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冯殿君 《前沿》2001,(8):24-27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的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 ,为国家培养出了大批有用的人才。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 :我国的基础教育被“应试教育”所笼罩 ,在考上大学才有出路的现实背景下 ,升学率和高分成为衡量学校、教师、学生优劣好坏的唯一标准 ,长期形成的一整套“应试教育”运行机制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 ,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因此深化教育改革 ,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打破“应试教育”的运行机制 ,构建科学的素质教育机制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减负 ,顾名思义 ,就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素质教育 ,就是强调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呼声愈来愈高,实施素质教育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也报道了不少先进典型。但是就总体而言,实施素质教育还要走很长的路。众所周知,“应试教育”的形成有其根深蒂固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根源。“应试教育”这列快车在社会、家庭、陈旧的教育思想和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合力作用下,仍具有历史的~惯性”。因此,“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系统工程,实施素质教育,任重道远。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正确地认识素质教…  相似文献   

3.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差异杨静波1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发展,而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挑选人。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功能,认为教育的职能首先是创造发展条件,使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中能具有适应社会的品质和特性。而应试教育强调的是选拨功能,教育的结果虽也产生了...  相似文献   

4.
素质教育与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晶 《前沿》1996,(12)
深化教育改革是目前教育工作的重点,如何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以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化,也就成为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的重卢、,本文将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概念、“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条件,特别是转变过程中教育的改革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国家在快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规定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这是以法律文件的形式确立了素质教育的地位,规定了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方向。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的总对策,更是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因此,实现这种转变就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一、由于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是基础教育事业面临的紧迫任务提出由“应试教…  相似文献   

6.
赵红梅 《前沿》2008,(4):95-96
艺术教育按着素质教育思想要求,还存在着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艺术教育的地位不能正确的定位;二是艺术教育的功能被扭曲和异化,不解决这些问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所以,艺术教育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影响下,艺术教育的过程目标取向,教学方式和策略分析提供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理论支撑。改革艺术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一是正确的定位艺术教育课程地位;二是转变观念;三是实行教学的目标、方式等一系列改革,致力于管理制度的重建等。  相似文献   

7.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亦是理论界的共识。但是,理论界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分歧较大,对素质教育实现途径的认识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理论的不成熟导致了实践的混乱和无所适从。因此,理论的建设至关重要。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素质教育”概念的界定,而在于对素质教育本质的把握,及如何指导素质教育的实践。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应是凸现湮没于应试教育中的主体性,而素质教育的实现也有赖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创造。 1.主体性探讨的误区 主体性问题的提出是针对传统应试教育中无视学生主体存在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素质教育提出的历史必然性着眼,深入分析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并从理论上论述了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的历史必然性,进而提出了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是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但实施素质教育就目前的形势看有诸多限制因素,尽管如此,我国许多地区和学校还是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于,给我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例,从而让人们在更加宽广的背景下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伴随新时代日趋激烈的经济、技术竞争,能否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进而提高民族素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败。民族振兴的希望在于教育,教育振兴的希望在于农村。中国有九亿多农民,只有农村真正实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才有可能在全国普及。而要在农村真正开展素质教育,进而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关键要靠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当前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音乐教育既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从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基本组成,探讨了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的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两种模式,在教育现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素质教育应是应试教育的“扬弃”。具体表现在:一是教育对象观的扬弃。素质教育强调教育对象的全员性,主张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这就明显地区别于面向少数学生(优生)的选拔淘汰性的应试教育。二是教育内容观的扬弃。素质教育要求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形成合理的整体素质结构。而应式教育只注重于应考科目及其知识点,重智育轻其它,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三是教育人才观的扬弃。素质教育在主张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2.
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素质教育●黄义彪一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来的。而“应试教育”又特指现在以升学考试、尤其是高考升学考试为特定目标的教育行为。这种以考试目标为转移的事实上的教育结构,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在很大程度上偏离教育的...  相似文献   

13.
一、破除旧的“应试教育”观念《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这表明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为适应新的教育形势,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发展,广大教师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旧的“应试教育”观念,树立起素质教育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否则,就可能被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大潮所淘汰,成为教师队伍中的落伍者。二、破除旧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旧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4.
从片面的“应试教育”到注重“素质教育”的改革,无疑是英明的抉择。素质教育的内涵颇多,而“对劳动是否有正确的认识、评价,能否养成良好的热爱劳动的习惯”,无论如何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懒惰、害怕和拒绝艰苦劳动的公民决非是高素质的公民。没有良好劳动习惯的公民,将无力担负国家、民族赋予的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重任,甚至难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正常地生存和发展。懒惰与贪图物质享乐还是造成犯罪的重要原因。因此,作为家长,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德育工作者,必须积极关注青少年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培养。…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素质教育已成为21世纪时代潮流的今天,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育人者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备条件,而且也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因此,高校教师如何加强自身的素质教育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6.
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从长计议,而应试教育要的是急功近利;素质教育讲的是“育人“,但应试教育讲的是“育分“.……  相似文献   

17.
蓝少鸥 《前沿》2013,(14):19-20
教育创新是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的人,而创新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培养核心,本文从素质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层次性和功能性上论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在学科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学科教改的中心环节。素质教育要不要考试?素质教育与考试改革的关系如何?本文拟对素质教育观下的政治局考改革谈几点看法。一、转变故育观念,明确素质教育的意...  相似文献   

19.
自中央提出“基础教育应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以来,素质教育的理论研 究和实践探索一直方兴未艾,一股时代性的教育浪潮有力地冲击着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 法乃至教育体制。然而,“应试教育”的“惯性”远没有终结,许多人至今仍把素质教育看 成仅仅是一种权宜之计而没有从根本上作出选择。因此,从“三个面向”的战略高度阐明素 质教育的深远意义,无疑有助于素质教育真正深入人心,早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一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题词中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它 包含下面两层涵义:其一,教…  相似文献   

20.
肖国刚  马英 《前沿》2004,1(9):62-64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这种二元对立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的统治着理论和实践者的思维 ,随着实践的发展越来越不合时宜。本文首先阐述了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二元对立关系基本看法并揭示了这种观点的利弊 ,接着批驳了这种对立观的理论基础 ,从而实现了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对立观的解构 ,最后提出了解构这种对立观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