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命历程:“文革”对“老三届”婚姻的影响常京凤成家立业是人生的重要过程,那么10年“文革”对“老三届”成家的影响是什么呢?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文化大革命爆发时,“老三届”是十几岁的中学生,显然成家立业的问题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1968年,大规模的...  相似文献   

2.
唐靖 《前沿》2008,(12):185-188
进入学术研究视野下的“文革”,人们既可以对它作传统性的历史学与政治学的观照,同时也不乏政治文化学、心理学、民俗学和人类学的研究。作为一种象征符号的“文革”群体仪式,分类繁杂,表现也多种多样,在刺激群体对革命的献身激情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革”时期“武斗现象”研究印红标(特约撰稿人)“红色恐怖”型武斗派性斗争型武斗刑讯逼供型牙斗“文化教育大革命”期间最为人们深恶痛绝的,莫过于武斗。即使在狂热的动乱年代,武斗也是为中央文件三令五申禁止的,为广大民众所谴责的行为,分析武斗现象的特点,武斗参与者的心态,对深入认识和探究武斗的原因,反省“文革”悲剧,具有重要的意义。武斗是“文革”期间的特殊用语,指“文革”群众运动中的暴力行为。“文革”运动中,声讨批判,口诛笔伐,动口不动手者,称为“文斗”,拳打脚踢,挥舞棍棒皮带乃至动用长矛枪炮者,称为“武斗”。不同情况下发生的武斗,以其参与者行为特征和心态的差别,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红色恐怖”型、派性斗争型和刑讯逼供型武斗。“红色恐怖”型武斗“文革”期间最常见、最普遍的公开武斗是对被批判、被斗争者的殴打和折磨,红卫兵曾经称这种暴力活动为“红色恐怖”。群众的暴力行为可以说和群众运动同时产生,但是在1966年6月至7月中旬,由于中共中央的坚决制止,武斗没有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6月20日,刘少奇主持下的中共中央肯定了北京大学工作组处理6月18日部分学生乱斗(包括人身侮辱和打人)现象的办法,指示“各单  相似文献   

4.
1978~1987教育:拨乱反正、百废待兴 推翻“文革”中对教育的“两个估计”与恢复高考 “文革”中,对于教育著名的“两个估计”是:“文化大革命前17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是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蔡永飞 《同舟共进》2009,(10):47-47
邓小平复出、彻底否定“文革”时,曾提出一个解决“世界观”问题的方案,“解放”了知识分子——邓小平在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指出:“世界观的重要表现是为谁服务。  相似文献   

6.
生命历程:“文革”对“老三届”学业和家庭的影响常京凤“老三届”,这个在“文革”及其中的上山下乡运动中起了举足轻重作用的特殊群体(Cohort),如今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没有哪一代人象一老三届一样富有争议性...  相似文献   

7.
2014年1月12日,老红卫兵宋彬彬面对面向“文革”中受到伤害的老师和同学道歉。这是继陈小鲁去年10月“文革道歉”后,又一起标志性的道歉事件。陈小鲁是陈毅之子,组建过“文革”首个红卫兵联合组织“西纠”。宋彬彬为中共上将宋任穷的女儿,1966年在天安门城楼被毛泽东接见,因毛泽东建议其改名“宋要武”,一夜成为著名的红卫兵领袖。在她被接见前的10多天,宋彬彬所在的北师大女附中副校长卞仲耘,被该校红卫兵打死,成为“文革”时期北京第一个被打死的教师。“宋要武”的迅速走红,使该行为开始被各地红卫兵模仿,批斗毒打教师成为常态。  相似文献   

8.
阎长贵 《同舟共进》2011,(11):39-43
田家英是“文革”还未全面开始时自杀的高级干部,他在1966年5月4日至26日标志“文革”全面发动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通过第一个“文革”纲领性文献《五一六通知》的会议)还未结束时就自杀了(23日)。众所周知,田家英当时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主任。  相似文献   

9.
我是1981年到全国人大,在这里一干就是18年,亲历了许多法律的出台过程。我觉得“文革”之后的立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扩大立法民主的过程。立法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立法不民主,就谈不上社会主义民主了。我曾去过前苏联考察,他们当时的立法是,上午念法律草案,下午就通过。1979年“文革”之后,  相似文献   

10.
一群思想音的风貌和踪迹徐友渔我是以理论家的面貌出现在“文革”舞台上的,“文革”前把“毛选”学得烂熟,还看了点马克思和列宁的原著,“文革”中就有了用武之地。我一参加群众组织就在油印小报上大声疾呼:革命小将不光要革别人的命,还要革自己的命。那时的学生很纯...  相似文献   

11.
历经十年“文革”,许多历史人物也经历了一场“浩劫”,用“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封资修”这几把筛子一过,可堪一顾者所剩无几,而商鞅成了屈指可数的幸运儿。此君因其法家代表人物的身份,在“批林批孔”中受到吹捧,“文革”后,又被作为改革者的鼻祖备受青睐。  相似文献   

12.
人民政协历来重视学习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期,省政协采取“神仙会”方式,根据“三自”、“三不”方针,以和风细雨的方式组织学习,让委员、特别是党外人士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文革期间,在“四人帮”“政治岂可协商”的荒谬观念统治下,省政协被迫停止活动,渎书学习活动戛然而止。文革后,  相似文献   

13.
佚名 《现代领导》2014,(6):44-45
在史无前例的“文革”中,粟裕虽然上了“黑名单”,但这位开国大将却没有受到冲击。在庐山会议上他“一声不吭”,在江青面前他“装聋作哑”,这是他的机智沉着。人们更想知道的是:是谁保护了他?他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是怎样的?他与林彪、“四人帮”集团又是如何相处的?毛主席说“粟裕有战功”1958年军队发生了一次反对教条主义的运动。粟裕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撤掉了总参谋长的职务。此后他被调到军事科学院任副院长。这实际上是个闲职,也就是没有了在军事第一线工作的权利。到了“文革”中,在有些人看来他不过是一只“死老虎”,斗争的锋芒主要不是针对他了。更重要的是,毛主席说“粟裕有战功”。  相似文献   

14.
对话:“老三届”与“老五届”■丁东赵诚丁东:红卫兵当中,有“老五届”和“老三届”的区别,这很值得研究。所谓“老五届”,是指1966年“文革”开始时在校的大学生,又称66至70届大学生。“老三届”是指“文革”开始时在校的中学生,又称66至68届中学生,...  相似文献   

15.
傅琦琨 《湖湘论坛》2001,14(5):54-55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曲中,我们时常可以听到一些不和谐音──因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了。 一、十年“文革”遗毒──精神失衡 十年“文革”,狠狠地“革”了文化一“命”,它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所造成的损害及影响,远非十年、几十年时间可以弥补和挽回得了的。在它所造成的文化荒漠上重建整个民族积极向上、符合社会历史前进方向的精神家园,比在它所造成的经济废墟上重建物质文明大厦,不知要难上多少倍。 “文革”期间,那些政治野心家们为了篡党夺权,上演了一幕幕闹剧、丑剧。他们标榜自己“最最忠于”…  相似文献   

16.
在后人看来,红卫兵在“文革”中的行为和表现是不可思议的,大破“四旧”、四处抄家、鞭打师长……为何在一个有着保守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里,千百万正在接受教育的青少年会表现得如此反常、反理性?其原因尽管复杂,但海内外的的许多研究者基本都认同这一点,即正是“文革”前和“文革”初期的社会文化氛围塑造了红卫兵一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得他们认识社会、思考人生发生严重偏差,并因而做出种种非理性的举动。  相似文献   

17.
坚冰下的潜流:文革中的知识青年思潮印红标感谢朱学勤先生呼唤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文革”中的知识青年思潮研究(朱学勤:《思想史上的失踪者》、《读书》杂志1995年第10期)。为表示响应,匆匆写下心中的点滴印象,以求引起人们对这一课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李乔 《同舟共进》2014,(5):67-71
“文革”中流行的血统论、唯成分论和打击知识分子之类的极左成分,其实早在左倾教条主义统治下的苏区就已有过,但知之者不多。要想真正了解“文革”,就不能不寻找一下它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19.
1949-1999:中国青年婚恋性观念的变动轨迹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50年,就其总体而言,是中国历史上青年的婚恋性观念变动最为引人注目的50年。伴随三个大的历史时期(即1966年以前的“文革”前时期;1966—1976年的“文革”时期;1976年“文革”结束以后的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人口及其文化变迁,青年的婚恋性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值得注意的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不同历史时期在有关青年婚恋性观念变动的定量研究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信息不对称性。即改革开放以来的有关定量研究资料较多,而在此之前,尤其是“文革”时期…  相似文献   

20.
王行道 《世纪行》2008,(9):39-41
一、乐在统一战线大花园作园丁 统一战线本来是一个百花盛开、异彩纷呈的大花园。但在30年前的“文革”,使这个花园经历了一场浩劫。听老同志讲,统一战线是党的三大法宝之一,但在“文革”中却成了重灾区,统战对象成了批判对象,统战干部被戴上“修正主义”、“投降主义”的帽子。“风吹霜打百花残,蓄芳含香待来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