同步进行.我国迄今欠缺一部在效力位阶和制度设计上都能统摄各类单行劳动法律法规的一般法.劳动法典的制定应当遵循权利全面法定化原则和权利全面实有化原则,通过劳动法典的制定实现劳动执法体制机制的管制化转型,从而促进劳动权利的实有化,其意义甚于权利法定化.考虑到法律的稳定性,宜在劳动法的结构基础上组织劳动法典的篇章.劳动法典总则编的核心问题是对劳动关系的认定,根据权利全面法定化原则界定劳动关系的内涵和外延.我国劳动法上的劳动三分法极具中国特色,包容了零工以及平台用工等新型劳动关系.劳动法典分则编的核心问题是劳动权利实有化,应当根据权利全面实有化原则,借鉴国际通行的劳动管制制度,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长效劳动法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决议》明确提出,我国要抓紧制定劳动法。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积极进行起草和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颁布实施,可望不久即成为现实。一、我国《劳动法》立法的经济基础立法的经济基础是一部法律产生的基本理由和创制的根据,它决定着该法的调整范围、调整方式、基本原则和基本框架。明确我国《劳动法》立法的经济基础,是制定出一部符合中国国情的《劳动法》,使之既植根于实际,又具有理论基础,体现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6.
劳动态是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条件下制定的,它的颁布实施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开入有着重要意义。下面就劳动法制定过程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作一介绍,以便全面理解劳动法的基本思想。一、关于劳动法的立法指导思想劳动法的立法指导思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体现宪法原则,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一点不论是在草营建起章阶段,还是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阶段,保护劳动者的吕法权益,是在法过程中抬级最为关注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从根不上讲,我国的百项法律都是旁动人民利最和意志的体现。劳动法作为调整劳动…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已于1994年7月1日公布,并于1995年1月1日起实施。《劳动法》不仅调整中国企业及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关系,也调整中国境内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及外商独资企业,即所谓“三资企业”的劳动关系。它既保障了本国劳动者及外籍劳动者的权益,也便于同国际劳工立法接轨,体现了改善劳动条件,促进劳动就业,协调劳动关系等基本原则。毋庸置疑,《劳动法》的颁布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是非常及时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经济交流不断增多,外商在中国投资办厂也日益活跃,这对促进我国…  相似文献   

8.
论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依据和法律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常凯 《法学论坛》2008,23(2):5-14
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中存在的无合同、合同短期化、不规范等问题,严重地侵害了劳动者的权益,影响了劳动关系的和谐.这种劳动关系的现状特别是劳动合同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劳动合同立法的现实依据.劳动合同立法的的理论依据,则在于劳动合同法律所规制的劳动合同关系,是一种具有从属性质的个别劳动关系,劳动合同也是一种从属性的合同.这是一种不对等和不平衡的关系.劳动合同立法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劳资双方的力量相对平衡,以实现劳动合同关系长期化和稳定化.为此,<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定位应该坚持以下原则:以劳动者保护为基本宗旨的<劳动法>应是劳动合同立法的基本的法律依据;劳动合同立法的主旨和出发点是保护劳动者;劳动合同立法的社会功能是追求社会公平,实现劳资两利;对于劳动关系的调整必须强调公权力的介入.  相似文献   

9.
建国60年来,我国劳动立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残缺到完善的历程。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是一部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2007年颁布的《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更加丰富和健全了我国劳动法律体系。今后我们应在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原则指导下,尽快制订出《工资法》、《劳动保护法》、《劳动监察法》等相关法律,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劳动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过去劳动关系的行政调整是与高度集中的劳动行政管理一致的,劳动法一直没有提高到经济所需要的基本法上来,大量的是以政策、法规等低档次的约束规范来调整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建国以来颁布了大量的劳动政策、法规,需要一部《劳动法》来统领,构成我国完整的劳动法体系。西方社会自由经济向垄断经济发展过程中,导致了劳资关系的紧张与激化,它们劳动立法的背景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以及国家协调社会劳动关系的结果,侧重点在于保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我国《劳动法》的功能具有双重性。一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二是为创建市场经济新机制提供法律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一部适合国情,适应深化改革需要的《劳动法》。  相似文献   

11.
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从劳动立法中高度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和指导性的行为准则。本文在对关于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几种观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确立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标准,并进一步论述了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导劳动法制全过程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它体现着劳动法的基本理念和部门法追求 ,是把握劳动法理论和制度精髓的切入点。揭示和研讨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是劳动法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规定性和作用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具有质的规定性 ,这些规定性是衡量一个所谓的原则是否能够真正成为劳动法基本原则的规格和标准。第一 ,劳动法基本原则是规范各种劳动关系的共同的通则 ,应该具有相当程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正是在此意义上 ,基本原则被称为一般规范 ,以区别于涵义较为确定的具体规范。劳动法的基…  相似文献   

13.
劳动法历史沿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新的政治、经济秩序的建立,劳动关系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为调整这些劳动关系及与其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我国在不同时期都制定、颁布了大量劳动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它们构成了我国劳动立法体系. 建国以来我国劳动立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1949年至1956年间,这一时期是我国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党和人民政府对劳动法一贯重视。在党的领导下早在1922年开展了劳动立法运动,制定了劳动法大纲,开始了长期的劳动立法斗争,1931牢中央苏区制定了第一部劳动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此后,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政府都制定了劳动法规。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劳动法律规范,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制定了劳动就业、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女工特殊保护  相似文献   

15.
《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已指日可待。其中《劳动合同法》适用范围的界定,直接牵涉到我国体制改革和不同主体的利益及其保护,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也正是在这个问题上,社会各方的分歧和争议比较大,见仁见智。从立法而言,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应与劳动法确立的劳动关系的范围相一致,但《劳动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关系的发展变化,暴露出其不完善的一面,使劳动合同立法必然面临这样的选择:是抛弃还是墨守现行《劳动法》基于劳动、人事“双轨制”的适用范围,或是在坚持的基础上扬弃。笔者结合我国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的政策、制度基础以及比较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合同立法的相关规定并参考国内学界的有关研究成果,对《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加以探讨,且以“双轨制”合理性研究为主展开。  相似文献   

16.
周长征 《现代法学》2012,34(1):103-111
《劳动法》采用了"劳动者"的概念,但并没有对"劳动者"的具体涵义作出解释。学界通常依照从属关系理论,将"劳动者"解释为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所有工资劳动者。但是,如果联系立法时的语境来分析"劳动者"的权利体系,我们可以发现,《劳动法》中"劳动者"的真正原型是国有企业职工。"劳动者"原型的选择决定了我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机制,并且制约着劳动立法的实施效果。直到《劳动合同法》颁布,"劳动者"才开始具有农民工的某些特征。我国应当从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出发,以从属关系理论为指导,科学合理地确定"劳动者"的认定标准,并相应地对目前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7.
我国涉外劳动法律规范的弊端与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海玲 《法学》2012,(4):95-106
我国涉外劳动法律规范的主要弊端是将国内劳动法类推适用于涉外劳动法,导致彼此间在价值取向、调整范围、调控方法等方面产生冲突与碰撞,且在国家立法层面上缺乏国内劳动法与涉外劳动法有机衔接的效用机制。此外,现行涉外劳动制度无法满足涉外劳动中出现的由传统用工形式向灵活用工形式的发展趋向。我国涉外劳动法律规范的优化与创新路径应由国内劳动关系与涉外劳动关系分别立法与调整的双轨制,向构建以国民待遇为基准的劳动法一体化规范的单轨制过渡。强化强制性规范、任意性规范、国际公约三个层面上的融合度与适用性,藉此提升对涉外劳动这一特殊劳动关系类型的法律调整效用。构建基于劳动法框架下多元化灵活用工的管理模式及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18.
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新的历史时期要求我们尽快制定劳动法,使它作为调整我国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基本法,成为我国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它的任务是:调整我国社会劳动关系,合理组织社会劳动,保护劳动者的权利,调动劳动者的社会主义劳动积极性,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生产建设的不断发展,保障四个现代化的顺利实现。为什么劳动法应成为我国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呢?  相似文献   

19.
<正> 劳动法是我国众多法律部门中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它的任务是调整劳动关系。保护职工劳动者利益,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现在世界上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基于各自不同的出发点,都很重视劳动法。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们党就曾领导广大职工群众为争取劳动立法而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40年中,我国  相似文献   

20.
班小辉 《法学》2024,(1):158-174
在加快推进涉外法治制度建设的背景下,域外适用是我国劳动法典编纂论证中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结合立法与实践,我国事实上形成了两条劳动法的域外适用路径:一是直接适用劳动法;二是依据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指引适用。然而,上述路径的相互关系和内在适用逻辑并不清晰。从立法技术层面考虑,在编纂劳动法典时应当明确域外适用范围的条款表述,且不宜纳入法律适用法规则。以是否存在统一的涉外劳动合同法律适用规则作为考察依据,不同国家劳动立法呈现出差异化的域外适用表述,但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共性的立法管辖标准,即以“真实联系”为核心。故此,在设计劳动法典的域外适用条款时,可考虑在地域适用范围中融入真实联系原则,以完善域外适用的表述,同时协调劳动法典域外适用与法律适用法规则的内在逻辑,谨慎适用强制性规范,将域外适用范围作为最密切联系的情形,并允许当事人做出对劳动者更为有利保护的法律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