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尹朝存 《中国司法》2012,(5):104-106
随着网络社交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以微博为代表的交流平台正在成为新时期的信息资讯中心和社情民意集散地。中国传媒大学舆情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显示,微博已成为仅次于媒体新闻的第二大舆情源头。政务微博在得到网民追捧的同时,政府的沟通和决策能力,以及行政管理能力也遇到了全新的挑战。本文以北京市司法局政务微博为样本,深入分析当前“北京司法”等政务微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困境,重点就政务微博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路径进行探讨。一、“北京司法”微博平台的上线与运行  相似文献   

2.
政务微博融合了网络社交媒体和公共管理官方媒体的双重特性,使用便捷、管理简单、影响广泛、信息权威,能弥补传统电子政务的不足,是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效能的新利器。本文从政务微博的公共服务职能出发,针对当前我国政务微博应用存在的“服务功能破碎”和“服务流程混乱”等问题,对政府公共服务流程重构、政务微博理论模型和政务微博模型的实践路径进行了分析和阐释。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面向政府公共服务的政务微博框架。  相似文献   

3.
赵颖 《行政与法》2014,(12):17-20
政务微博是信息时代的产物,现已成为公共危机管理不可忽视的重要方式之一。政务微博以其信息发布的快捷性、广泛性、互动性等特点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具有独特的优势,目前,这一优势已初步显现,但还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在分析政务微博应对公共危机具有的优势的基础上,探讨了政务微博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政务微博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微博已成为我国社会舆情的重要来源。微博舆情在公共突发事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公共突发事件中,政府必须要正确面对微博舆情,并积极采取措施,引导舆论正确走向,以有效化解突发事件,提高执政公信力和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5.
冯荣荣  杨燕 《法制与社会》2012,(10):195-196
政务微博信息发布便捷、即时性强、互动性强、信息受众面广、信息公共权威性强等自身固有的特性,在为政府管理方式转变和优化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不少挑战。政府应该以政务微博兴起为契机,扬长弃短,努力为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甘田  李伟 《行政与法》2022,(4):1-13
本文运用知识图谱对CNKI数据库中2010-2021年以政务微博为主题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梳理.结果显示,我国政务微博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政务微博的建立与运行、社会治理功能、政务微博与政府形象及公信力的关系、矩阵体系建设和公共服务、政务新媒体运行及协同、基于多重方法和内容的研究等六个方面;在发展趋势上,政务微博"媒体融合"...  相似文献   

7.
微博既是一个信息分享和社交活动的平台,同时也是公众参与的重要手段.政务微博作为政府与公众对话沟通的新平台,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态势,但发展的困境依然存在.因此准确定位政务微博,及时发布政务信息,完善制度建设,提升网络沟通技巧,是引导政务微博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吴芸 《法制与社会》2011,(22):175-176
如今,各类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借助网络媒介迅速传播,影响力不断增强,给我国政府应急处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互联网已成为信息集散地和社会舆情放大器,网络舆情更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风向标。近年来,网络舆情危机已引起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也有很大提升。人民网多次推出"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为地方政府打分。面对网络热点事件,我国政府还有许多应对不当之处,导致公信力下降,给政府管理带来负面影响。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已成为我国政府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张佳丽 《法制与社会》2012,(26):257-258
近年来,司法公信力缺失的问题愈发严重,成为影响公正、高效、权威司法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舆论传播方式的进一步多样化给司法公信力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微博时代”实现司法公信力建设新的跨越,是摆在全体司法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将结合“微博时代”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探讨如何降低“微博时代”网络舆情可能对司法公信力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寻找法院借力微博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0.
施娜 《法治与社会》2012,(12):44-46
为探讨政务微博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密切联系,总结和推广政务机构与官员应用微博的新思路、新经验.8月25日,中国第一个政务微博与社会管理创新高峰论坛在杭州召开,诸多身为政府官员的“微博红人”到场,将网民对于政务微博的关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两大理论的学理分析,剖析了数字政府建设中政务服务效能提升的制约瓶颈并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分析结果表明:分散的政务服务抑制了服务效能、异向的政务数据影响了业务协同、失衡的供给能力制约了发展水平.研究结论认为,优化政务服务基础平台、完善政务信息共享机制、提高政务服务供给能力是数字政府建设中政...  相似文献   

12.
电子政务:政府创新的一个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道田 《行政与法》2006,(10):12-15
电子政务是政府创新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政府创新是实施电子政务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文章从研究电子政务作为政府创新的一个视角出发,首先从理论、体制、技术方面论述了政府创新及其实现的三种途径,进而阐述了电子政务与政府创新的互动关系,并对如何推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促进政府创新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3.
在变革时代,科技的发展、文化的交融、社会风险的增加、公民社会的发展与壮大、治理时代的到来等为政府样态的选择提供了崭新的时代背景,为了适应这一时代背景,避免政府出现不适、紧张甚至"失败",公民型政府以其模式的参与性、目标的服务性和执政的高效性在变革时代的政府治理中成为了政府的样态选择。本文通过对变革时代特点的梳理以及对公民型政府特征的分析,论述了公民型政府作为变革时代政府样态选择的应然性。  相似文献   

14.
Questions arise in the course of regulating administrative and labor relations involving the need to define the concept of the Soviet government employee, his rights and duties, and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category of government employees and other persons employed in state and cooperative institutions (workers,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相似文献   

15.
姚军  黄凯 《行政与法》2008,(2):24-26
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面临的重大课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形成的以"举国体制"为特征的政府体育管理职能实际上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全能政府"的管理理念,然而,社会结构的变化要求政府体育管理职能必须在"有限政府"理念下重新定位,从行政观念、组织机构、法律制度及培育市场等方面加快改革步伐,从而促进政府职能的顺利转变.  相似文献   

16.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公众受益。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的行政机关,基层性、直接性和广泛性是其最大特点。乡镇政府政策执行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与群众利益相关的各项政策的实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迫切需要提高乡镇政府执行力。本文剖析了制约我国乡镇政府执行力提升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乡镇政府执行力的相关建议,以期对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政府信息公开:比较,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各种公开化改革在各地方和部门迅速推开,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也提出了许多值得进一步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批准,法学所公法研究中心于 2000年 2月设立了信息时代与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研究课题。该课题为国内第一次系统研究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尝试,参加人员来自于社科院法学所、社科院外事局、清华大学、华东政法学院、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全国人大法工委、国务院法制办、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信息产业部、国家统计局与国家保密局等部门。课题主持人为该课题由本人主持,得到了挪威奥斯陆大学…  相似文献   

18.
政府对信息的保密在最近20年成为了公众经常关注的一个议题.1969年对柬埔寨的轰炸是对公众保密的,1985年对格林纳达的军事行动也是如此.水门事件的丑闻暴露了一系列政治领域未为人知的滥用职权行为,其中既有国内事务方面的也有国际事务方面的.信息自由法的制定是为了限制政府对信息的控制,但是该法的制定难以保证一切重要的政府活动和决策的公开.据称是由宪法第一修正案所保障的获得政府信息的权利常常被拒绝.  相似文献   

19.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的重要指标,在我国得到了十分普遍的应用,是各级政府制定经济发展计划的目标和依据。但是,盲目追求GDP总量和高速增长带来了许多问题,影响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因此,本文分析了其带来的问题和超越GDP,构建公共服务型地方政府的必要性,探讨了超越GDP,建设公共服务型地方政府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