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但目前我国的教育已经陷入了“应试教育”的误区。“应试教育”给学生、教师、社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应试教育很难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要培养适应21世纪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 ,必须实行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2.
赵红梅 《前沿》2008,(4):95-96
艺术教育按着素质教育思想要求,还存在着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艺术教育的地位不能正确的定位;二是艺术教育的功能被扭曲和异化,不解决这些问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所以,艺术教育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影响下,艺术教育的过程目标取向,教学方式和策略分析提供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理论支撑。改革艺术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一是正确的定位艺术教育课程地位;二是转变观念;三是实行教学的目标、方式等一系列改革,致力于管理制度的重建等。  相似文献   

3.
素质教育,就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发挥个人潜力,以及注重形成健全个体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活动”。如何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部分家长指出了某些质疑,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4.
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肖君华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冲破长期以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机制,构建起素质教育的新型的运行机制。本文从总结汨罗推行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入手,就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构成要素和运作方式两个方面对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5.
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已经写入《国民经济“九五”计划与2010年发展目标纲要》。这意味着我国的教育发展目标,纳入到了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同时表明,实现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不仅是政府行为,也是一种公民义务,尤其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两种模式,在教育现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素质教育应是应试教育的“扬弃”。具体表现在:一是教育对象观的扬弃。素质教育强调教育对象的全员性,主张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这就明显地区别于面向少数学生(优生)的选拔淘汰性的应试教育。二是教育内容观的扬弃。素质教育要求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形成合理的整体素质结构。而应式教育只注重于应考科目及其知识点,重智育轻其它,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三是教育人才观的扬弃。素质教育在主张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7.
我国正面临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要把适应应试教育的教师转化为适应素质教育教师,需要引导,需要雕琢。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这对教师来说,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教育的组织者,引导要得当,处事要适时,组织要巧妙。而我校现有的师资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兴办新世纪一流教育的要求。为此,我们决定精心扎实地构建“教师队伍整体优化工程”。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与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晶 《前沿》1996,(12)
深化教育改革是目前教育工作的重点,如何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以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化,也就成为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的重卢、,本文将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概念、“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条件,特别是转变过程中教育的改革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的改革已进入关键时刻,教育的改革亦不例外。不管在街头巷尾,还是在机关学校,凡是谈到教育改革,终不能脱离“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这两个几乎成了口头禅的名词。而且由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也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但是什么是素质教育,而应试教育又怎么去理解,却讨论得不多。其实,我在阅读《北京  相似文献   

10.
一、破除旧的“应试教育”观念《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这表明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为适应新的教育形势,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发展,广大教师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旧的“应试教育”观念,树立起素质教育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否则,就可能被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大潮所淘汰,成为教师队伍中的落伍者。二、破除旧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旧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教育界面临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深刻转变。多年来的应试教育,使学校教育围绕“高考指挥棒”运转,使学生知识面狭窄,创造力受抑。高分低能、高学历低素质的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需要。素质教育并不排斥对学生进行检测、考试,但它的着眼点是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所谓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生理素质、智力素质、思维素质、审美素质等;所谓能力,包括创造能力、竞争能力、协调能力等。经过素质教育,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将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成为现代化事业合格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只重视了知识的灌输 ,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窒息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求知欲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应试教育模式必须向素质教育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3.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都是教育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如市场经济只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也同样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 ,只要学校教育制度存在 ,教育教学就必然会使用这种或那种方式、手段、环节来诊断、检测和评价其目标或效果。“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作为教育资源配置的教育手段 ,都有自己的长短优劣 ,都有规定的条件 ,使用的范围和自身的局限。一、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呈何关系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一直是困扰教育研究的一个问题 ,至今仍没有很好的解决。关于这个问题 ,教育理论界有着这样一些不同的认识 :(1 )“具体化说”;(2 )“深化…  相似文献   

14.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差异杨静波1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发展,而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挑选人。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功能,认为教育的职能首先是创造发展条件,使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中能具有适应社会的品质和特性。而应试教育强调的是选拨功能,教育的结果虽也产生了...  相似文献   

15.
当前,基础教育应注重素质教育,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中小学如何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武汉市一元路小学结合本校实际。实施了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旨在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又着眼于未来社会需要的主体教育,收效显著。其基本思想是:以社会需求为基点,  相似文献   

16.
世纪之交的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历史性变革。中国的教育事业将以何种面貌迈向21世纪,在新世纪又将如何进一步发展,这是近一个时期来我国教育界普遍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从目前的发展走向上看,面向新世纪的中国教育已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其一,重视素质教育。21世纪无疑将是更加重视教育质量的世纪。而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就是实现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素质的内涵就是“潜能”,这种“潜能”既可以是先天禀赋,即遗传的素质;也可以是后天养成的,即化育的素质。作为一种深刻的教育哲学理念,素质教育体现了…  相似文献   

17.
一、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本素质教育将从根本上变革传统的教育价值,重构一个独特的教育内容体系。当前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上仍存在一种误解,似乎“全面发展”就是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全优生”。这种观念忽略了学生个性上的特殊性,而强调“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就是要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只有真正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正确的态度和观念,使他们善于学、乐于学,我们的学生才能开发自身的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才能更有效地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呼声愈来愈高,实施素质教育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也报道了不少先进典型。但是就总体而言,实施素质教育还要走很长的路。众所周知,“应试教育”的形成有其根深蒂固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根源。“应试教育”这列快车在社会、家庭、陈旧的教育思想和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合力作用下,仍具有历史的~惯性”。因此,“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系统工程,实施素质教育,任重道远。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正确地认识素质教…  相似文献   

19.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在《关于素质彰育的再思考》一文中提出素质教育有三个要义即“面向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言简意赅,为推行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教学观念的转变就是要破除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树立培养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素质教育提出的历史必然性着眼,深入分析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并从理论上论述了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的历史必然性,进而提出了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是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但实施素质教育就目前的形势看有诸多限制因素,尽管如此,我国许多地区和学校还是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于,给我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例,从而让人们在更加宽广的背景下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